體育教學中學生個性發展研究

時間:2022-08-13 03:12:01

導語:體育教學中學生個性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教學中學生個性發展研究

一、在“生本位”思維中激發學生個性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通常都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和主導權。但是,教育改革要求體現“生本位”思想,即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創新,在制定學習目標的時候與學生充分溝通,并加強理論引導,使學生掌握更多的體育動作要領,從而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例如在上肢力量訓練中,如果布置同樣的訓練任務,雖然訓練動作看上去整齊劃一,但實際上訓練效果卻并不理想。因為學生體質不同,一些學生輕而易舉能夠完成的任務,另外一些學生可能認為難度較大,因此要以學生的實際能力為教學出發點,這樣學生的運動技能才能循序發展,這一教學方式也更能體現出對學生個性的尊重。

二、在差異化教學中尊重學生個性

體育課堂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因此,每個學生都應當得到關注,這就對體育教學目標的設定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學目標的設定要體現出差異化,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熱愛運動、不認輸、不氣餒的體育精神。差異化教學能夠體現出明確的目的性,而明確的教學目標正是培養學生個性的引導方向。體育不單純是體能與技術的較量,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鍛煉習慣。由此可見,差異化教學在體育課堂的實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這也是避免體育教學“千人一面”的有效途徑。同樣是體育課上強化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耐久跑效果很好但是訓練極其枯燥,學生圍繞操場反復訓練的可能性不大。而相關研究發現,深受學生歡迎的球類運動同樣可以達到耐久跑的訓練效果,所以教師可以在同類別訓練中增加相應的訓練項目,或者在耐久跑中加入越野跑、接力跑等不同形式,同樣可以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運動項目的選擇滿足自己的體育興趣,既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揮。性格的形成是以主體穩定的認知態度為基礎的,在此基礎上會形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方式。在初中體育教學中,不同運動項目對參與者的性格也有一定的要求。例如4×100米接力較為注重團隊精神,要求學生具有靈活的應變能力,需要敢拼的性格行為。因此,對于平時內向、軟弱、缺乏果敢精神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參與到接力賽運動中來,從而克服自身的性格弱點,形成開朗、頑強、果敢的個性。

三、在能力培養中提升學生個性

體育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在初中階段,體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學生肢體的協調能力和體能強化。例如在跳高練習中,教師可以講解跳躍中的技巧性以及跳躍動作的規范性,學生可以通過教師指導完成相關動作。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實踐,探索還可以利用什么樣的方式實現過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可能會提出不同的實踐方法,而這些方法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是,無論最終結果怎樣,教師都要對學生勇于實踐的精神給予肯定,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個性。在田徑項目練習中,教師要采用競技與游戲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練習,通過不同形式的能力培養,學生在掌握技術性動作的同時,還能在實踐中摸索出各項技術要領,結合身體條件與體能特點,完成更加出色的技能訓練,在實踐能力穩步提升的基礎上,學生的個性發展也會更加完善,不焦慮、不急躁、能夠對自身能力有更加客觀的認識。在新課改環境下,體育教學理念的轉變不僅僅體現在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上,而且更體現在教學理念的轉變上。在體育教學中強調發展學生個性,是教學理念轉變的生動體現,新教改對素質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生的個性培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未來人才的培養不但要有健康的體魄,更要有堅強的毅力、樂觀的精神,能夠對自己能力有客觀的判斷,需要有完善的人格與健康的個性。由此可見,中學體育教學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和發展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和前瞻價值。

作者:張麗華 單位:江蘇省海門市三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