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教學閱讀重要性分析
時間:2022-02-28 10:00:50
導語:外語教學閱讀重要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師可從語言的變化性本質和目前語言研究的不充分性來說明以語法書和詞典作為語言教學中的最終或唯一標準是不行的。最可靠的是本族語者的話語,語言學習者應盡可能多地接觸母語者的話語。因為聽說的條件限制,語言學習者應該盡量多地進行閱讀。
[關鍵詞]語言變化;語言研究;語法書;詞典語言很復雜:一門語言
一般都含有標準語,也含有許多方言;一門語言從產生到現在會經歷許多變化;使用這門語言的人依社會地位的不同會有使用上的差別;同一個人對不同的人講出來的話不一樣。出于實際的作用和目的,大多數語言學習者學習的都是一門語言的當代標準語的口頭語和筆頭語,包括母語和外語。盡管縮小了學習范圍,細化了學習目標,但這條學習道路也很難走得一帆風順。為了滿足語言學習者學習語言(也許還有規范)的需要,語言研究者編寫了語法書和詞典,廣大的學習者把這些語法書和詞典奉為圭臬,學習時始終圍繞這些金科玉律,有了疑問也以這些權威為最終的依歸。我們希望學習者對這些語法書和詞典有個清楚的認識,要理解這些教學參考書,首先要對語言研究的對象和語言研究的現狀有所了解。本文采用漢語和英語例證,一來因為它們是具體語言中的兩種,可以說明研究語言的現狀和編撰教學參考書的現狀,二來讀者大都熟悉這兩種語言。我們最后提出的觀點主要是針對外語學習的,可對母語學習也是適用的。
一、不斷變化的語言
(一)漢語例證。把春秋時編的《詩經》、漢代的《論語》和《史記》拿來閱讀,如果沒有注釋,普通人或沒有接受過中高等教育的人一般是看不懂的。即使從元末的《西游記》、清朝的《紅樓夢》這些大眾都看得懂的著作中,也能明顯看出其與現代漢語的不同之處。時間距離越長,變化越大。遠的不說,下面我們看一看正在發生的變化。(1)鞠萍:你有沒有把成績帶回去給爸爸看?(CCTV3,2001.《愛心世界》)(2)李湘:你們有提前溝通一下嗎?(湖南電視臺,2003.《快樂大本營》)(3)白巖松:捐的錢怎么花了,都給我說了,這時我還沒有相信,怎么辦?(CCTV1,2002.《東方時空•時空連線•信任來自透明》)(4)春晚有請奧運冠軍(這是文章標題,其中“春晚”指當時尚未播放的2005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蘭州晨報》2004.作者羅曲)(1)-(4)例引自王森等(2006)。邢福義(1990)調查指出:“有沒有+動詞短語”句式本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的常用句式,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成為比較通用的句式,它“有可能為普通話所接納”。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董秀芳(2004)和王森等(2006)發現這個句式已經比較成熟了。后者還統計發現,“有沒有+動詞短語”表示正反問和“有+動詞短語+嗎”表示是非問的出現次數為84%,而傳統的“動詞短語+沒有”“沒有+動詞短語”等句式出現的次數合計達16%,傳統的句式正在被替代。語言就是新舊交替、生生滅滅的,照此發展下去,目前還未收錄此用法的《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第5版)、《現代漢語八百詞》(2004年增訂本)和語法書需要在再版中做出相應的增刪。(二)英語例證。所有的語言都是在時刻變化的,英語也是這樣。公元八世紀創作的Beowulf、十四世紀的CanterburyTales只有專家才看得懂,即使是大約四百年前的莎士比亞的著作也會給普通的讀者提供注解。我們再看看英語中正在發生的一些變化。出于省略的目的,經常出現表達固定意義的結構有簡約化的趨勢。ShorterOxfordEnglishDictionary記錄了英語非正式語體中約一百年前出現了wantto、begoingto、havegotto的簡縮形式wanna、gonna、gotta。也許是類推作用,近期haveto出現了個相應的簡式hafta,Krug(2000)可能因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論證haveto、havegotto、wantto作為情態動詞的地位,沒有提供hafta的出現頻率,但是他這部著作第三章的標題是“HAVEGOTTO/GOTTAandHAVETO/HAFTA”,這說明作者注意到了這個新形式。hafta還未被2002年第5版的ShorterOxfordEnglishDic⁃tionary和2001年第4版的Webster’sNewWorldCollegeDictionary收錄。(三)詞匯變化。因為詞匯與社會生活關系緊密,所以其變化是語言中最活躍的。《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第4版序言中提到,“在1996年修訂本的基礎上增收了新詞新義1200余條”,2005年第5版序言中聲明“在原有詞語中刪去了2000余條,另增加了6000余條,全書收詞約65000條”,詞語的增刪在三年時間后超過了10%。①
二、語言研究的不足
人們對語言的研究是很不充分的,現代語言學研究從十九世紀末至今發展了一百多年,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人們對語言的了解還有待進一步加深。計算機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翻譯研究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對語言描述的不充分。(一)漢語例證。陸儉明、馬真(1999)舉出了如下的例子。(5)﹡他這樣做是合情合理。(5)’他這樣做是合情合理的。(6)他這樣做是偏聽偏信。(6)’﹡他這樣做是偏聽偏信的。這兩句話的結構看上去都是一樣的,可是前一句必須在句末加上個“的”才能說得通,后一句在句末加上個“的”卻說不通了。這個問題我們目前還不能解答,盡管熙先生已經對“的”作了極其細致深入的分析,把“的”分為“的1”“的2”“的3”,研究“的”的相關文獻也多得難以計數。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進行過大討論的主語、賓語問題和詞類問題至今在研究上還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對這些語法上的基本問題,我們都還沒有取得統一的認識。(二)英語例證。語義上有個有定(definiteness)的范疇,英語中最典型的形式上的特征是名詞前的the,在語料庫中這個詞是出現率最高的詞之一,也就是英語中最常用的詞之一。這個有定范疇表達的是什么意思?Lyons(1999)介紹了相關研究,對其語義的概括有“熟悉(familiarity)”(聽者知道名詞短語的所指)、“可識別(identifiability)”(聽者知道或可以通過語境推測名詞短語的所指)、“唯一(uniqueness)”(獨一無二的所指)和“包容(inclusiveness)”(符合名詞短語描述的所有所指,所指是全體所指的一個特例,所以“唯一”為“包容”所統攝)。“可識別”可以涵括“熟悉”,“包容”可以涵括“唯一”,因此所有實際用例可以用“可識別”或“包容”來解釋,下面是Lyons的一些例句:(7)Iboughtthecarthismorning.(此例可以用“熟悉”或“可識別”來解釋)(8)They’vejustgotinfromNewYork.Theplanewasfivehourslate.(此處不能用“熟悉”來解釋,要用“可識別”來解釋)(9)[Inaroomwiththreedoors,oneofwhichisopen.]Closethedoor,please.(此例須用“可識別”來闡釋,“包容”就不起作用了)(10)I’vejustbeentoawedding.Thebrideworeblue.(此處只能用“唯一”即“包容”來解釋,“可識別”沒有說明作用)(11)[Annistryingtoputupapictureonthewall,andwithoutturninground,saystoJoewhohasjustentered.]Passmethehammer,willyou?(此處可以用“可識別”來說明,Joe起初不知有錘子,從有定名詞短語知道他可以找到錘子,從pass知道就在附近,不用去遠處或別的房間。用“包容”也可以解讀此例,如果Joe聽后找錘子,發現有三把,就會再問Ann是哪一把,那么Ann的有定名詞短語就用得不成功,thehammer必須是唯一的才行,而“唯一”是“包容”所包容了的)現在的問題是,“可識別”和“包容”互相之間不能兼容,那么哪一個是這個范疇的正確意義?是否有一個我們目前不知道的核心意義?或者這只是兩個不同的意義采取的同樣的形式(這樣的話我們就要把the分為the1和the2)?②語言是復雜的,現代語言研究還處于初期階段,人們對語言了解得還不夠充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和學習可以說是無止境的,人們對語言的研究也是無止境的。
三、語法教材和詞典
語言教學參考書是建立在已有語言研究成果之上的,是對現有成果的概括濃縮,介紹的是大家廣為接受的觀點。(一)少而又少。語言是始終不停地在發展變化的。有的語言項目剛剛出現,有的有了初步發展,有的立穩了腳跟,有的已經成熟,有的漸趨沒落,有的已經退出口語而只是殘留在書面語里,不一而足。語言研究在科學發展史上可能還只是剛剛起步,人們對整個語言現象的觀察還只是一小部分,語法教科書和詞典提供的只是這一小部分中的更小一部分,遠遠不是對整個語言體系的完整描述。初期的語言研究得到的理論和各種認識,隨著研究的發展和認識的進步,在未來會慢慢得到修正。等到人們對語言有深入認識的時候,可能現在的全部理論甚至整個概念系統都會被顛覆。接近語言真實狀況的語言教學參考書很可能跟現有的書籍大不相同。(二)遲滯落后。語法教材和詞典中的內容落后于語言研究,即使是目前還不充分的語言研究的成果,在這些教學參考書中也沒有得到及時的反映。在LongmanGrammarofSpo⁃kenandWrittenEnglish(1999)中對definitearticle的說明是“Itspecifiesthatthereferentofthenounphraseisas⁃sumedtobeknowntothespeakerandtheaddressee.”薄冰、何正安(2004)說“有定用來‘指根據上下文或說話者和聽話者共有的知識可以識別的獨特的’人、事、物”。張道真(2004)談到the時說其基本作用是表示后面的名詞,指一特定的人或物。前兩部語法書的說明只有“可識別”,忽略了“包容”,第三部語法書的說明是傳統的感性認識。(三)人為因素。語法教材和詞典是語言學工作者編寫的,他們經過學習訓練,有了自己的語言觀,然后進行撰寫工作,其中可能帶有自身的觀點。他們的描述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是第二手材料,不是直接的第一手材料。非本族語者編寫的語言教學參考書,如果是根據本族語者編寫的已有文獻來編撰的,就是第二第三手材料的性質了。1.漢語例證(語法書)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是很有影響的一部語法教材。在2002年(增訂本)下冊第32頁和第78頁中,段納和謝茹、谷孝龍(2005)分別發現了如下兩個例句的問題。(12)甲乙兩個足球隊比賽,甲隊比乙隊很優勢,最后輕易戰勝了乙隊。(13)學習得認真是應該的。《現代漢語》的編者把(12)作為名詞誤用為形容詞的例子,指出這點后說應在“優勢”前加“有”。照此修改得到的句子如下。(12)a甲乙兩個足球隊比賽,甲隊比乙隊很有優勢,最后輕易戰勝了乙隊。“甲隊比乙隊很有優勢”這樣的說法仍然是錯誤的。段納(2006)認為錯誤不僅在名詞誤用為形容詞上,還有把“很”這個表示絕對程度的副詞用在了比較句中。這句話可以這樣說:(12)b甲乙兩個足球隊比賽,甲隊比乙隊(更)有優勢,最后輕易戰勝了乙隊。(12)c甲乙兩個足球隊比賽,甲隊很有優勢,最后輕易戰勝了乙隊。其他合乎漢語表達習慣的說法不再列舉。2.漢語例證(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有兩個釋義和例句:(13)設備①設置以備應用:新建的工人俱樂部~得很不錯。(14)牢籠④束縛:不為舊禮教所~。這兩個張莉(2005)認為“還有待考察”的釋義和例證,在我們看來幾乎沒有語言生活基礎。筆者手頭所有的《現代漢語詞典》(試用本)1973年初版(為繁體字)、1996年修訂本和2005年第5版一直沿襲這兩個內容,連排序都原封未動,在第5版中把這兩個詞語加注為動詞。3.英語例證AdeleGoldberg和RayJackendoff在2004年發表于Language第3期上的文章TheEnglishResultativeasafamilyofconstructions第548頁其中一段最后有一句話:“Willyandtheplantsserveasargumentsofbothsubeventsandtherebyhavemultiplethematicroles.”這一段話說的是“Willywateredtheplantsflat.”這句話的構式有三個論元:施動者(或施事)、受事和述謂(predicate);動詞water有兩個論元:施事和受事。Willy是構式的施動者和動詞的施事,theplants是構式的受事和動詞的受事,Willy和theplants都是一身兼兩個題元角色,此處的multiple是“兩個”的意思。還有一個關于multiple的例子。MalkaRappaportHovav和BethLevin在她們2008年發表于JournalofLin⁃guistics上的文章TheEnglishdativealternation:Thecaseforverbsensitivity中談論雙賓變換式:(a)MarthagaveanappletoMyrna.(b)MarthagaveMyrnaanapple.有研究者認為這兩個句子表達同樣的意思,MalkaRappaportHov⁃av和BethLevin稱這種觀點為singlemeaningapproach;另外一些研究者認為這兩個句式各有一個意思,作者把這種觀點稱為multiplemeaningapproach。這里的multi⁃ple就是“兩個”的意思。牛津系列詞典從ShorterOxfordEnglishDictionary(5th,2002)、TheNewOxfordEnglish-ChineseDictionary(2007,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到供學習者使用的《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上對multiple的釋義都是“many”或“several”,漢語翻譯是“多”。陸谷孫編的《英漢大詞典》(1991)中也解釋為“多”。2001年第4版的Webster’sNewWorldCollegeDictionary的釋義中有“morethanoneoronce”,這個釋義包含“兩個”,但是上面兩例一是兩個詞語各有兩個角色的“兩個”和一式各有一義的合起來的“兩個”,這說明詞典的釋義不完全精確。(四)小結現有語言教學參考書是目前很少的語言研究成果的精辟匯總,其中還有研究成果沒有得到及時吸收以及編撰者的主觀疏忽,對這些書籍的可靠性評估要等我們對語言的研究達到充分無遺的時候才有可能做出。
四、結語
語言如此復雜且不停變化,以致我們對其研究不夠深入,語言教學參考書又落后于語言研究,編撰者還讓個人因素在書中留下痕跡。由于書本自身空間的限制,也就是說這些語言教材和詞典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可靠,那什么才是最可靠的呢?最可靠的就是使用語言的人。本族語者說出來的話和寫出來的文章就是第一手直接的語言材料,語言學家觀察和研究的對象也正是這些第一手語言材料。母語者的口頭和書面話語就是語言自身,所有的語言變化都在這里進行,全部的語言現象在這里都可以觀察到,最終的標準在所有母語者手里,最可靠的評判只能由所有母語者做出。由此看來,我們學習語言的時候應該盡量利用本族語者的口頭和書面話語。在過了入門階段之后,語言學習者可以大量接觸本族語者的話語,通過耳聽、交談、閱讀的方式去理解和認識語言。隨著接觸量的增加,對語言現象的認識積累得越來越多,這樣直接培養成的語感也會越來越強。囿于目前的語言研究水平,語言教學參考書沒有能全面地反映語言的真實面貌。但是這些書籍并不是沒有用處的,它們可以引領我們對語言項目進行初步的認識。在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學習者再通過接觸本族語者的話語,修正和加深認知,同一個語言項目接觸一次,就會再理解一次,了解也會加深一點,多次在不同的語境中解讀同一語言項目才能逐漸習得本族語者的語感。
作者:周耀東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中職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探索
- 下一篇:語音實驗室在外語教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