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院校教學瓶頸與戰略
時間:2022-01-06 11:04:24
導語:師范院校教學瓶頸與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馬衡工作單位:周口師范學院中文系
目前學生的學習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對于某些課程的學習往往為了一張認證資格證,愿意耗費自己大量的學習時間。例如大學英語,對于一大部分學生來說,是“難學”的而且乏味的。但是在臨近畢業前的四、六級考試還可以激起畢業生的“熱情”,讓他們積極參加,主要原因就是“有用”。“有用”并不是說他以后就要教英語,或者英語成為他以后日常使用的語言,關鍵在于就業,四、六級考試成績是用人單位衡量人才的標準之一。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有用”是當今學生學習課程的重要因素。對于比較文學這樣“難而無用”的課程當然也就提不起什么興趣了。
針對調查中所出現的這些問題,我們應當結合地方普通高等師范院校培養“師范性”應用型人才的特征,在比較文學教學過程中主動調整比較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比較文學教學的尷尬處境。首先,要有明確教學目標。根據今年畢業班學生工作意向的調查發現,有接近百分之九十的學生準備參加“招教”考試,也就是說師范院校大部分的學生最終要進入中小學做語文老師。因此地方高等師范院校的比較文學課程要考慮“師范”人才培養的目標,結合語文新課標要求,制定課程的目標。《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語文課程目標的要求:“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語文新課標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要求學生了解民族文化以及人類文化的優秀傳統,所以,我們要突出比較文學是一種文學研究的屬性,注重文本閱讀以及文學審美價值的研究。通過比較文學跨文化研究,對中西文學的比較具體比較了解和認識本民族以及他民族文學的特點,同時能夠認識不同民族文學對于構建人類優秀文化傳統的意義。因此,比較文學的教學目標就是,學生通過比較文學的學習,了解本民族文學以及他民族文學的特點,認識人類文化特質,構筑世界文學。其次,教學內容的調整。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一門課程教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所用的教材。”“評價一種教材的優劣,主要看它的時代性和針對性”。[2]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目前,比較文學的教材已具有非常濃厚的時代性,學科的前沿理論以及發展趨勢在每一本教材中都體現得淋漓盡致。比較文學教材所缺少的是針對性。比較文學教材要考慮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在特定的課時安排下,對教材內容(以陳惇,孫景堯和謝天振主編的《比較文學》為例)進行適當的調整。針對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培養合格的中小學語文教師和其他相關領域的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教材中實用性不強或與其他課程有交叉重復的內容可以不講。另外,當學生對偏難偏深的內容接受起來有一定困難時,在教學中我們就大膽略去那些不合乎學生實際需要的內容。例如,跨學科研究中文學與心理學的關系這一部分內容很難與文藝心理學相區別,在學生基礎知識不牢固的情況下,可以略去不講。同樣的文學與宗教,文學與哲學的內容也可以適當減少深奧晦澀的內容。比較文學課程本身的理論性與開放性無法改變,學生的知識結構水平也不可能因為比較文學的高要求而突然提高,要讓學生對比較文學產生興趣,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變得“有用”。既然學生要到中小學去做語文老師,我們就要考慮在講解比較文學理論、分析實例時,結合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尋找相關材料。學生通過對中小學語文文本的解讀,不僅理解比較文學的理論,而且為以后的工作提供可資借鑒的材料。藉此實現比較文學教學內容與中小學語文的接洽。例如,新課標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內容包括寓言、童話、故事、散文、長篇文學名著等等。因此,我們可以選擇中西寓言比較、中西童話比較等講授文類學的內容;以《西游記》中人物形象探源為例證,講授影響研究的特點;通過阿Q與堂吉訶德的比較,講授平行研究的理論;通過西方文藝思潮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關系的講授,讓學生從宏觀上把握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特征,從微觀上認識作家作品的特質。比較教學內容也不能僅僅滿足于為語文教學的提供實際的材料,還要讓學生“獲得一種終身受益的比較視域之思維習慣”[3],盡管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成為比較文學的優秀研究者,學生們通過“比較的視域”不僅可以匯通文學史文學理論的相關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而且可以確立文學與文學,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特定關系,在多元化、世界性的文學與文化中認識本民族以及他民族的優良傳統,達到“自我”與“他者”的溝通與對話。教師通過形而下的實用例證的講授,到形而上的思維習慣的培養,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比較文學的“有用”。第三,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僅沖擊著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高校教學的方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充分發揮教學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為適應這一發展趨勢,比較文學課程教學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提交教學的質量。利用多媒體,并不代表從原來的板書變成多媒體課件。授課時,教師通過鼠標把大量的教學內容直接搬上屏幕,學生只顧埋頭苦抄,而不知何謂“比較文學”。因此,我們應把多媒體教學作為方法和手段,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因為任何外在的教育力量和因素,只有內化為學生的自覺需要才可能真正奏效,任何教育過程在本質上都是客觀因素向主觀因素轉化的過程。有學者提出,比較文學的講授要理論,例證分析和學生實踐三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為班級人數過多,我們基本能完成理論講授和例證分析的過程,學生實踐是薄弱環節。利用互聯網絡,我們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在講完理論和例證分析后,提出論題,要求學生完成1千到2千字的論文。然后對學生分組,每組提供一篇文章,發到互聯網的聯系群中,各組互評。利用每周兩次的課外輔導時間,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對于大部分要成為教師的師范生而言,我們也要努力培養學生授課能力,可以選擇一些論題讓學生在課堂上講解。比如,魯迅所受到的外來影響。學生已經學習了現當代文學,對文學的背景,文學交流的情況有大致了解,做起來也比較得心應手,講解時也能引起其他學生的共鳴。我們努力采用各種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實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地方高等師范院校的比較文學教學要結合學校“師范性”應用人才培養的目標,結合中小學課程的標準確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便利條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順利完成理論講授,例證分析和學生實踐三個環節,提高比較文學的教學效果。變成一個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問題為核心的、師生共同探索知識及其意義的過程,以更加接近于真正的知識發現活動。另外,教師還應通過建立融洽的師生情感、科學地傳授有發展價值的知識、讓學生享受成功樂趣等提高自身教學藝術修養,從而有效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真正實現大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 上一篇:高等教育的教學與科研綜述
- 下一篇:新時期高校生態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