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教學中的問題

時間:2022-03-06 04:47:39

導語:學生教學中的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教學中的問題

1支教生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講課語速快、語調平淡

講課語速快和語調平淡是絕大多數初登講臺授課者的通病,支教學生在初登講臺授課時普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初授課者習慣了日常生活中與人交談的語速,在初登講臺時往往心浮氣躁,只求速成。而對于基礎比較薄弱的鄉村中小學生(筆者所負責的受援學校大多為小學)往往較難接受,這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筆者在沿溝地區某小學聽一名支教女生講解小學三年級數學(主要講解脫式計算和綜合算式計算),語速始終飛快,并且聲音音量較弱,在講解重要知識點(如綜合運算應先算乘除還是先算加減)只是一筆帶過,并未加大授課音量和力度來強調,結果導致很多學生跟不上講課進程。該地區另外一所小學的支教生授課也是此類問題,并由此帶來課堂上管理學生的困難。為此筆者在聽課結束后建議該兩名支教生在今后講課中注意:尤其在講解重要知識點時,語速一定要減慢,同時語調一定要加強,做到抑揚頓挫、跌宕起伏,方能對學生有感染力。另外提醒支教生講課時使用正確的發聲方法(丹田發聲),才能使聲音宏亮。這樣通過課堂上的亮點吸引住學生,方能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加強對所帶學生的管理。

1.2課程導入語書面化、抽象化

部分支教學生在課程導入過程中語言存在過于書面化、抽象化,缺少生活化、通俗化的問題。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受老師影響最深。新課引入過于書面化和抽象,可能會給學生帶來知識本身很枯燥、乏味的感覺,更有甚者會給學生帶來厭學情緒,所以這一問題應當糾正。譬如筆者在蘇龍口聯校某小學聽一名支教女生講解小學英語時,一上課就直接講句式“Who+is/are+主語?”。由于語法知識并非小學英語大綱要求,本身又比較枯燥,即便對于中學生,也難掌握,對于小學生,便更覺乏味。為此,筆者聽課后建議該生立即改變此種教學方法。應當在開始上課時先大量講解活生生的例句,并輔以演示動作,而后在此基礎之上方能講解其他問題(譬如語法)。沿溝地區某小學的另一名支教生講授英語課中wear和puton的區別時只是簡單的說前者表示狀態后者表示動作,殊不知“狀態”和“動作”這兩個詞本身就很抽象,如此講解對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恐怕難以理解。為此在聽課后,筆者建議該生在這里講解這兩個詞的區別時應加以形象的動作(比如穿外套)并且列舉出簡單的例句來說明,學生方能理解。另外沿溝地區一名支教學生學生在講解小學科學“生命的延續”一節當中先講到“無性生殖”概念時直接講定義:“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的新個體”。講到“受精卵”和“胎生動物”等概念時,也是直接從課本上的定義講起;而定義本身較為抽象,對于小學生來講,如此講法可能會感到乏味。為此,筆者在聽課后提醒學生,講課時導入點應從最貼近生活的例子講起。講“無性生殖”時可以說一句“無性生殖的生物出生只需要媽媽,不需要爸爸”;講“胎生動物”概念時可以說“什么是胎生動物同學們不知道吧,我可以告訴大家,你、我、他,我們大家都是胎生動物,我們都有爸爸、媽媽。”;也可以說“受精卵是什么同學們以前不知道吧,讓老師來告訴大家,我們所見的能孵出小雞的雞蛋就是受精卵。”利用這樣的貼近生活的生動例子和通俗有趣的語言導入之后,就可以給學生以活生生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講解書本上抽象的概念,效果必然更好。

1.3教學情境設置不當

支教學生在授課過程中提問學生或者組織學生活動時存在教學情境設置不當從而導致學生回答問題時文不對題、答非所問的情況。在課堂上提問學生或者組織相應的課堂活動本來可以提高課堂效率,也是當前中小學新課標優于以往傳統的“滿堂灌”式教學之所在。但是如果教師設置的問題或者所給的教學情境不當將會導致學生回答文不對題,不僅了浪費了課堂時間,影響教學進度,也可能會給授課者帶來尷尬,影響其在學生心中的威望。譬如筆者在南坡中學聽一名支教生講授初一政治課“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節的后半部分時教師提問學生:“同學們,假如你已經考上了北大,你有什么想法?”結果大部分被提問的同學大都回答“激動、興奮”之類的話語,與本課題無關。而后該支教生又列舉了一名北大學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跳樓自殺的例子,學生方才明白此問題與本節內容有關。筆者在課后與該支教生溝通后獲知原本他希望學生回答“考入大學,離開父母,生活方方面面都靠自己,怎么處理……”之類的話,而學生答非所問。然后筆者建議該生在提問時可以如此說:“同學們,假如你已經考上了大學,就要開學離開父母了,明天你就要坐火車去學校和來自祖國各地的同學們在一個宿舍一起生活了,這時候你的心情如何呢?”。以這種方式引導,方能給學生以適合的情境,將學生的思路引入正題。再比如,該學校另一名支教女生在講授小學語文“再見了,親人”一節時,講到朝鮮人民和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景,在即將結束課程時說道:“同學們,在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有沒有誰對我們‘不是親人而勝似親人’的事情呢?”,結果提問數名學生,都說沒有。如此看來此一問便屬多余。筆者聽課后建議該學生考慮到所帶學生的年齡段特點,沒有這樣的經歷并不奇怪,因此不能直接提問,而應當在備課時準備一段網絡上的或者媒體上的也可以是忻州師范學院所發生的學生生病師生捐款之類的真實的例子拿到課堂,直接給他們以“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境,然后在此基礎之上讓學生來討論,利用這樣有針對性的方法去引導教學效果將會更好。

1.4部分支教學生普通話水平有待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有聲語言是教師課堂教育教學的主要工具[5]。由于我院不少學生來自農村,更有甚者來自省外偏遠地區。筆者在聽課時發現部分支教學生普通話不夠標準。尤其是教授語文或者英語等語言學科的支教生,這樣的問題對當地中小學生的成長將會帶來一定負面影響。為此一方面基礎部負責普通話教學的教師對此類學生應加大糾正力度。另一方面由于出身于城市的學生普通話水平相對要好于農村學生。為此建議支教部門在分配支教學生前應當令各系標明學生的家庭住址,這樣帶隊隊長和指導教師在分配支教學生時便可因地制宜。可以安排出身城市的學生講授語言相關學科,而出身農村的學生講授其他學科,從而降低此類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

2基于上述問題的相關建議

2.1支教培訓時對講課新手普遍存在的問題加大糾正力度

忻州師范學院對每批即將支教的學生都要實施崗前培訓制度,學生必須修完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現代教育技術等規定課程,經學院統一考核合格發給《扶貧頂崗實習支教合格證》后,方可派出參加扶貧頂崗實習支教。為此建議各系在組織進行支教培訓時應當將類似上述的問題預先擺出,著重強調。可以由各系負責支教培訓的教師聯系某些支教帶隊指導教師,提供其在負責支教工作期間所帶優秀支教學生和執教能力相對比較薄弱的學生授課視頻(也可以安排已經完成支教工作的學生親臨現場進行講課師范)。通過正、反兩方面教學案例的對比,可以促使即將支教的學生反思自我,從而改正自己身上也可能同樣存在的問題,不至于在面對真正的聽課學生時茫然無措,由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質量。

2.2支教培訓前對負責培訓的老師和支教指導教師也應展

開相應培訓忻州師范學院各系負責支教培訓的教師大多為講授教學論等課程的教師,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教師并無中小學教學經驗,在對大學生進行支教培訓時往往缺乏實踐素材。筆者建議學院可以組織安排有資深中小學教學經驗的教法教師對其余其他人展開培訓。同時多安排負責培訓工作的教師去往中小學教學一線觀摩課堂教學,從而使得在實際指導大學生支教培訓時能夠有的放矢。而學院選派的負責支教工作的指導教師都是大學本科或研究生[2],很多人非但沒有中小學教學經驗,對于當前基礎教育現狀和新課標相關理論也是知之甚少,因此很有必要對指導教師展開崗前培訓。

2.3重視小學教法教育

由于支教受援學校以小學居多,而我院各系所上的教法課均為中學教法,所以一部分支教學生在面對小學生授課時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忻州師范學院專科部有專門負責講授小學教法的教師。為此筆者建議學院在這方面加強合作交流,在支教培訓時加大對院本部學生的小學教法教育力度,以便進一步提高我院扶貧頂崗實習支教工作的質量。

3結語

筆者綜合對忻州師范學院支教學生聽課時發現的一些教學環節上的問題在這里做出介紹并給出相應建議。此類問題如能解決,忻州師范學院扶貧頂崗實習支教工作必能更好的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該項事業必將越做越好,蒸蒸日上。

作者:張晉華高華單位:忻州師范學院忻州市第一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