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中學生在線學習研究
時間:2022-06-22 05:14:02
導語:疫情下中學生在線學習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解疫情背景下中學生在線學習狀況,從學習條件、教師教學情況、自我管理情況、學習效果四個方面設計了調查問卷,對問卷數據采用描述統計和差異分析,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在線學習整體狀況良好,但學習效果有待提升;城鄉差異顯著,數字鴻溝凸顯;學習效果自我評價方面,男生學習效果顯著優于女生;初中生整體狀況好于高中生,高三年級狀況堪憂。
關鍵詞:疫情;中學生;在線學習
一、問題的提出
2020年初,疫情向全國蔓延。與疫情相伴的是,教育系統迎來共和國教育史上從未有過的挑戰——因居家隔離,全國春季學期開學不得不按下“暫停鍵”。如何保障全國兩億多學生安心居家學習,成為擺在全國教育系統面前的一場“大考”。2月12日,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部署了相關工作。[1]不到兩周,一個可供5000萬名學生同時在線學習的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搭建成功。由疫情引發的“居家學習”,“停課不停學”等政策,給傳統教育帶來極大挑戰,學界對此也紛紛表示關切。綜觀相關文獻發現,研究者的關注點聚焦在三個方面:一是宏觀層面,包括教育應對疫情的相關政策,未來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二是中觀層面,比如在線學習環境、模式的構建等;三是微觀層面,主要包括對教師教學方法的指導、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策略等方面。目前缺乏從學習者尤其是中學生這一主體去探討疫情之下在線學習實況的研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趩柧碚{查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目的:了解中學生在線學習整體狀況;探究中學生在線學習是否存在顯著的性別、年級和城鄉差異。
二、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問卷設計。1.問卷內容。為了全面、準確地了解中學生在線學習的整體狀況,研究者在設計問卷之前對“在線學習”的概念進行了梳理,目前學界對在線學習的內涵屬性和外延并沒有明確的界定,更多的研究者是從在線學習包含的要素、特征等方面去建構在線學習的概念體系。特里•安德森(TerryAnderson)等人認為:“在線學習是一種以互聯網為媒介,通過與教師、學生和學習內容的交互獲得學習支持的建構性學習方式?!保?]巴瓦尼•斯里德蘭(BhavaniSridharan)等人認為:“在線學習是由教與學、學習內容(視頻、音頻、文本)、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被動、主動)、平臺與途徑(因特網、多媒體、語義網)以及對學習資源的管理(獲取、組織、檢索、重用)等構成的一個完整的系統?!保?]王楠等人認為在線學習活動除了包括技術、參與角色、交互形式外還包括學習成效這一要素。[4]趙穎認為在線學習具有三個特征,分別為:學習活動的發生要借助一定的網絡服務和終端設備;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必要的在線資源。[5]綜觀以上研究者對在線學習屬性的界定,我們初步建構了問卷內容,分別是在線學習所需的網絡和設備狀況、學習內容和資源的使用情況、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情況、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四個維度。針對問卷內容向有關專家請教,專家認為,“停課不停學”背景下這場規??涨暗拇笾行W生在線學習活動與之前眾多研究者定義的在線學習并非完全相同,后者準確地說屬于非正式的在線學習,它是對傳統課堂學習內容的輔助,是基于學習者個人興趣和需求發生的自主自愿的學習,而當下的在線學習從實際上來說是傳統課堂學習的替代,而不是輔助和補充,它有組織、有計劃地承擔了中學生幾乎全部學習課程和任務。所以學生對學習材料和內容的選擇權幾乎可以忽略,可以換成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而教師和學生的交互也更多的是一種教師對學生的單項互動,可以改成學生對教師教學情況的感知和評價?;趯ο嚓P文獻的梳理以及專家的建議,本研究最終形成了自己的調查問卷。問卷整體上分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關注被調查者的基本人口背景信息,比如地域、年級、性別、是否了解過在線學習以及使用什么設備和平臺進行在線學習等信息,為研究不同特征中學生在線學習效果差異提供支持。第二部分是研究者想要了解的中學生在線學習所需的條件支持情況,包括虛擬條件和現實條件兩個方面,虛擬條件包括網絡速度如何,是否經常有卡頓現象,所用上課設備有無黑屏等情況,所用學習平臺界面是否友好等?,F實條件包括是否有安靜的上課環境,有無紙質學習材料等。第三部分是中學生對教師教學情況的感知和評價,比如教師是否積極地與被調查對象互動,是否按時上下課并積極批改作業,教師教學態度是否認真等方面。第四部分為中學生在線學習過程中自我管理情況,比如是否能按時起床參加在線學習、能否克服外在干擾全身心投入學習、能否自己制定學習計劃安排學習等。第五部分為中學生對在線學習效果的評價,比如疫情結束后是否愿意繼續參加在線學習,在線學習效果如何,是否適應并喜歡線上學習的方式、在線學習是否完成了自己的學習目標,在線學習與線下學習哪種學習方式效率更高等。第二、三、四部分內容是問卷的主體,第五部分是問卷的重點。為了方便數據統計與分析,問卷采用了李克特(Likert)量表五點選項計分法,即1~5分別代表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不確定、符合、非常符合五個等級。2.問卷信效度檢驗。在正式施測前,為了保證問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預先向調查對象發放了5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100%),在專家的建議下針對問卷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本研究利用SPSS20進行信度效度檢驗。問卷各維度Cronbach'sAlpha系數均大于0.7,總量表信度0.94,說明本次研究問卷信度良好。經KMO檢驗和Bartlett的球形檢驗,得出本問卷的KMO值為0.93,顯著性概率值p=0.000<0.05,代表總體的相關矩陣間有共同因素存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6](P7)SPSS內設特征值大于1以上的因素作為最后的共同因素,本量表共提取四個共同因素,四個因子的累計貢獻率達到62%,利用最大方差法對因子旋轉分析,四個因素的構念與研究者的構念和題項符合,分別可以以“學習條件”、“教師教學”、“自我管理”、“學習效果”命名,這與問卷的維度吻合,驗證性因子分析發現,各項目因子載荷均大于0.4,模型擬合度良好(X2/df=2.19,CFI=0.91,TLI=0.97,RMSEA=0.05,SRMR=0.05)。(二)數據收集。與處理受疫情影響,所有問卷都采用“問卷星”在線調查平臺向研究對象發放,樣本選擇采用便利抽樣法,問卷發放歷時一個星期,研究者先后向河北、天津、廣東、四川、海南、重慶、吉林、黑龍江等16個省市自治區的中學生發放1579份問卷,有效問卷1549份,問卷有效率為98%。在1549份有效問卷中,男女生的比例分別為43.77%、56.23%,城市和鄉鎮(包括農村)的比例分別為65.59%、34.41%,在年級分布上,高中三年級占比最多為34.6%,其次是初中一年級,占比為19.63%,其他年級分布較均勻。
三、研究結果
(一)中學生在線學習情況的描述性分析。為了全面了解中學生線上學習的狀況,研究者利用均值、標準差對調查問卷的數據進行統計,得到的結果見表1。從數據中可以看出,中學生自我管理維度的均值最高,學習條件維度和教師教學維度的均值也都達到了3以上,表明中學生對在線學習過程中自我的表現是非常認可的,大部分都能做到積極、認真地參與線上學習,對學習條件比如學習設備、網絡、環境等條件以及教師教學的情況也是比較滿意的。學習效果這一維度的均值在3以下,這一點造成了研究者的困惑:為什么在學習條件、教師教學以及自我管理方面都得到研究對象好評的情況下,學習效果卻不如人意呢?詳細分析問卷數據發現,在“我認為線上學習沒有加重自己的學習負擔”一題中,有60%的同學選擇的是“不確定”、“不符合”和“非常不符合”,說明在線學習加重了中學生的學習負擔,這很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果。另,在“我認為線上學習時我對知識的掌握更好”一題中,選擇“符合”和“非常符合”的僅占23%,在“我認為線上學習比線下學習的效率高”,選擇“符合”和“非常符合”的占18%,“疫情結束后,我愿意繼續通過線上學習”選擇“符合”和“非常符合”的占13%。這就說明,中學生們普遍認為在線學習無論是對知識的掌握還是學習的效率都不如線下學習,他們更適應也更喜歡線下學習,這在另一方面解釋了中學生線上學習效果不理想的現狀。(二)中學生在線學習情況的差異分析。1.不同性別差異分析。以“性別”為自變量,“學習條件”、“教師教學”、“自我管理”和“學習效果”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數據顯示(見表2),男女生在學習條件、教師教學方面和自我管理方面差異不顯著(p>0.05),而在學習效果這一維度有極其顯著的差異(p<0.001),比較均值可以看出男生的學習效果好于女生。2.不同地域差異分析以“地域”為自變量,“學習條件”、“教師教學”和“學習效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數據顯示(見表3),城鄉地域的不同在學習條件這一維度表現出最為顯著的差異(F=19.53,p<0.001),在教師教學、自我管理和學習效果方面也表現出極為顯著的差異,運用LSD法事后比較結果,發現無論在學習條件、教師教學還是自我管理和學習效果方面來自城市地區的中學生得分均高于鄉鎮和農村地區,而鄉鎮和農村地區的學生得分并無顯著差異。這就說明城鄉在學習設備、網絡等硬性條件以及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方面仍然有較大差距。表3.中學生在線學習狀況的地域差異注:*p<0.05,**p<0.01,***p<0.001。3.不同年級差異分析以“我所在的年級”為自變量,“學習條件、教師教學、自我管理、學習效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見表4),四個維度均呈顯著差異。不同年級在學習效果方面差異最為顯著,運用LSD法事后比較發現,高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效果這一維度的得分遠低于初中生和高一、高二年級學生,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高三學生在高考的壓力之下突遭疫情心情焦慮煩躁影響了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因為高三學生對自身的要求要高于其他年級學生。在自我管理方面,初中三個年級之間并無顯著差異,與高中生差異顯著,初中生表現強于高中生。在學習條件方面,初中生整體得分顯著高于高中生。在教師教學方面,初中生對于老師的評價和認可度高于高中生。
四、討論
(一)整體狀況良好,效果有待提升。大部分中學生對網絡狀況、學習平臺以及學習設備表示滿意,對老師的教學態度也高度評價,普遍認為老師在線上教學過程中認真備課、批改作業并積極與學生互動,這也說明一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付出了大量的勞動與心血。已有研究中提到的“由于受中學生自控能力不足,在線學習管控缺失等因素影響,中學生在線學習出現了持續度不強、流失率偏高等問題”[7],與本研究結論有差異。本研究數據顯示中學生在線學習過程中自我管理狀況非常好,當然,疫情之下的中學生在線學習與已有研究中提到的在線學習形式有差異,它更強調學生的自主性,缺乏教師的管控和干預。疫情之下的在線學習在課程內容和時間的安排上統歸學校管理,學生更多的是積極地配合學校的管理和教師的要求。從問卷數據得知,絕大部分學生認為在線學習的效率低,沒有完成自己的學習目標,并表示疫情結束后不愿意繼續采用線上學習的方式,表明他們對在線學習的效果并不認可,這與廈門大學學者胡小平等人的調查結果一致。提升學生在線學習效果,優質適切的在線學習資源和平臺是保證,具有較強整合能力、較高信息素養和反思實踐性能力的師資是關鍵,重申“以學生為中心的”的教育理念是必需。[8]這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學校以及一線教師等多方聯動,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與社會相關機構通力合作,認真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優化教育網絡環境和設備,組織篩選高質適切的教育資源,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個性、多樣的選擇。學校加強對在線學習全過程、全方位監督服務工作,比如技術支持、學習活動的安排、優質學習資源的篩選、更新,學習問題的解決等,保證師生更高效便捷地開展在線學習。一線教師需以此為契機,切實轉變教育觀念,認識到自己須從知識權威轉變為具有共享意識的知識重新配置者和優質教育資源的推送者,從知識灌輸者轉變為個性化學習顧問和教學交互的促進者。[9](P5)一方面深入分析學生在線學習效果不佳的原因,了解他們的學習障礙和需求,增加師生交流程度,從學習方法和認知方式上做出相應指導;另一方面,采用多樣化的方式設計課程,使課程在知識的內在結構上呈“豐富性”[10],在課程內容和形式上多趣味性。比如引進一些游戲化教學的理念,課程中穿插圖片、視頻、設計在線錯題庫、游戲幣獎懲等提升學生的興趣。[11](二)城鄉差異顯著,數字鴻溝凸顯。文章數據顯示,城鄉在學習條件方面,存在最為顯著的差異,其次是教師教學方面的差異,說明城鄉在學習條件、師資水平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均衡的現象。疫情發生以來,一些農村孩子因缺乏智能手機或為尋找網絡信號只能在野外搭棚、到村委會蹭網上課的新聞屢見報端。在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提到,將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12]近年來,在教育扶貧攻堅計劃行動中,農村偏遠地區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突破,但仍存在著“最后一公里”。疫情當前,政府相關部門要迅速行動起來,加快補齊農村教育信息化設施的短板。對農村偏遠貧困地區學生施行投入傾斜和上網優惠等政策,針對網絡覆蓋范圍外或信號較差地區可以通過電視轉播、刻錄光盤等方式拓展學生學習渠道。師資方面可以采用優質課程資源共享的方式,彌補鄉鎮農村地區專業教師能力不足的缺陷,縮小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三)男生學習效果顯著優于女生。男女生在學習條件、教師教學方面無顯著差異,均值也非常接近,在自我管理方面雖無顯著差異,但男生平均分(M=51.25)高于女生(M=50.37),這與我們對男女生的既有印象有差異。我們傾向于認為女生在學習上更為自律,自我管理能力更強,而研究數據恰恰相反。推測可能是由于男生對在線學習這種方式更適應和感興趣,再加上中學男生理性思維的發展逐漸強于女生,因此在自我管理上有更好的表現。在學習效果自我評價上,男女生有極為顯著的差異(p<0.001),男生分值(M=27.34)高于女生(M=25.54)。男生在自我管理方面比女生強可以作為男生學習效果比女生更好的一種解釋。也有可能因為男生思維活躍,適應性強,比女生更快地適應并喜歡在線學習這種方式。還有一種可能是男生更為自信,傾向于對自己做出更高的評價,而女生更加謙虛。在學習情境中,學習者之間因生理和心理上的個體差異而呈現不同的學習風格,但班級授課模式最大弊端就是整齊劃一,缺乏對個體差異的關注。在線學習以其豐富的學習資源、多樣化的師生互動方式可以彌補線下學習的缺陷,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明確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優化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對不同性別、不同個性和學習風格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支持策略和活動。(四)初中生狀況優于高中生,高三年級狀況堪憂??傮w上看初中生在四個維度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高一、高二年級的評價高于高三年級,高三年級除了在教師教學維度的得分(M=42.98)上略高于高二年級(M=40.53)外,在其他各個維度的得分均低于另外五個年級,尤其是在學習效果的自我評價上遠遠低于其他年級。推測可能是因為高三年級的學生面臨著高考的巨大壓力,對自我的要求更高,難免出現焦慮、煩躁、懷疑自我等負面情緒。教師一方面需要引導他們客觀地評價自己,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線上的心理健康輔導,緩解他們的焦躁情緒,提升他們的抗壓水平;另一方面指導學生應用好在線平臺的各項功能,積極進行師生、生生互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并提供一些指導方法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避免淺表學習,盡可能地在基于豐富的資源的情況下開展深度思考和深度學習活動。[13]
五、對“后疫情時代”在線學習的展望
隨著國內疫情形勢向好,企業逐漸復工復產,國內多省先后大中小學開學復課的指令,各級各類學校正式恢復學生分批或全部返校標志著我國進入“后疫情時代”。從此時間節點起,這場歷史罕見的大規模在線學習模式未來走向便成為研究者們進一步關注的焦點:應急之下催生的在線學習對線下學習是機遇還是挑戰?在線學習是會再次回歸原點抑或與線下學習長期共存?在5月14日的教育部新聞會上,高等教育司司長明確強調,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退回到疫情發生之前的教與學狀態,因為融合了“互聯網+”等技術的在線教學已經成為了中國和世界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14]以袁振國為代表的學者力陳在線學習的優勢:在線學習互聯互通,超越傳統學習的時空物理限制;突破以教定學的模式,實現以需定學;改變整齊劃一的課程實施,實現學習內容、方式、風格、進度安排的高度個性化。[15]顯然,無論是上層政策導向還是學界輿論,都為我們傳遞了一個清晰的信號: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型學習生態的構建是大勢所趨。在倡導在線學習與線下學習將長期共融的同時,需對在疫情倒逼之下產生的“居家隔離”在線學習形式有清醒的認識和反思。疫情之下的在線學習主要呈現兩種授課形態:直播和點播,本質上仍然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傳統教學形式,這種學習形式是將線下的“滿堂灌”搬到了線上,存在著明顯局限:重視知識培養,忽視信息智能時代思維力、想象力和創新力的培養;學習形態受控且單一,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和個性化需求;學習生態是封閉的、靜態的和孤立的,缺乏多元的、優勢互補的立體化課程形態。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型學習生態務必規避這些弊端,線上線下融合不是線上學習和面授學習的簡單相加,而是對豐富的課程資源、顯性與隱性環境、教學理念、教學形式與評價方式等方面的深度分解、重構與互融互通。研究者大膽預測,在新的學習生態里,首先是對個性化需求進行深入挖掘和適配,在可接受的成本范圍內最大程度地提供個性化服務,使教學服務和管理更加精準化[16];教師不再是手握知識權力的領導者,而是與學生一起建構知識的協作者;教學評價從基于標準化成績的封閉型的學習輸入評價轉變為多元化的開放型的學習輸出評價;學校的圍墻逐步被打破,教育行政部門、在線教育企業、學校、互聯網多元智能中心將組成新的教育大聯盟,共同打造未來線上線下混合學習的新環境。
六、結語
為了解病毒疫情背景下中學生在線學習的整體狀況,研究者從“學習條件”、“教師教學情況”、“自我管理情況”、“學習效果”四個方面設計了問卷。研究結論中,在線學習城鄉差異顯著,仍存在數字鴻溝的問題,尤需引起相關部門重視。數字鴻溝意味著學習機會的差異,如果不及時采取行動意味著未來更大程度的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平等。此外,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高三年級學生應給予更多關注。由于疫情期間條件所限,研究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雖然問卷信效度較好,但存在問題分布不均的情況,樣本量雖大,但城鄉分布有失均衡,問卷中缺乏家長和同伴對中學生在線學習影響的觀照;因為目前沒有實質性的測評來驗證在線學習的學習效果,研究者只能以學習者自評的學習效果作為研究的一個維度,缺乏客觀性和準確性。另外,研究工具以問卷調查為主,沒能深入了解問卷反映出的一些問題的原因,比如為什么疫情結束后學生普遍不愿意繼續參加在線學習?對這些問題的原因,目前只能靠研究者的推測?;诖舜窝芯康牟蛔?,研究者希望能從以下方面改進:更加細化、具體準確地設計問卷,提高問卷的質量,把問卷調查和訪談法結合起來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對象。除了對疫情之下中學生在線學習的狀況表示了關注,研究者對“后疫情時代”的在線教育的走向做了進一步的預測與展望,研究者認為,在線學習將長期與線下學習共存,但以此帶來的一些具體實施問題仍需探索。
作者:董偉 傅松濤 趙欣 單位:1.唐山師范學院 2.河北大學教育學院
- 上一篇:病毒檢驗科應對措施
- 下一篇:肺炎下圖書館閱讀推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