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策略探索
時間:2022-03-22 10:20:17
導語: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策略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身處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21世紀,信息技術素養已成為人們的基礎素養之一。就目前而言,計算機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以及家庭之中,如:人們日常使用的手機、家庭電腦、網絡電視、銀行里的自動存取機、車站的自動取票機等等,都是信息技術的應用,而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學校應該高度重視信息技術教學,不要再以副科的態度面對此課程,特別是中學生,與小學生相比,其與社會接觸的要多得多。因此,中學必須提高認識,按照課程標準,對信息技術課程開足課時,并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的有效性。
一、教學目標具體化
教學目標是教學工作的航標,對我們的教學工作有著指導性的作用。在我們的中學信息技術教材中,每一章都有單元概述以及相應的教學目標,但是,這些內容往往是較籠統的概括。而我們為了使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更加有效,作為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就不得不把該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細致的策劃,使之更加具體,并依據該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使教學內容更利于學生接受和掌握,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今天,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為核心的教學目標統領所有學科。對于中學信息技術課程而言,這三個維度只是總體的教學目標,而對具體章節和知識點的要求就不太明確了。假如我們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僅僅圍繞三個維度開展教學,雖然能夠達到“樂學”的目的,但是學生對知識缺乏深層的理解。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教學內容的特征,靈活設計教學目標,靈活運用教材,通過具體的學習任務,使學生明確學習信息技術的必要性,從而激發學生求知的強烈欲望。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興趣源于內在的動力。而中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在動力源于知識的可用性。因為中學生的思維已接近成人,他們愿意學習一些生活中用得著的知識。因此,為了提升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我經常將教學內容生活化,拉近教材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信息技術課程在生活化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現階段,信息技術應用得十分廣泛和普及,包括生活、學習、娛樂和工作等都需要。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在豐富教學內容時,對實例進行擴充講解與精選十分重要,同時需要注意隱蔽性的課程,這也是豐富教學內容的有效途徑之一。在通常情況下,隱性課程指的是教材和課堂之外的相關信息技術知識,有校內的,也有校外的。在信息時代下,信息技術知識含有豐富的隱性課程內容,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技術知識、校園網建設中的信息技術知識和課程整合中的信息技術知識,教師應該針對這三個方面進行挖掘和生活化。
三、創新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不同,它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其教學的開展大多是在微機室進行理論講解與實踐操作,傳統教學中,其他學科教師一言堂的現象,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一般是不會出現的。這雖然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并不意味著教學是高效的。因為在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諸如學生操作不規范、課堂秩序維持困難、不能順利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等一系列的問題。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作為中學信息技術教師應在教學模式的創新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優化教學過程,像移動式、網絡探究式和任務驅動式等新型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可以促使學生樂于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提升教學效果。例如:移動教學模式主要是利用移動終端和移動網絡,獲取教育資源、教育信息和開展教學服務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優勢在于移動終端和移動網絡比較普及和發達,平常學生都是利用這些工具進行娛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從而對移動設備的認識更加全面,在學習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
四、關注個體差異
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家庭條件比較好,很早的時候就有了計算機,這樣孩子就能從小受到家長的熏陶,了解較多的計算機知識,在計算機鼠標、鍵盤的操作方面也會更加熟練。有些家長了解到了計算機在學生日后工作、生活、學習中的重要性,就會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習一些信息技術知識,有的還會上專門的補習班去學習這些知識。還有的家長由于從事與計算機相關的工作,孩子很容易在耳濡目染之下對計算機產生興趣,有較為堅實的計算機基礎。而有的學生家長不太重視,家里一直沒有計算機,因此學生的基礎知識就會比較薄弱,在學習過程中也有較大的困難。家庭情況的差異導致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也有了很大的差異。為了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有效,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特別要照顧信息技術水平較差的學生,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開展“優帶差”活動,讓他們幫助基礎差的學生,這樣既照顧了學困生,又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使優秀生在課堂上也有事可做,而且鞏固了已有的知識,從而增進了學生之間的感情,滲透了人文教育。除此之外,還可以開展分層教學,將學生分層、教學目標分層、教學過程分層、作業設計分層和教學評價分層等,因材施教,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我們的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到知識,都有所進步,而且能夠做到“優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消”,進而使學生在感受成功中提升自信心,形成互相促進、互相激勵的良好局面。
總之,中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個體差異,細化教學目標,開展分層教學,靈活運用教材,開發生活化的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呈現出相互促進、相互激勵的美好景象。
參考文獻:
[1]江榕春.中學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2]楊鑫.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探究式教學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作者:安富軍 單位:甘肅省會寧縣第二中學
- 上一篇:多元評價法在信息技術教學的作用
- 下一篇: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