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術有效教學實踐探索

時間:2022-01-16 08:51:11

導語:高中信息技術有效教學實踐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信息技術有效教學實踐探索

有效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基本追求。在新課程改革中,信息技術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存在,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方面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如何上好這門未列入高考科目的必修課,有效地落實新課程理念,實現課程教學目標,是每位信息技術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基于任務的范例教學策略

1.設計思路。在深入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設計一個或多個任務,將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方法融入其中,并以任務作為范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相關技術,總結解決此類問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借助這些思想和方法進一步學習、遷移,利用其解決實際問題。2.實施程序。(1)課前分析與設計。認真分析教學內容,提取其中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方法,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范例任務及實施策略,預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案。(2)課堂實施。第一,提出任務。創設情境,引入教學內容,提出范例任務。第二,范例學習。圍繞范例任務,利用恰當的方法分析任務需求、尋求解決方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知識、技術和方法。第三,交流總結。展示學習成果,討論解決范例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范例學習的基礎上歸納相關知識原理,總結解決此類問題的技術方法,完成知識與方法的意義建構。第四,應用遷移。學生鞏固應用所學的知識、技術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做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聯想和遷移;拓展學習內容,在掌握一般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個性化學習。3.運用說明。基于任務的范例教學策略適合基本技術方法的教學。任務要大小適中、難度適當,能夠承載要學習的內容,為教學服務,同時要貼近學生,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4.應用案例案例名稱:動作漸變動畫。范例任務:制作“飛機投彈”動畫。設計意圖:用“飛機投彈”動畫承載動作漸變動畫的基本技術和方法。“飛機”的運動體現了最基本的動作漸變動畫,炸彈的運動。是典型的路徑動畫,需要用到引導層,改變運動速度,而且為了呈現炸彈由遠及近的動畫效果,需要改變炸彈的大小、透明度等。實施過程:(1)提出任務。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引入教學內容,提出范例任務。(2)范例學習。以制作“飛機投彈”動畫為主線,引導學生分析需求,明確意圖,然后構思設計,編寫稿本,最后制作動畫,親歷動畫制作的全過程,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設計動畫、制作動畫的基本方法,了解動畫創作的基本流程。(3)交流總結。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將探索實踐中形成的感性認識和動作技能上升為理性認識,歸納動作漸變動畫的制作流程及適用情況,落實教學重點,并為后續創作動畫作品奠定基礎。(4)應用遷移。學生應用所學的技術和方法創作自己的動畫作品,再次親歷動畫創作的全過程,體會動畫創作的思想和方法,體會動畫在呈現信息、表達意圖方面的特點和作用。

二、基于活動的“做中學”策略

1.設計思路。遵循“做中學”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學習目標,組織學生開展信息活動,在活動中引發技術需求,再從需求出發學習技術,應用技術解決問題,力求通過有效的信息活動,讓學生在“做”中習得知識,學習技術,掌握方法,鍛煉能力,使學生的信息素養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得以提升。2.實施程序。(1)活動設計。課前,設計活動,收集所需素材,準備支撐性的學習資源,預設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案。(2)活動實施。第一,提出任務,明確要求。教師提出活動任務,明確要求,說明活動建議、注意事項及提供的相關素材、學習資源等。第二,學習實踐,開展活動。學生根據活動要求開展信息活動,在活動中引發技術需求,然后,從需求出發學習技術,解決問題,通過自身的學習實踐、同學間的交流協作、教師的點撥指導,完成活動任務。第三,成果展示,交流評價。學生展示活動成果,交流學習經驗和體會,并對他人的成果及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提出改進建議等。第四,歸納整理,修改完善。在交流評價的基礎上,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歸納總結,進一步強化活動成果。3.運用說明。在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情況下,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種技術和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或者引導學生學習一些比較簡單的技術,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同學間的交流就能夠學會相應的技術和方法。本策略符合技術學習的認知規律,比較貼近現實生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實現多維目標,但要注意活動的效率。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活動進程,并有效調控。活動設計應能體現技術的應用價值,能夠不斷引發學生學習技術的需求,從而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為了保證活動的有效實施,課前可以準備一些素材和學習資源,提供給學生作為學習支撐。4.應用案例案例:音頻作品創作。活動簡介:為了教學音頻的采集和加工技術,教師設計了音頻作品創作的主題活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主題,利用CoolEditPro制作一個音頻作品。考慮到學生的特點,提供了幾個參考主題,如卡拉OK、配樂故事、配樂詩朗誦、音樂劇等。同時考慮到時間有限,可能有的學生找不到合適的素材,于是提供了一些素材,學生可以選用教師提供的素材,也可以自備素材。設計意圖:教師通過這樣的活動,將數字音頻的采集、加工的基本技術方法融入其中,在創作音頻作品的過程中引發技術需求,再從需求出發引導學生學習相關技術,應用技術解決問題。

三、基于問題的研究交流策略

1.設計思路。將學習置于問題情境之中,讓學生圍繞某個問題的解決進行研究性學習,通過多種渠道收集資料、加工整理,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提出自己的觀點,加以論證,并以作品展示、成果交流等方式與同學分享。2.實施程序。第一,提出問題:提出要研究的問題及要求。第二,選題與規劃:確定研究內容,擬訂研究題目,制訂研究計劃。第三,研究與總結:針對研究內容收集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分析、加工和處理,形成研究報告。第四,成果共享、展示交流:展示研究成果,分享成功與失敗,交流學習體會。3.運用說明。基于問題的研究交流策略是針對信息技術教學中一些劣構問題的學習提出的,如信息技術對社會的影響、信息倫理問題等。這些問題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形成,切切實實地存在于工作、學習、生活中,是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這些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也沒有公認的標準和解決方法,說教式的講授學生不愿接受。本策略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學習交流澄清模糊認識,對某一問題形成全面客觀的認識。問題的設置要貼近學生生活,盡量選擇能夠引起學生廣泛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問題難度要適中,既要具有研究價值、有挑戰性,又要具有可行性,保證學生在有限時間內能夠完成。

綜上所述,有效教學的實施需要教師有明察秋毫的雙眼和敏銳多思的頭腦。美國學者波斯納曾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可見,學會思考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備條件,每位教師都應善于思考、樂于思考。

參考文獻:

[1]許曉波.提高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小學電教,2015(06).

[2]劉錦繡.試論提高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J].中小學電教,2015(04).

[3]胡斌.Moodle平臺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教育信息技術,2014(12).

[4]徐衛.淺析高中信息技術課有效教學的創新模式[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21).

作者:秦亞蘭 單位: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