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課程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運用
時間:2022-11-18 10:44:18
導語:網絡課程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素質教育提出要尊重學生意向,使用最貼切的方法加快進行基礎學力的培養。新時代提出新課題,新課題催生新理論,新理論引領新實踐。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當結合新時代開展新實踐,有意識、有針對性的應用網絡課程,從而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信息技術,確保學生能夠直接參與課堂教學,為能力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網絡課程;中學信息技術;應用研究
作為一名專業從業者必須積極引導教育與社會相適應,采用最先進的方法應對新挑戰。網絡課程的出現導致教育意識形態出現了新的變化,教師應當順應時代應用網絡課程,使得學生通過具體生動形象的視頻來把握教學知識點,為學生打造創新性教學環境增加信息教育課堂感染力,以此來增加學生注意力和時間的分配。
各種教學形式由于反映教學存在的方面不同,方式不同,因而存在的作用也不同。傳統教學模式下過于注重理論知識教學,學生難以獲得良好的課堂體驗,難以在課堂中獲得自我效能感。長此以往學生陷入惡性循環,學習興致缺失。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急需進行改革以應對面臨的一些情況和問題。教育家重視教育領域的新變化,在現實生活中獲得靈感,提出了網絡教學概念,網絡課程應運而生。網絡教學理念的提出改變了教師的思想更改變了教學現實,在新的方法下學生積極學習,每個學生都能夠獲得預期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現今社會背景下學生這一學習主體變得不再簡單,具有自身的思維和想法。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將自己的想法深深埋藏在內心,教師無法感知也不愿意對于學生的需求進行精準定位,最終導致教師對教育學生的脫節,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性精神。網絡課程適應學生的需求,具備滿足學生需求的功能和價值,具有重要意義。教育改革步伐從未停止,教學模式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和發展。教育與社會具有一定的統一性,每一個時代的教育教學都有著獨特的內容和特點,具有明顯特征。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教育趨于數字化、智能化,網絡課程的提出是時展的必然趨勢。素質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要高度警惕和抵制形式化教學,提倡教師加快進行學生學科意識培養和科學文化素質提升。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教師無從下手,網絡課程的提出為教師指明了方向。網絡課程的提出對于教育教學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在現代化教學手段下使得學生更好更快地學習成為可能。
2網絡課程的概念和基本條件
教育者以網絡為依托,向學生傳送文化知識,師生之間以計算機電子設備為載體進行在線交流,完成特定內容學習。網絡教學下學生能夠接受與教學內容相符的特定視頻習題、圖像和文本,網絡課程更具交互性與開放性,學生能夠自行學習,具有一定的自主權。網絡課程的提出標志著教學從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軌道,推動學生個性發展。課程一詞最早被定義為學習的進程,后來經過一定演化,課程作為一個專業的研究術語而出現。現今對課程有了新的定義,具體指教育內容總和及進程安排。單純進行設備購入并不意味著學校教學進入了現代化階段。網絡課程具有基本條件。網絡課程強調內容的明確性,因此要保證課程內容緊緊圍繞教材核心。網絡課程設計工具系統,學生能夠根據自身實際需要在網站上進行自主學習。另外網絡課程必須具備設備交流功能。這是由于現有教學模式與以往有著很大的不同,學生掌握自主權,自主學習文化知識但是由于學生的能力有限,難以解決實際問題。設備交流功能為學生意見反饋,疑難解答提供了條件,能夠更好解答學生問題,從而學生消除疑惑,獲得邏輯嚴密和條理清晰的文化知識。
3網絡課程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3.1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扮演領導者的角色,沒有對學生的發展和進步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傳統說教導致課堂氣氛較為壓抑,學生缺乏學習興趣,不愿意響應教師以及與教師進行積極互動。教師在觀察和認識中獲得了一定的啟示,意識到了網絡課程的進步作用是無可比擬的。教師可以以此為依托點調整教學現狀,使得師生之間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確保學生在積極的課堂氛圍下有意義的學習。在《認識計算機世界》一課中教師為介紹網絡基礎知識可以組織學生在計算機上體驗上網,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查閱與收集信息。這樣的教學方法恰當地控制學生學習動機的激起程度。學生上網體驗后與其他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積極的課堂氛圍就此形成。通過研究發現學生不太理解通信主體、通信設備和通信協議。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將通信主體類比成個人,將通信設備類比成手機,將通信協議類比成人類語言,這樣學生進行主觀判斷,了解實際概念并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學生不再表現出消極行為,對信息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3.2創造實踐機會,使學生利用網絡課程掌握實踐技巧。信息技術強調邏輯體系的完整性,學生理解能力有限,若單純依靠教師人力講解難以培養學生基礎能力。在中學階段設置信息技術課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發展學生能力,是為了使得學生能夠掌握相應技巧。信息技術課程具有較大的實踐價值,教師應當強調實踐,將注意力和關注點放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上。教師要明確自身的行為目的,對于學生進行技能培訓。辦公軟件功能較多,若一一細致講解會拖延教學進度,教師在《多媒體制作》一課時利用微課的形式幫助學生學習。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用手機錄制教學視頻,講解教學重點與難點。視頻教學下學生實質上還是一種理論學習,難以提升實踐能力。基于此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能力發展的機會,在微課視頻學習后為學生布置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學以運用,運用所學知識制作相應PPT,從而有效檢驗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學生完成作業之后在客戶端上傳作業發送到教師郵箱,教師點評學生作業,指出學生的不足,讓學生結合點評進行作品調整與優化,從而確保學生能夠從實踐中獲得經驗,切實提高學生信息計算處理水平。3.3開闊學生眼界,鼓勵學生提高信息技術水平。學生以往通過教師學習知識,學生已有知識儲備多從教師中獲得,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大,不愿意進行實際操作。這樣一來學生在原地踏步,無法提升信息技術水平。教師應當讓學生意識到教師雖然是專業從教者但是卻存在一定的教學不足,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確保學生運用計算技術深入學習某項信息處理技能時能夠獲得滿足感。此外,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幾個經典學習網站,學生從感知具體事物做起獲得不同的學習體驗。學生的眼界進一步開闊,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增加時間和注意力的分配。網站上所提供的教學資源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速度顯著提升,知識學的好學的快。3.4培養學生甄別信息的能力,樹立正確價值觀。中學階段學生自控能力差,心智還未成熟。網絡環境錯綜復雜,學生心智不堅定,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響,學生沉迷網絡,荒廢青春,不利于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教師應當教會學生識別信息,向學生表明不良信息的危害。必要時教師可以引用具體事例警示學生。教師應當發揮自身作用觀察全班學生,當發現學生具有不良意識和傾向時應當及時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障礙,使得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4結束語
網絡課程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外部支持,為學生應用各種信息處理軟件和設備提供可能,學生在網站上學習與探究與教材有關的知識,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在教材學會遇到諸多阻礙,其借助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內在思維和情感改變,發生自上而下的變化,學生整體投入開展有意義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積累經驗,為學習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崔海輝,劉月儀.網絡交互教學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3):172-172.
[2]陳文粒.網絡交互教學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導刊,2018(11):14-19.
作者:公會琴 單位:高臺縣第三中學
- 上一篇:高中數學提升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策略
- 下一篇:信息技術教學滲透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