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學校教學培訓模式研究
時間:2022-07-23 03:07:52
導語:技工學校教學培訓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工匠精神”的創新,必須能夠給所有教育者提供創新的大平臺
健全的創新教育大平臺是技工院校的未來,長期固定的教學模式已經讓老師沒有了創新的意識,甚至為了應付各種教學檢查而身心疲憊,又怎能把自己的“工匠精神”體現在教學中?現在很多的技工院校的教務部門,只是負責檢查下一級部門是否完成他們的要求,而不會深入檢查其完成的質量,造成了部門之間的應付和造假現象。同樣,老師也為了應付各級領導的各項教學檢查,而疲于應付教學而已,如各種補教案、補聽課記錄、補看作業的次數等現象,比比皆是。又如學校組織的一些說課比賽和教案比賽,只要不符合上級部門的確定的格式,就算做得再好,也不得入圍。這樣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已經把老師的思維束縛住了,不能讓老師打開思路實現創新的教學模式。所以,院校的教育大環境要具有創新的教學平臺,讓老師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長,形成多種多樣的教育教學的模式。各職能部門也要改變只監管而不作為的行為,發揮為教師服務的態度,確實為提高老師的教學質量而盡心盡力。通過調查也發現,一個優秀的教師,備一門新課,需要一次授課時間的6~10倍的課程準備時間,同時這門課要想成為該授課教師的成熟課程,需要有3~5次的授課機會。也就是說,教師要想把一堂課講好,要把3~10倍的“影子工作”時間用到備課之中。但現在技工院校的教師,真正擁有自己靈活使用的時間很少,學生的課外活動占據了其中20%,各種會議占據了其中的20%,為了完成各種教科研活動占據了30%,各種協調問題占據10%,剩余的20%時間用來備課、看作業。由此看出技工院校的教學大平臺,必須把時間還給教師,讓老師有充分的時間來發揮自己的長處,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能夠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了解社會的新需求,不斷地實現推陳出新的教學思路。所以,技工院校的這個教學大平臺,就必須具備良好的輔導員制度、合理的宿舍管理員制度、短平快的通知平臺、完善的后勤保障服務制度等等。
二、每位教育工作者要從自身的教育細節做起,把工匠精神的創新融入到教學中
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把十年不變的教學方式,應用到現在的課堂上。熟悉的課程,熟悉的教案,日復一日,永遠無法實現創新的教育。老師自己都不愿意改變自己,怎能談工匠精神的創新?現在很多老教師的理由是,年齡大了,無法適應新的教學方式,而年輕教師們則過分依賴現代教學手段,懶得連板書都不寫了。這些現象普遍存在于教學中,使課堂教學和技能教學沒有了教學的新鮮感和挑戰感。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被動的學習局面,一堂課下來教師“講課也行,不講也行”的現象已經成為常態。“工匠精神”的精髓還在于把重復簡單的工作,做到極致,在極致的基礎上才可實現改變和創新。所以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把工匠精神的內涵融入課堂教學中,大力宣傳我國各行各業中的優秀人才,用他們的事跡,來引領學生、感染學生,讓學生初步形成工匠精神的幼苗;在專業理論課教學中,一體化教師要學會運用任務驅動法授課,精心備課、用心上課,把抽象的知識靈活化、生動化,讓學生在課堂上理解生產實訓中出現各種問題,使學生理解質量是生產加工的根本,形成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在技能課實訓中,實習教師要著重于課題訓練的示范演示標準化,同時注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延伸指導,并善于發現學生的優缺點及時總結指出,讓學生在干中學、學中干,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而不是只為了完成一個課題而已。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把企業的操作標準引入到技能課教學中,即新型學徒制的教學思路勢在必行。這需要加強校企聯合辦學的教學模式,才能把實習教學標準和企業用人標準完美的對接。學院職能部門要積極地聯系合適的企業單位,給老師提供進企業學習的機會,讓教師多進規范和優秀的企業進行學習,把教師下企業學習的好思路,真正成為教師提升自身素質的途徑,而不是空談走形式。讓教師成為真正的一體化教師,教師的教學方法才會有實質性的突破和創新,學生才會學到真正實在的技能,方可領會到工匠精神的要點,才可以把學生培養成知識型、創新型的技術人才。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還需要每一位老師具有淡泊名利,敢于付出的精神。如紫砂壺大師顧景舟老師,就是這樣一位大師。一生把工作作為一件快樂的事情,拒絕名利和世俗的誘惑,耐得寂寞,用自己的執著追求詮釋了“工匠精神”的內涵。教學工作也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每一門課程都有它自己的靈魂,每一節課也有它自己的要點。要精通和上好每一節課,不是一天、一個學期的事情,這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但現在很多老師們為了完成課時,什么課都可以上,甚至一學期上到三門課程,而且每一學期都在更換不同的課程,又怎能把課程熟讀精通,又怎能上好課?所以在教學的安排中,首先應該考慮的是教師的擅長之處,而不是為了完成排課任務而排課。其次,教師要把上好課作為自己的主要工作,學院就應該把上課的質量作為評價一個教師的主要指標,而不是把教師的教科研成績放在首位,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成績。只有讓所有老師在教學中感受到快樂,專注于教學,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我們的“工匠精神”創新培養才會有保證。
三、“工匠精神”的創新培養還體現在學生的日常管理中,即從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
現在技工院校的在校學生,大部分出生于上世紀90年代末或者本世紀10年代初。這部分學生獨生子女居多,同時能來到技工院校上學的學生,也是初中四年級分流的學生,或者是高中沒學完的學生,其自理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以及主動學習能力都很欠缺,造成了他們在性格上存在著很多的缺陷。這些缺陷也給日常的教學帶來了很多的困難。因此,學校的日常管理要嚴格,課外活動要豐富,通過新生入校的教育學習,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要求,在日后的教學中再慢慢地滲入職業道德和文明生產的知識。現在大部分院校采用軍事化的日常管理制度,不能說不合適,但如果把這樣的管理強硬地執行在這些00后的孩子身上,還需要謹慎考慮和加以完善。如宿舍的衛生問題,常常會碰到班主任強行把學生從課堂上叫回宿舍整改的現象,但這樣的現象在今天的校園內,已經是常態,甚至很多學生以此為借口,常常逃課。追其原由,一是很多公寓管理人員,都是上課教師兼任該任務,沒有更多的時間來管理學生的公寓衛生;二是很多學生自身的生活獨立能力非常欠缺,造成了這種現象的滋生繁衍。所以課外活動的舉辦,除了能夠提升學生的意志的活動之外,更多地要組織體現積極上進、團隊協作的課外活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其中,享受集體活動帶來的樂趣。學習成績的好壞也是一個學生的在校的綜合表現。既然技工院校培養的是綜合素質較高技術人才,就應該有完善的成績評價機制,而不應該是隨便考,隨便給分數。作為教育管理者,既然不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校的任務是什么,何談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所以,要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引導開始,讓學生首先要做好與自己有關的事情,如早睡早起、不遲到、不曠課、尊師重教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后,再從學習方面抓起逐步提高,初步形成工匠精神的意識。針對技工院校學生入學素質差、不愛學習這樣的現象,在學習成績評價過程中,有些院校采用學分制的評價體系,把文化課、理論基礎課、技能實訓課分成難易程度不等的模塊,讓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際學習狀況,自己選擇合適的模塊來學習,同時教師輔助給出合理的學習建議,學分高低對應不同的技能等級鑒定,畢業時可獲得不同的技能等級證書,也是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合理評價。
總之,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首先所有教育者要“淡定從容,精益求精”。只有每一個教育者從教學中的一點一滴做起,將“工匠精神”創新培養不斷地植入教學中,職業教育事業才會有美好的未來。這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是更長時間的不斷累積和摸索。同時整個社會要重視技工教育,提高技術人才的待遇和社會地位,營造尊重勞動的社會風氣。
作者:張朝輝 陳紅賓 單位:淄博市技師學院
- 上一篇:學校教學進度管理論文
- 下一篇:病例分析重癥醫學教學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