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校協作共建教學研究與實踐
時間:2022-01-12 04:18:58
導語:中職學校協作共建教學研究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職業院校現代治理的目標在于提升辦學質量,促進內涵式發展。在相關政策的指導下,構建教學診斷與改進數據中心既符合大數據時代的價值導向,也滿足職業院校全面質量管理的需要,對中職學校的內涵提升有著強大的推動作用。然而,當前建設教學診改數據中心還面臨著數據標準難以統一,線上資源無法共享,數據管理邏輯混亂,教學診斷功能缺失,質量管理重“物”輕“人”,質量主體水平不高的困境。上海市材料工程學校在協作機制的框架下,牽頭探索共建教學診改數據中心,通過探索協作組機制、統一數據標準、共制評價指標體系、共推診改工作等舉措,取得了一定成效。
關鍵詞:教學診改;數據中心;協作共建;質量提升
一、背景概要
評價是辦學目標與導向確立的依據,是做精做強中職學校、推進學校規范化優質化發展的重要手段。自2010年起,面向中職學校的評估評價工作從合格選優、示范性評估等外部質量保障逐步過渡到內部質量保障建設階段。2016年4月,教育部在《關于做好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6]37號)中明確提出,要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以促進學校自主發展、內涵發展為宗旨,堅持“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的工作方針,落實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責任主體,推進中等職業學校按照要求對本校教學工作進行常態化、周期性的自主診斷和改進。2016年10月,《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印發〈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工作自主診斷與改進實施方案〉的通知》(滬教委[2016]45號)對上海市中職學校提出自主診改、試點先行、協作交流、穩步推進的明確要求。以大數據為基礎進行教學診斷與改進,既是職業院校提升教育教學與教育管理質量的發展需求,也是未來教學監督與質量監測的發展趨勢。一方面,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對數據的收集、整理、存儲、分析等功能,建立更為科學、客觀、準確的評價與診斷模型;另一方面,通過數據對比與鏈接,職業教育與產業鏈的聯系也更加緊密[1]。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是基于現有的學校狀況,提出基于大數據的內部質量提升措施,其意義在于借助數據采集工具,瞄準最新產業需求,及時優化學校教學實施和管理決策,提升學校治理的現代化。因此,建立教學診改數據中心,優化數據治理,加快各現有分割條塊間的數據共享交換,不僅是政府的政策導向需要,也是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的必然選擇,更是新時代智慧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
二、中職學校建設教學診改數據中心面臨的困境
(一)信息化水平不一,難以共推。近年來,國家對于中職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力度較大,取得的成效也比較明顯,但還是存在各校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根據筆者所在的診改協作組調研10所學校發現,信息化軟硬件建設情況存在明顯差異。情況較好的A學校在配套資金的支持下,完成了信息化標桿學校的建設,硬件投入超過3億元,在軟件建設中注重標準和規范的落地,將校園范圍內的硬件通過智能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實現智能校園建設目標。但情況較差的S學校由于學校規模小,僅有成績管理和排課系統實現了信息化,日常的教學業務還依賴常規紙筆手段完成。(二)數據管理邏輯混亂,難以共享。2017年,上海市教委面向中職學校的一項信息化建設調研發現,在建有門戶網站、教務管理、學生管理、教學資源庫等系統平臺的各學校中,各類業務管理信息系統之間的數據不能貫通,難以共享。如教學系統和課程資源這兩個系統相對封閉,其內部數據不能跨系統直接調取。在需要填報上級行政部門的各類數據時,往往不能直接調取系統數據庫里的數據,而是通過不同的業務負責人以電子表格的形式來傳遞。這樣的信息傳遞形式與現行的智能校園的要求相距很大,不僅增加了工作量、造成人為的數據誤差,而且與教學診斷中所提出的“采集數據于無形”的做法相違背[2]。缺乏科學統一的數據字段與標準是造成這種“孤島現象”的主要原因。調研發現,各學校的教學平臺往往由不同技術公司開發,開發的技術標準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不同學校業務后臺中,存在著同一類型數據名稱不一、涵義界定模糊的現象。如A校中“學生評價”可能在B校中理解為“學生評教”,但在C校中理解為“學生的學業成績”。(三)重“物”輕“人”,難以診斷。同樣,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出現了重硬件投入忽視人力水平的現象。表現在教育經費使用上,許多學校為了操作方便,往往重視添置設施設備,而忽略設施設備的具體使用績效,更忽視質量管理過程中的教師專業化發展建設。導致上述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對信息化系統的規劃不夠,僅僅關注于其是否滿足教育教學運行的需要,而忽略了對教學質量的監控與評價。即使具備質量反饋功能,也因缺乏系統化的教育統計等方法支持,其分析功能也是相對薄弱的,對教師等質量主體的水平提升效用不大;另一方面,由于財力制約等原因,信息系統的開發和設計往往分批次、分階段進行,且每批次、各階段都由不同的校內人員參與,也可能由不同的企業承擔實施,因此,對教師、管理者等關鍵質量主體的培訓缺少連續性,導致其質量意識淡薄,應用診改系統能力不高。
三、中職校協作共建教學診改數據中心的實踐探索
為了盡可能地消除數據標準不一致帶來的壁壘和障礙,發揮資源共建共享的優勢,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中職學校通過建立協作組機制邁出了教學診改頂層設計的第一步,具體見圖1。(一)落實協作機制,破解共建共享難題。作為第六協作組組長單位,上海市材料工程學校會同九個成員學校,發揮協作組平臺優勢,在共商的基礎上抓住中職校管理中的共性問題,按照上海市教委在全市中職建設“校本數據分析診斷與改進應用中心”先行的要求,牽頭建設共建共享的診改數據平臺,全面落實和深化中職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針對各校信息化水平建設參差不齊的現狀,由協作組組長單位牽頭調研學校建設情況,向市教委申請一個面向全體學校的診改信息化平臺建設項目,將協作組成員學校間的領導、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分類集中調研,統一建設思路,隨后制訂適應協作組各校需求的共同開發方案,各校共同建設開發該平臺并借助該平臺共同推動學校內部的質量管理建設。在推進過程中,協作組學校可以參照診改數據平臺需求,開展教學診斷。例如在標準鏈和目標鏈的建設上,不論是“雙師型”隊伍建設還是信息化建設規劃,都可以直接借用平臺中關于上海市職業院校相同的評價標準,找到兄弟學校的參考值,制訂學校的內部質量評價方案。(二)統一數據標準,破解技術瓶頸。為解決數據不能良好地互聯互通的問題,做好頂層設計是關鍵。數據是支撐診斷改進工作的重要依據,對數據進行采集、運行、分析和研判是教學診改數據中心的重要功能[3]。為實現這一功能,彌補信息化水平建設的不足,在操作路徑和方法上,協作組采取了統一數據標準的措施。2018年底,在協作組成員學校的大力推動下,上海市教委頒布了《上海教育數據管理辦法(試行)》(滬教委信息[2019]33號)。該數據標準主要依據為《教育部關于〈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礎代碼〉等七個教育信息化行業標準的通知》(教技[2012]3號)、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配套的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管理系統的數據標準(2017版)、《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滬教委科[2016]87號)等。協作組規范數據標準及數據采集方法,如表1所示,推動了各成員學校數據中心的標準化建設,成為各學校數據中心與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信息中心對接的橋梁。協作組通過教委信息中心,將統一規范的教育數據字段分享給協作組各學校,成為各校建立信息化平臺或資源的重要基礎。在此基礎上,學校擬訂了部門、專業、課程、教師等編碼規則,為協作組其他成員學校提供了參考。以課程代碼規則為例。筆者將所在學校課程的代碼設定為6位數字加3個字母。其中第一、二位為專業代碼字母,使用簡稱拼音首字母大寫;第三、四位為專業培養模式編號,其中1為中職,2為中高職貫通,3為中本貫通;第五、六位為課程流水號代碼,表明專業課程序列及授課學期,第七位為課程類型代碼,按照A(純理論課)、B(理論實踐一體)、C(純實踐課)三類劃分。例如,《會計操作實務》的編碼為DS301320B,“DS”是電子商務專業的簡稱拼音首字母,“30”為中職專業,“13”為流水號,“20”指代本課程為第2學期開始授課,且承續關系為新授課,“B”說明課程屬性為“理論+實踐課程”。(三)共制評價指標體系,完善評價流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夠保障正確的教學診改方向。為了建立既適應不同學校需求,也適應上海中職發展的評價方向,我們將現行的《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實施方案》(滬教委職[2016]45號)、《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質量評估實施方案》(滬教委職[2009]36號)、《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示范性品牌專業和品牌專業建設驗收評估實施方案》(滬教委職[2019]16號)等作了梳理,先后邀請了全國診改委專家、上海市教育評估專家以及兄弟院校管理者和教師共48人,采用專家訪談法,篩選出候選評價指標102個。隨后采用德爾菲法分解出一級指標5個、二級指標26個、三級指標102個,針對不同層級的指標,分別使用AHP層次分析法進行權重的賦值。將專家填寫的重要性打分列表導入Yaahp軟件,生成一級指標重要性強度兩兩比較的矩陣。用Wi表示7名專家比較后的權重,用CR來判斷一致性。一般認為CR的值越小,專家的意見越趨近一致。當專家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比例R<0.10時,說明專家的研判結論基本相同。基于此,初步構建出一套面向協作組學校的評價指標體系。依據流程開展科學有效的診斷與改進決策是完善評價體系的一個有效途徑。采用科學的數據分析方法對協作組學校作數據匯總分析和個性化統計分析,為協作組學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提供了決策依據。通過統一規則的校本數據中心的數據反饋和預警,開展針對性的分析和研判,找準問題準確對癥開處方,有利于學校及時加以解決。(四)共推診改工作,破解主體壁壘。2016年自教育部頒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以來,諸多學校出現了“認識不清晰,行動中欠缺動力”的問題,成為了教學診改主體的壁壘。基于協作組模式的共推措施,從一定程度上引導成員學校共同參與項目建設,解決了重物輕人的問題,在建設過程中參與人員加深了對質量改進的理解。協作組利用對診改數據中心建設過程的跟蹤和管理,展現成果的同時加強了各質量主體對診改的認識。將建設數據中心過程中產生的各個層面工作相關的大量材料集中統一管理,跟蹤診改進展,實現了學校日常工作和診斷改進工作步調一致和協調共進。同時,規范各學校數據中心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標準、崗位職責和考核評價等工作制度,破除各校主體間的隔閡和壁壘,推動了各學校工作的標準化,完善了數字化校園的業務管理系統。
四、教學診改數據中心取得的成效
(一)推動了質量監控管理的規范化、標準化。基于頂層設計的教學診斷與改進的設計思路適應了協作組學校的需求。2016年起,在協作組組長單位的牽頭下,成立質量管理辦公室,設立工作小組,負責教學診改工作的制度設計、工作計劃制訂,推進并全面監督協調各個方面的質量監控工作。將依據質量管理工作需要制訂的“目標鏈”和“標準鏈”層層細化,目標責任落實到部門和具體個人,并在過程中加以監督和反饋。學校開展了管理運行與教學運行標準化建設的探索,建立了“體系完善、流程清晰、標準規范、信息反饋、過程監控”的全員參與的管理標準化機制,明確了崗位職責和流程,提升了學校內涵建設的專業性和科學性,真正做到了以制度管人、以規范做事。(二)提升了數據管理與應用水平。教學診改數據中心的建設以診斷點指標為導向,以診斷點指標覆蓋數據范圍為依據,數據包含教務常規、學生工作、后勤采購、財務規范、人事資源等系統流程和內容。一方面,將診斷點指標分解為工作任務,完善了工作制度和運行機制,實現了人才培養狀態數據的自動采集和分析處理,促使教務實施、學生保障、后勤采購、財務規范、人事資源等業務系統的建設和完善,從而提升了數據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另一方面,通過協作組機制打通數據壁壘,同時提升了數據應用水平。上海市教委數據中心資源、各個學校教學資源的共享,實現了資源的有效盤活,提高了使用效益。(三)提高了學校發展決策的科學性。在診改數據中心中產生的動態數據,會通過云端或者移動終端及時反饋給負責人,再推送給決策管理者。通過對數據的分析與研判,在及時發現問題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管理部門制訂學校發展決策的科學性。例如,學校收到2019電子商務專業建設中存在師資力量匱乏的預警,在對未來幾年的數據進行科學研判后,當年立即開展了專業教師的引進工作。同時,學校利用德育數據反饋的信息,通過對學生的在校行為開展數據研判,科學合理地引導學生發現學習差異,實現有效的針對性改進。(四)形成了可借鑒的中職教學診改案例。上海市材料工程學校在協作共建教學診改數據中心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豐富成效,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實踐案例。2019年12月學校受邀在全國診改培訓會議上作了案例經驗介紹,通過示范引領,帶動上海中職信息化水平的整體提升,打造現代化中職學校管理水平的“上海標準”,形成可觀測、可衡量、可復制的“上海經驗”,并對診斷與改進建設過程中的創新成果進行提煉,為上海市教委云服務平臺提供典型的應用案例的同時,輻射上海乃至全國兄弟院校。
參考文獻
[1]任占營.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3):41-46.
[2]何錫濤,楊秀英,蔡紅.高職專業質量提升的信息平臺建設與業務流程重塑——關于高職院校專業質量保障體系的思考(三)[J].上海城市管理,2016(2):92-93.
[3]何錫濤.升級“平臺”:突破診改數據瓶頸的呼喚[J].江蘇教育,2018(76):22-24.
作者:金怡 張文有 單位:上海市材料工程學校
- 上一篇:職業學校在線教學質量評價思考
- 下一篇:中職學校CAD課程教學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