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動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應用

時間:2022-08-03 03:06:17

導語:律動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律動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應用

[摘要]在傳統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主宰課堂,一般采取語言、動作等形式將音樂知識展現給學生,學生難以建立深刻認知,也無法產生音樂學習興趣,甚至無法在傾聽、感受音樂的過程中獲得情感的發展。面對此情況,我嘗試將律動教學法應用其中。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律動教學法;應用策略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強調課堂教學的實施以學生為中心,要求教師立足課堂教學的特點,給予學生體驗機會,幫助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探索所學,理解所學,應用所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音樂作為小學階段的基本學科,教學活動的實施同樣要實現如此的課改要求。為了完成教學要求,我在實施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時候,靈活地應用了律動教學法。律動教學法是一種集交流、互動等于一體的教學模式,符合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且其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給予學生發揮自主性的機會,滿足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還可以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音樂課堂中,學習音樂、傾聽音樂、感受音樂,實現音樂能力的發展。音樂教學包括感知音樂要素、感受歌曲情緒、音樂實踐等內容。在組織音樂教學活動的時候,我一般立足音樂內容,采取不同的策略應用律動教學法,幫助學生在切身的感知和體驗中,積累音樂經驗,享受音樂學習樂趣。

一、利用律動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音樂要素

音樂要素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礎。縱觀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盡管教師會對音樂要素給予重視,但是其在以知識為本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往往采取語言講述的方式,將什么是音高、什么是音樂速度等講解給學生。小學階段的學生因為剛剛系統地接觸音樂,其音樂儲備是有限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抽象的音樂知識是難以建立深刻的理解的。而且,在教師的大量知識講述過程中,學生會慢慢地失去音樂學習興趣,造成音樂教學質量低下。尤其不少學生在被動接受音樂要素的時候,錯誤地認為音樂學習就是背誦音樂要素,建立了錯誤的音樂學習認知,嚴重地影響后續學習的發展。為了解決此問題,我對小學生進行觀察,嘗試立足其活潑好動的特點,將律動教學法應用到音樂要素教學之中,使學生在活動身體的過程中,自主地感知音樂要素,加深理解。以《小青蛙找家》為例,本節課的知識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精心地為學生設計了“水中游戲”活動。首先,我在課堂教學之初,為學生呈現了一則謎語:黑黑的身子,大大的腦袋,細細的尾巴,在水里游來游去,青蛙叫它小弟弟。在說謎語的過程中,我會利用多媒體播放第一部分的音樂,并模仿小蝌蚪在水中游泳的動作。在這樣的律動教學中,學生會高度集中注意力,且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探究興趣。接下來,我鼓勵學生說出答案。根據小蝌蚪這個答案,我要求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將自己的胳膊當作是小蝌蚪的尾巴。繼續播放第二部分的音樂,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模仿小蝌蚪游泳的畫面。在學生模仿的過程中,我會指著空中說道:看你們的左邊,有好多的小泡泡,上邊有,下邊也有。我們剛才游泳是伴隨著音樂的節奏進行的,現在有兩條節奏,你們覺得小蝌蚪會選擇哪一條呢?在此問題的引導下,我帶領學生一起體驗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節奏,從而使學生在體驗中建立對音樂要素的深刻認知。

二、利用律動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歌曲情緒

達爾克羅茲曾經說過,在音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所要做的不僅是向學生呈現基礎的音樂知識,還要使學生獲得全身運動的機會,在身體的律動過程中,實現與樂曲的直接聯系,感知其中所蘊含的情緒、情感,從而促進音樂素養的發展。在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通常采取說教的方式引導學生感知樂曲中的情緒,告訴學生這首樂曲表現了怎樣的情感。大部分小學生在有限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的影響下,是難以透過曲調、歌詞感知到樂曲中的情感的。尤其在教師抽象的講述中,會迷失方向,不明白樂曲在表達什么。或者直接人云亦云,難以建立對樂曲情感的深刻認知。針對該情況,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嘗試應用律動教學法,給予學生親身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在舞動身體的過程中,伴隨著樂曲走進具體的場景,進而自主體驗和感知,感悟樂曲中蘊含的情感,實現對樂曲的深刻理解。以《桔梗謠》為例,這是一首節奏歡快,帶有舞蹈節拍的朝鮮族民歌,其借助美妙的樂調為我們展現了勤勞樸實的朝鮮姑娘形象。基于此,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我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地展現了朝鮮族民族舞蹈視頻,從而幫助學生在觀看中,體會“強、弱、弱”這樣的節拍。接著,我繼續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朝鮮族姑娘們勞動的畫面,從而使學生進入到積極的場景之中。然后,我鼓勵學生扮演角色,伴隨著樂曲模仿朝鮮族少女的勞動動作,從而在歡欣的氛圍中,感知到勞作的樂趣,體會到歌曲中所蘊含的情感。最后,我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們根據自身體驗所得,說一說這首樂曲的情緒、情感,在互動交流中,實現對樂曲的深度理解,同時受到樂曲情感美的熏陶,潛移默化地發展審美能力。

三、利用律動教學法引導學生編創表演

音樂實踐作為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實現律動教學的主要途徑。在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活動開展中,大部分教師會在講解了音樂知識之后結束課堂,導致學生難以獲得自我展示的機會,無法真正地體驗到音樂學習的樂趣。而且,課堂教學戛然而止,缺少音樂實踐,導致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得到有效的滿足,削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解決此類情況,在組織教學的時候,我嘗試應用律動教學法,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習的樂曲曲調、節奏等,發揮想象力,編創動作,進行自主表演。以《小步舞曲》為例,在實施教學活動之初,我首先為學生創設了“音樂之聲”宮廷舞會情境,引導學生們以同桌為組,手拉著手,跟著多媒體播放的樂曲,邁著舞步走進教室。在學生們進入教室之后,我利用多媒體直觀地播放了西方宮廷舞蹈視頻,幫助學生在觀看中,建立對舞會禮儀的認知。在學生們觀看的同時,我講述了與巴赫有關的內容,同時,播放巴赫編創的《小步舞曲》,鼓勵學生通過傾聽感知這首樂曲。在感受樂曲的時候,學生們需要思考:這首樂曲是什么拍子,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等問題。在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下,學生可以建立對樂曲的感性認知,體驗到三拍子的韻律特點。在學生們掌握了基礎知識之后,我鼓勵學生毛遂自薦,根據三拍子的強弱規律選擇適宜的樂器進行演奏。其他學生,則需要結對子,根據導入環節對宮廷舞步的了解,和課堂所建立的對小步舞曲的認知,合作編創舞步,隨著樂曲,翩翩起舞。如此教學,不僅可以在律動中建立對樂曲的認知,還可以切身實踐,提升音樂創造水平。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發揮律動教學法的作用,引導學生感知音樂要素、體會樂曲中的情緒情感、自主編創舞蹈動作等,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參與中獲得有價值的音樂知識,學會透過曲調感知情緒,靈活運用所學自主編創,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質量,促進音樂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馮曼芬.音樂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重要性研究[J].北方音樂,2018,38(22):180+193.

[2]郭月明.“音”你而動——體態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應用的重要性和方法微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0):162—163.

[3]鄧莉.談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的實踐[J].北方音樂,2018,38(06):112—113.

作者:魯文蘋 單位:吉林省德惠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