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最終發展意義研究
時間:2022-11-06 11:25:55
導語:音樂教育最終發展意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音樂教育的發展
我國的音樂教育有著久遠的歷史,在封建社會時期,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音樂教育一直被認為是品德教育的附屬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音樂教育成為了教育工作者對抗敵人的有力武器;近年來,伴隨著西方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的引進,音樂教育向著智能化方向發展,它成為智力開發的主要手段。
二、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
(一)音樂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思想品德教育對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是在實踐活動中(社會,家庭,學校活動)逐漸形成發展的,而不是自然形成的。歷史上的統治階級大多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以此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也特別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并把它放在了人才培養的首位。在中國古代,中國的樂文化就已經開始走向成熟,在審美中發揮著重要的教化作用。古人借助音樂產生了富有感染力的怡情養性的效果,而這是我們今天無論是用華麗的辭藻還是雄辯的口才都無法做到的。《樂記》中寫到“樂也,所以象德也;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樂者,樂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郷方,可以關德矣...樂者,德之華也;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所以說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等方面,音樂教育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音樂教育通過獨特的思維方式將旋律、節奏、和聲、等音樂的組成部分有序組織起來,將豐富的情感通過聲音表現出來,更能激發人的感情。音樂教育憑借其獨特的魅力推動著思想品德教育的發展,它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工具。
(二)音樂教育推動著學生智力和體育的發展
智力是教育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培養建設性人才的重要工具;體育是保證學生身體正常發育,提高學生體質的主要手段。經理論和實踐證明,音樂教育有助于智力的開發,音樂可以可以促進感受、想象、思維等能力的發展。音樂教育活動中,不論是演唱、演奏,還是音樂欣賞,都要引起一系列的記憶、想象、思維的心理反映。音樂結構的對稱性,旋律的流暢性,節奏的規律性,內容的情感性和隨意性,可以有效地啟發和鍛煉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維想象能力。
三、音樂教育的最終意義
(一)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最有力的工具
美育是指通過文學、藝術形式,在自然和現實生活中的美的幫助下,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音樂教育是美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美妙的音樂可以感染人的情緒,學校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進行音樂教學,用積極的內容和動人的旋律喚醒學生美的感受,讓他們醉心于美妙的音樂世界,音樂教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
(二)音樂教育能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客觀世界
人類往往通過科學的闡述、論證和生動、富于想象的藝術形象來認識客觀世界,兩者相輔相成。但是對于思維豐富的人來說,通過藝術形象來認識客觀世界比科學的闡述、論證更有效。音樂能將教育者的思想感情世界更加生動的傳達給學習的人,通過這種教育,能讓學生在輕松、優美的氛圍中認識客觀世界。
(三)音樂教育能使人的想象力更加豐富
人類通過音樂的傾聽,有感于心,通過豐富的想象得到了事物的具體形象。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沒有界限,所以說想象力對人類的發展比知識更重要。一些簡單音符構成的音樂旋律賦予人類想象力以翅膀,讓人們暢快地游走于各種意境之中。
(四)音樂教育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音樂是藝術中的上品,它豐富著我們的精神生活,它更是渲染氣氛的活性因子。音樂教育是一種能夠陶冶情操,給人以美的享受的藝術樣式,為更好提高我國人民的文化素質,我們應該加大音樂教育的實行,因為音樂對擴大學生視野、增長知識、深入知識有很大的作用。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激昂有力的音樂會使學生感受到貝多芬在不幸中與命運抗爭的堅忍不拔的毅力,可以激勵他們與困難和挫折抗爭的勇氣;欣賞阿炳的《二泉映月》如泣如訴的旋律,可以激起學生對黑暗深夜的憤懣并響起他們的同情心,這一切,對于啟發學生智慧的作業是巨大的,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生活在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是幸福與自豪,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心,努力學習、奮發向上。
沒有音樂的教育是殘缺的,沒有音樂教育的素質教育是空洞的,音樂藝術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他學科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音樂教育有利于向德、智、體、美領域發展,它對素質教育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我們應該加大在音樂教育方面的工作力度,緊跟時代腳步,充分利用音樂教育的獨特功能,為我國21世紀綜合型人才的培養貢獻力量。
作者:王小寧單位: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
- 上一篇: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學論文
- 下一篇: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