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生活化教學論文7篇
時間:2022-01-04 10:17:31
導語:小學音樂生活化教學論文7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小學教育是教育的啟蒙階段,小學生還處于兒童時期,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在此期間,學生所養成的某些習慣會對日后的生活與學習產生影響,因此,做好小學音樂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小學教學中,音樂教學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音樂氣息,還能帶來美的享受。將生活中一些有意義的故事融入到音樂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發現生活當中的那些樂趣,有利于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在學習音樂的同時,可感受音樂所帶來的快樂。
二、音樂教學生活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對音樂學習形式進行拓展,融合學科內容。將音樂教學中豐富的教學內容與學科充分融合,促使音樂教學與生活更加貼近。比如說,在《粉刷匠》的教學中,可將美術與音樂這兩個學科有機結合在一起,依據歌詞中所描述的場景進行美術創作,在學習歌曲的同時,將其中的場景進行描繪,有利于小學生理解能力與動手能力的提高,并充分意識到音樂的作用,通過對生活進行描述,抒發情緒,表達內心的情感。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教學方法,促進課堂互動性的提高。小學生因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因此比較喜歡實踐與探索,但是對于理論與研究卻是缺乏興趣與耐心的。因此,小學音樂教學要與學生生活習慣相結合,對目前教學手段及方法進行改進,依據教學內容,創建與之相關的情境,促進學生對音樂理解的加深及課堂互動性的加強。在小學音樂的實際教學中,情境的創建可以將音樂表現得更加形象、更加具體及更加生動。比如說,在《歌唱二小放牛郎》這一課的教學中,老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觀看與王二小有關的影像資料,先幫助學生對王二小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之后在增進其對王二小精神的理解。通過對歌曲的學習,以音樂劇形式對王二小的故事進行演繹,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該歌曲內涵的體會與理解。
3.將音樂情境生活化,音樂鑒賞形式要緊貼生活,內容豐富。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對學生生活積累的運用,學生學習音樂是帶著興趣與真情的,以此,促進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歌曲的內容可以通過表演、舞蹈、講故事及猜謎語等形式進行表現,激發學生探究音樂曲目的欲望。比如說,學習《小天鵝舞曲》,小學生都是比較喜愛童話故事的,依據此特點,將天鵝湖的故事及芭蕾舞蹈相結合進行講解,有利于小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并發現該舞曲中所真正蘊含的美。
4.發聲訓練指導可設置情感場景及創建游戲情境。在教授演唱曲目時,因小學生情緒不能精準的定位,可通過創建游戲情境來引導那些較難演繹的情感。比如學習《小溪流水叮咚響》這一課時,可以通過吹氣球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演繹,老師在說慢時,將氣球中的空氣緩慢釋放,可以感受到空氣緩緩流動的感覺;當老師在說快時,將手中氣流快速松開,并感受氣流快速流動。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可通過氣球游戲被激發,并真實體驗漸弱、漸強的感覺,依據游戲感覺在進行發聲訓練時,可有意識的表達小溪流水的速度,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5.靈活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音樂教學方法并不是單一的,比如說,可以根據當下比較流行的歌唱比賽完成教學,分配好學生的職務(例如評委、參賽者、拉拉隊等),以班級為單位,選用海選、及決賽等比賽形式,鼓勵學生參與到音樂鑒賞與音樂演唱的環節中去,保證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參加到音樂活動中。與此同時,老師需在課堂上營造出一種自由、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對音樂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6.豐富的音樂表現形式。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示范領唱,學生跟著練習,早已不能滿足如今教學的要求,學生除了需要對曲目原版演唱進行聆聽外,還需以多種形式對教學曲目進行演繹,比如說,演奏、書畫、朗誦及歌舞等,有利于學生情感的升華及感知通道的拓寬。在進行音樂鑒賞時,依據實際,對音樂曲目通過舞蹈、談論或者繪畫等形式,達到真正理解的目的。
7.教學評價的改善。小學音樂教學的評價,不僅是要關注學生的歌唱水平,還需評價學生對曲目的體會與理解,對學生學習成績進行正確評價。評價內容要依據實際,體現人性化與多元化,并與曲目難易程度相結合,依據學生生活習慣與生活閱歷進行評價。比如說,一些民俗曲目,有些學生因為不是那個地區的,對其并不是很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學內容要與當地民俗相結合進行講解,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其主動對本土的音樂文化責任進行承擔,有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
三、生活化的音樂教學內容
音樂老師應將生活中合理的生活情境應用到小學音樂教學中,將現實生活與那些比較抽象的音樂知識相結合,有利于學生音樂知識的擴展,激發其主動學習音樂的欲望。比如說在《小奶牛》教學中,老師可利用學生在生活中較為熟悉的動物叫聲,實現生活化的音樂教學。四、音樂生活化是一種教學理念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音樂藝術在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生活化音樂教學的開展是充滿生活氣息的,有利于師生間交流與溝通的加強,將音樂生活化,有利于小學生對音樂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的激發,音樂教學目標可以通過音樂素養的提升實現。教育來源于生活,在小學音樂教學的中,應關注來源于生活的音樂,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將音樂變成小學生藝術化生活體驗的一部分,促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音樂。音樂與生活的結合與小學生生理發展特點也完全符合,為學生日后學習音樂技能與音樂知識打下了基礎。總之,每一部音樂作品都是其作者對生活最真實的感悟及最真實的情感表達,音樂教學生活化已成為小學音樂教學的一種有效教學手段,有利于生活與音樂相互融合,促進學生音樂感受力的提高,為學生終生學習音樂與享受音樂奠定了基礎,促進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得到激發。
作者:吳榕 單位: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隅中心小學
第二篇
一、營建生活情境,實現音樂生活化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思維能力尚未健全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習和掌握知識,而且如果方法應用不恰當會打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影響到學生的未來發展。而小學生對于貼近生活或者是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事物卻有著清晰深刻的感知,將音樂教學聯系生活能夠提升教學效果。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實現音樂教學生活化,注重為學生創建一個生活化的場景和環境。小學音樂生活化教學的順利開展首先要求教師為學生營建一個良好的生活情境,用生活場景中的片段或者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敲開音樂學習的大門。教師在為學生營建生活情境中要注意聯系學生實際以及教學內容,進而設計最佳的生活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呼吸是音樂學習的基礎和技巧,掌握呼吸的訣竅才能夠更加順利地進行音樂學習。在進行呼吸技巧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營建不同的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實際體驗中掌握呼吸技巧。由于呼吸與人的情緒是相關的,那么教師可以以此為出發點,為學生營建不同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驚喜、生氣、恐懼、郁悶等不同情緒下護理的變化,進而掌握最好的護理控制方法。例如:教師在訓練時,教師可以用語言將學生帶入生活情境:周末你和你的父母去花園散步,突然看見你一直思念在外地求學的朋友,你會有什么樣的情緒表現呢?你感受到那時你的呼吸是怎樣的了嗎?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掌握音樂知識,強化對音樂課程的理解。
二、巧妙設計游戲,聯系實際生活
游戲是學生生活中的好伙伴,將游戲與音樂教學結合,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音樂課程的興趣,也能讓學生體驗到聯系生活學習音樂知識的樂趣。游戲教學法小學音樂生活化教學的創新手段,對于引導學生形成音樂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生活化的音樂教學中既要體現出音樂的靈活性,又要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這樣有利于發揮游戲教學的價值以及教學聯系生活的深刻內涵。發聲練習是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又一重要內容,也是音樂教學中的重點。傳統的音樂發聲教學主要采用教師講解學生聽講以及記筆記的方法,進而導致學生對發聲知識的學習停留在強行記憶的層面,不能真正學以致用,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高。對此,教師可以借助游戲將音樂教學生活化,采用游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音樂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程度。例如:教師在講解發聲練習中的漸強、漸弱知識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既貼近學生生活,又能夠傳授學生知識的游戲:教師先在教室中預先準備好一個玩具熊,然后向學生宣布游戲規則:我會把玩具熊放在班里某一位學生的身后,然后讓另一個學生將玩具熊找出來。那么給同學的提示就是讓學生根據聲音的強弱判斷玩具熊所在的位置。當需要找到小熊的同學離得越近,其他同學的提示聲音就要越小,反之則相反。在游戲結束后,教師就可以總結,并告訴學生剛剛游戲中體現出的音樂知識就是聲音的漸強和漸弱,只要學生勤加練習就能夠掌握發聲練習的重點。
三、借助生活元素,開展音樂生活教學
小學音樂生活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貼近學生生活的元素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氛圍中找到音樂學習的樂趣。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選擇的生活元素不能過多地偏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最好選用學生感興趣或者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動畫片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興趣的元素,也是教師可以在音樂教學中借助的工具。教師在講解音樂教學的難點時,為了減輕學生的抵觸心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將音樂教學和動畫片結合起來,寓教于樂,提高學生對音樂難點知識的理解能力。例如:在講解音符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學會區分音符種類的方法,教師可以做好動畫課件,利用動畫片向學生展示音樂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動畫人物可以選擇學生熟悉和喜愛的喜羊羊、豬豬俠、藍貓等,如果學生能夠準確區分出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就能夠幫助動畫人物克服前進障礙闖關成功。利用這樣的方法,學生在動畫中就掌握了音樂知識。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借助流行歌曲、手工制作等生活元素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工具,發揮生活化音樂教學的巨大價值。
四、總結
小學音樂生活化教學是小學音樂教育模式的創新和發展,同時也是教學改革的需要。學生在生活化的音樂教學中能夠掌握知識學習和生活體驗之間的聯系,打好音樂學習的基礎。小學音樂教師在生活化的教學中要注重為學生營建生活化的情境,并且借助游戲、動畫等生活元素豐富學生的音樂課堂,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作者:蘭雅麗 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第二實驗小學
第三篇
一、結合生活感受聆聽
音樂新課標指出了音樂感受能力與鑒賞能力對于學生的情感豐富、審美情趣的提高、美的心靈的塑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老師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音樂,鼓勵他們對敢于評論音樂,并能說出自己的感受,調動多個感知通道,互動交流,情感得到升華,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創造力都得到發展,為學生終身音樂打好堅實的基礎。
(一)生活融入課堂,激發感受與鑒賞的興趣
學生有了學習音樂的興趣才能有動力學習音樂,興趣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的前提之一,也是享受音樂、用音樂點綴人生的前提。所以,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是音樂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生活化的教育,讓學生積極積累生活經驗,把生活帶入課堂,讓學生帶著對音樂的真情體驗音樂,感悟音樂帶給人們的美好人生,這樣才能享受鑒賞音樂的樂趣之所在。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第一,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激趣。如欣賞課程標準教材《小天鵝舞曲》時,就可以利用學生喜歡聽故事的心理,可以給他們講天鵝湖的故事;又如在欣賞《小青蛙》之前可以出一些關于小青蛙的謎語讓他們猜,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被集中起來。第二,用學生在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來激趣。如在樂曲《在鐘表店里》時,我先讓他們當一回小作曲家,讓他們描述下在鐘表店里能聽到什么聲音,這時學生的興趣就會被老師調動起來。在學生暢所欲言之后,放《在鐘表店里》,學生就會聽得津津有味。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相當飽滿,還學會了音樂表現的基本手法,教學效果較好。第三,用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激趣。如小學一年級學生在欣賞《小拜年》時,可將這課內容放在寒假開學的第一節課來上。首先播放過年的熱鬧情景,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最后帶學生領略東北過年的喜慶場面。由于學生有了親身體驗,所以在欣賞時能很投入地進行感受,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把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入音樂課堂,加強情感的升華
有理論表明,學生如果能開通多個感知,這樣的學習效果會比開通單個的感知通道更好,更能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所以,在感受與鑒賞音樂的時候,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活潑好動、表現欲望強烈等特點是老師應該要把握住的。老師要引導學生參與活動,進行頌、舞蹈、游戲、繪畫、討論發言、表演等一系列的活動,讓他們從心理上得到學習的滿足,讓他們在學習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揚長避短,充分表現自己。
二、在生活實際中表現音樂
(一)在比賽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小學生對音樂情緒的直接感受能力卻非常強,而且他們爭強好勝,表現欲望強,他們會旁若無人地跟著音樂手舞足蹈,當老師教會他們一首歌后,提出讓學生上來表演進,他們會爭先恐后。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在教學之余,教師可以把學生的這種表現欲望充分展示出來,在課堂上開設“小音樂家擂臺賽”,給他們一個展示的空間。可以是男生與男生比,男女生混合比,也可以老師與學生比賽。這樣的課堂體育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的學習記憶深刻。
(二)利用游戲解決課的重點內容
游戲是孩子們生活中最喜歡玩的活動之一。用游戲引入新課能激發學生學唱新歌的興趣。如《跳繩》一課,由于學生小,唱歌喜歡拖長音,體現不出跳繩的輕巧靈活。為此,在學會這首歌曲后,教師可把體育課中的跳繩游戲引進來,選拔出跳得好的同學,讓大家說說她為什么跳得好?隨后邊擊掌邊配上《跳繩》給她助興,跳多快唱多快,學生在不自覺中提上了速度,表現出歌曲的輕盈活潑。
三、結合生活進行創造教學
音樂新課程標準又指出:創造力,能發揮學生想像力和思維潛能的手段,也是學生積累音樂知識,產生創作音樂的經驗的手段。那么,有效地運用生活化手段使學生的音樂創造活動在教學實踐中得以實現,那就得應用兒童創造性音樂教學進行施教。
(一)為歌曲創設情境
小學的低年級學生好動,可以在課堂上多用情景劇表演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筆者在教唱《小紅帽》時,啟發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想像,編出優美的舞蹈。我是這樣問學生的:如果你是小紅帽,你會怎樣做呢?這樣一問,就會激發學生創造表演的欲望。在教師引導啟發下,學生會用不同的表現把《小紅帽》歌表演出來,將大灰狼、小紅帽等角色表現得非常到位。如果他們在表演時遇到不恰當的地方,老師可以啟發引導。
(二)為歌曲改編歌詞
小學生已經會唱很多流行歌曲,他們也經常會改一些歌詞來唱,這對于他們來說非常有趣。比如,有的同學創作了《小花狗》《我的同位》《小妹》等。學生唱著自己改編的歌曲,創造力頓時被激發出來。一個同學唱完自編歌詞的歌曲后,其他同學都爭先恐后地要把自己創編的歌詞唱給老師和同學們聽。總之,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為了讓學生高效地學習音樂,讓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要在教學內容中必須盡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把音樂課堂教學理念進一步提升,把音樂生活化,把生活音樂化,關注學生的音樂感知,升華音樂的價值。
作者:孫磊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小學教育集團鹽瀆校區
第四篇
一、讓“生活”成為激活孩子學習音樂的趣味園
1.用講故事、猜謎語等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如在教唱歌曲《大鹿》時,根據學生在生活中喜歡聽故事的心理,我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幅森林場景,并給學生講述生動的故事,使學生身臨其境,充滿樂趣,為以下的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又如在欣賞《我有一雙萬能的手》時,我用“猜”這一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出本課教學的內容,并配上與歌曲節奏相應的孩子們比較熟悉的各種勞動動作,從而形象地讓歌曲的節奏生活化了,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歌曲。
2.用身邊的流行音樂來充實課堂,激發學習興趣大部分學生對音樂課本上的歌曲不太感興趣,對身邊的流行音樂卻情有獨鐘。對此,我經常選取一些與課本內容相關的流行歌曲充實音樂課堂,這樣不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課本歌曲的學習也變得簡單易行。
3.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談話方式,激發學習興趣如在教唱歌曲《熱愛地球媽媽》時,我利用談話的方式導入教學,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積累,圍繞“如何從身邊做起,熱愛地球媽媽”這個話題展開討論,學生積極參與,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讓“生活”成為孩子參與體驗、表現音樂的百寶箱
1.用歌表演的方式表現音樂一年級的孩子非常好動,尤其表現在音樂課上,他們感受到什么就自然地會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表現。如在歌曲《理發師》中出現了剪刀和噴霧器,這是孩子們早已在生活中所熟悉的,我只稍加引導,學生就能通過分角色表演將歌曲內容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孩子們在不同的角色中切身體驗到了合作的樂趣、勞動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悅,也再一次將音樂與生活緊緊地聯系與結合。
2.將歌曲中的音樂知識轉化成學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例如在教學生進行節奏練習時,我就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巧妙讓學生用生活中熟悉并喜愛的各種小動物的叫聲讀節奏:前十六分節奏用母雞下蛋“咯咯噠”模仿;后十六分節奏用馬蹄聲“嗒嗒嗒”模仿;附點節奏用知了聲模仿;切分節奏用整隊口令“向左轉”模仿等等。在模仿中把生活經驗音樂化,音樂問題生活化,使學生輕輕松松地在游戲般的生活情境中完成了整首歌曲的節奏教學,既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讓“生活”成為打開孩子創造之門的金鑰匙
1.為歌曲創編動作邊唱邊表演是小學生喜愛的一種教學形式,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更想用動作來表達情感。如果歌曲易于用動作表現的話,應盡量啟發學生結合生活,發揮想象,自編動作來表現歌曲。
2.為歌曲創編歌詞在教學中,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給熟悉的歌曲創編新的歌詞或改編部分歌詞,既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又能提高學生演唱新歌的興趣,同時還能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在《動物說話》這一課中,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模仿創編出許多種動物說話,并且和著音樂正確地演唱出來。
3.自制樂器為歌曲編配伴奏如在讓學生認識了一些打擊樂器以后,我鼓勵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東西可以模仿它們的聲音,并給學生展示自己自制的一種樂器,激發學生的動手欲望。當同學們用自己自制的樂器,采用各種演奏形式創造性地為歌曲伴奏時,神態是那樣的認真,節奏是那樣的整齊。自制簡易樂器,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創造興趣,從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有效地把音樂創造活動附注于教學實踐。
四、讓“生活”成為孩子們心靈養成的加油站
音樂教學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學會演唱一首歌,或者是掌握一點音樂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陶冶學生的性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育學生愛祖國、愛家鄉、愛自然、愛學習、愛勞動、愛科學,樹立遠大理想、繼承革命傳統,尊敬師長、互相友愛等,從多種角度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而這些心靈的養成離不開我們的生活,如母親節那天,我一走進教室,就彈起《好媽媽》,學生隨琴而唱,我問大家:知道老師為什么彈這首歌嗎?孩子們齊聲回答:“今天是母親節”,然后就告訴我回去打算替媽媽干家務,送給媽媽一束花……祝媽媽節日快樂,一個簡短的提醒,孩子們孝敬父母、熱愛父母的品德得到升華。又如在欣賞《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中,結合國慶節的到來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起學生的愛國之情,使學生身臨其境,去享受快樂,去感受痛苦,去憤怒地譴責,去激情地歌唱,讓他們親身體驗英雄行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心靈的凈化。通過以上途徑和方式使學生在分享音樂的過程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音樂基本知識和初步技能,進而逐步養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為終身愛好音樂奠定基礎;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音樂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
作者:秦娟 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嘉澤中心小學
第五篇
1.創設教學情境,感悟生活化教學氛圍
小學生只有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中,才能放松心情,才能開拓思維空間和創新空間。為了讓學生擺脫上課的緊張感、約束感,教師可精心選取生活中的元素,借助多媒體視頻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體驗和感悟音樂的藝術美。例如,三年級音樂《牧童短笛》一課,第一段主題輕快活潑,令人聯想到這樣的畫面:騎在牛背上的牧童悠閑地吹起笛子,悠揚的笛聲回響在翠綠的田野上。對答式的二聲部復調旋律,使得這首鋼琴曲猶如淡雅的水墨畫。第二段運用民間舞曲的形式,與牧童的笛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感覺聽到了牧童歡快的笑聲。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現,形成首尾呼應。教師運用圖片、視頻等方式,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創新想象。生活中的絕美意境再次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可以更好地領悟音樂的藝術美、思想美和畫面美。
2.開展游戲活動,實施生活化教學過程
開展小學音樂游戲活動,關鍵是選取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化游戲,通過在游戲中融入音樂元素,鼓勵學生寓教于樂,在輕松的游戲場景中記憶音樂知識、展開音樂創造、展現音樂魅力。在小學音樂游戲活動教學策略中,首先是體驗性策略,其次是情境性策略,最后是角色游戲與角色互換策略,通過實施游戲音樂活動教學,促進小學生感悟、體驗、融入與創造。例如,在四年級《彼得與狼》的教學中,首先實施體驗性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分段欣賞童話音樂,感悟每個人物在音樂中的表現手法有哪些不同。音樂中涉及彼得、老爺爺、小鳥、鴨子、小貓與狼,分別用小提琴、大管、長笛、雙簧管、單簧管與圓號來表現。其次實施情境性策略,在感悟主題旋律的過程中,每個角色陸續出場。學生想象、聯想與感悟每個角色出場時的動作、狀態,并分析其表現手法。再次是角色扮演,分小組展開合作,每個學生扮演一個角色,分別展現音樂故事中鴨子與狼、貓與狼、彼得與狼,以及獵人與狼的故事。通過展開游戲活動,學生感悟到生活化游戲教學方式的魅力,從游戲中了解每種樂器的音色和表現角色的特點,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聽覺能力。
3.指導創新應用,融入生活化教學元素
一切知識的最終價值取向是為生活、生產應用而服務的。音樂教育也是如此。音樂教育具有人文性、藝術性、感染性等特點,不能直接作用于創造新的生活方式,也不能創造出新的工藝方法,而它作為人內心深處存在的感悟,具有指導人、教育人、塑造人、培養人的作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音樂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基于學生認知水平、興趣愛好,鼓勵學生創新應用、拓展實踐,融入生活化教學元素,指導學生的思想實踐,用音樂表達出內心的感悟、想法和思考,用音樂表達出自身對這個世界的喜愛。例如,在學習加拿大民歌《紅河谷》的時候,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現美妙的異域風光,有遼闊的草原、洶涌的江河、魅力的楓葉、飄揚的國旗、多倫多電視塔等,引導學生感悟加拿大與我國景色的差異,并深入認識加拿大民歌《紅河谷》表現的樸素無華、艱苦創業的精神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學習了外國民歌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我國的民歌,感悟不同民族歌曲的魅力,如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江蘇民歌《茉莉花》等,可以鼓勵學生學習和唱出不同風格的民歌,或者根據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創作自己家鄉的民歌。在引入生活化元素的學習模式下,鼓勵學生創新實踐,深入感悟音樂的藝術美。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運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展開游戲活動、指導創新應用,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親近音樂、體驗音樂、感悟音樂,激發對音樂的興趣,提升音樂素養。
作者:劉青 單位:揚州市梅嶺小學西區校
第六篇
一、將生活化融入導入教學
音樂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也是一種語言,人們常常來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情感,豐富我們的學習生活。在音樂教學中我們應該啟發和引導學生發現和探索音樂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更好地感受生活。因此,我們在音樂教學中可以設計與生活相關的教學情境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展示音樂教學的魅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比如說,在學習“蝸牛與黃鸝鳥”這一課時,老師可以巧設這樣的生活情景,同學們都喜歡吃葡萄,小蝸牛也不例外,老師今天就給大家先講一個關于小蝸牛的故事。春天來了,葡萄樹才剛剛抽出新芽,小蝸牛就已經開始往樹上爬了,這時,被樹上的兩只黃鸝鳥看到了,它們嘲諷小蝸牛說“:葡萄還要很長時間才能成熟呢,你現在上來做什么呢”?蝸牛笑笑說:“我爬得慢,所以要提前動身,這樣等我爬到上面,葡萄也就成熟了。”這樣的生活情節導入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有利于老師音樂教學的展開,并能夠學習小蝸牛不怕困難、鍥而不舍的精神,了解歌曲的內涵,從而在歌曲演唱中更好地表達。
二、生活化讓音樂教學更直觀
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生動的學習。”而部分復雜的音樂理論知識卻使得教師頭痛不已,因此,我們可以將音樂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將抽象、復雜的音樂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整合,提高音樂教學效果。如,在學習音符節奏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母雞下蛋的咯咯聲,引導學生熟悉這些節奏,掌握規律,然后再進行十六音符節奏的教學,就順利多了。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充滿了趣味,還容易讓小學生接受和理解,讓小學音樂課堂變得輕松活躍,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水平。將生活元素融入音樂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找到生活與音樂的共通點,如在介紹一些樂器的音色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感受沙球的聲音好像下雨,定音鼓的輪擊像雷聲,鋼琴的快速琶音好似流水等,下雨聲、雷聲、流水聲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知的,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相應的樂器的音色。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學生在音樂中尋找生活的影子,在生活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陶冶情操。
三、利用舞蹈進行輔助教學
生活中的音樂與舞蹈一直以相互統一、相互促進的形式共同存在著,我們可以通過生活化的舞蹈對音樂的含義進行解讀,而音樂可以為舞蹈設置正確的生活情感氛圍,烘托情感氣氛,“載歌載舞”這個詞語就說明了音樂與舞蹈的關系,一些少數民族更是將音樂和舞蹈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要想對學生的音樂教學奠定基礎,舞蹈教學密不可分。對于學生來說,“聽”可以將學生帶入到相應的音樂意境,還可以幫助學生對音樂進行進一步的感知與理解,而舞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詮釋音樂的內容和含義。例如,在《粉刷匠》的教學中,在對學生進行教學之前,應先引導學生了解歌詞的大意,然后給學生展示粉刷匠粉刷時的動作,帶領學生隨著歌曲節奏根據粉刷匠的動作自主律動,和粉刷匠一起來分享勞動的快樂,進而培養學生的聽覺聯想能力,滿足聆聽需求的主要選擇,將動作與音樂相融合,讓學生明白歌曲與生活的關系,這樣學生才能夠將樂曲的性質更好地體會理解。在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時,教師可以用簡潔生動的語言來對學生進行啟發,還可以利用具有啟迪能力的圖片以及電化教具幫助學生進行音樂的了解。再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幫助學生掌握音樂的節奏感以及律動感,這樣學生才能夠逐漸激發對音樂的學習欲望,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效率。總而言之,生活化的小學音樂教學,需要廣大小學音樂老師不僅要對小學音樂課程本身進行一定的研究,還要對學生在生活中所喜聞樂見的事物有所了解,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學習需求出發,進而更好地在音樂教學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利用一系列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小學生在課堂中輕松學習、快樂學習,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
作者:王榕 單位:山東省日照市實驗小學
第七篇
一、將音樂和生活相結合,教學時創設生活情境
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將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教導他們將理論知識實踐于現實生活。我在教學時,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內在需求,培養他們的思維方式。在教學二年級《聽媽媽講過去的故事》一課時,我提前讓學生回家請他們的媽媽給他們說說上一輩小時候的生活環境。上課時,我對學生說“:相信你們昨天都回家了解過你們媽媽小時候的生活狀況了。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回到過去,在過去那么艱苦的環境下生活。然后我們回到現在,是不是感覺現在的生活特別美好呢?”在他們陷入思考,進入到我設下的情境中后,我再引導他們和我一起唱起了《聽媽媽講過去的故事》。學生在感受歌曲的優美的同時,還能夠憶苦思甜,懂得現在生活的美好,體諒父母小時候生活的不易,更加珍惜他們現在的生活。這一生活情境的創設,不僅讓學生更為真切地感受到了歌曲的內涵,還激發了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學生既明白了生活和音樂息息相關,還通過學習音樂學會了感恩,學會了珍惜。這使得音樂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使得音樂課堂得到了升華。
二、捕捉生活素材,提升學生的創編能力
音樂老師大多都有這樣的感覺,低年級學生的創編能力不強,教導他們時主要教授一些簡單歌曲的演唱,不會教授他們如何創編歌詞,因為這對他們來說太難了。我通過在音樂課堂的各種嘗試發現,生活可以提高他們的創編能力。最近,我在二年級上了《團結就是力量》,這節課要求學生進行歌詞創編。我先讓學生把他們平時活動時通過集體的力量完成任務的經驗故事說一說,然后展示了一些團體活動的圖片引導他們,最后,放出伴奏,讓他們直接將創編的歌詞唱出來。在伴奏音樂下,大多數孩子都把他們創編的新歌詞唱了出來,還有很多孩子主動提出進行全班展示。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調動了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更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結合生活經驗,解決教學難點
通過我的不斷嘗試,我發現,將音樂教學與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在生活情境中進行音樂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比如,在一年級教唱《我愛北京天安門》時,時值國慶65周年,電視、廣播、報紙都是有關天安門閱兵式的報道,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正好響應這一主題,學生對祖國、對北京都有了一定的認識,都充滿了感情。設計思路:教學過程的主題是“北京天安門”,結合學生觀看北京天安門閱兵式的感受,讓學生在“感受建國不易—分享建國喜悅—抒發愛國情感—歌唱偉大北京”等活動中學習《我愛北京天安門》這一歌曲。音樂課不僅僅只是教導學生學會某首歌曲的演唱,更多的是引導他們將學習內容與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歌唱中,激發他們的情感,引導他們對生活進行科學的認識,促進他們的心理、各項素質都得到發展。教師可以通過個人小組等形式進行教學,使課堂更加多樣化,更具靈活性。學生通過體驗、思考、合作等教學過程,將更加主動積極地進行學習,課堂的效率和深度將得到很大的提高。通過實踐,我明白了,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教師需要將教材中隱含的可表現因素充分地挖掘出來,尋找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經驗有聯系的結合點,通過對課堂巧妙的設計,進行情境創設,讓學生在其熟悉的情境下,學習音樂,感知音樂的美妙,引導學生思考,培養他們的情感,開發他們的創新思維。
作者:任婕 單位: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新灘小學
- 上一篇:機電工程施工質量控制方法分析
- 下一篇:小學音樂創新教學論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