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篇分析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08 09:20:10

導語:語篇分析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篇分析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論文

1高中英語閱讀現存問題分析

為了更準確地探究高中生在英語閱讀學習中的不足,筆者對所在學校的學生展開了調查,調查內容涉及閱讀的內容、閱讀的習慣、閱讀的方法和期待老師的教學方法等方面。從調查的情況分析,現在的高中英語閱讀存在以下問題:

(1)高中生不注重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有一半以上的高中生都會先將閱讀翻譯成中文,這種習慣會嚴重降低閱讀的速度,同時,也會讓學生覺得文章是單詞的簡單堆砌,沒有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大意。有20%的同學選擇了根據各段的主題句來概括文章主旨。這部分同學一般不會從結構上分析文章的主次段,并且不理解段落之間的邏輯結構。在調查中,大部分同學不會根據自身的知識背景來理解閱讀,究其原因有兩個,其一,高中生自身很少閱讀課外的英文文獻,自身知識儲備背景不足。其二,教師在教學中很少在閱讀講解前先給同學們介紹相關背景知識。

(2)學生閱讀技能發展不均衡

雖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一直強調針對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素質教育,但是學生做英語閱讀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取得高分,所以學生的閱讀技巧往往是針對答案正確率展開的。學生一般也是回家做閱讀,上課對答案,如果答案對了,就不會關心文章的關鍵詞是什么、有哪些生詞、文章的體裁是什么等問題。而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訓練的側重點也是對標準答案的把握,這種閱讀技巧的訓練模式,不利于學生英語閱讀水平的提高。

(3)高中生認為教師的閱讀教學模式化

在調查中,超過一半的高中學生都認為在課堂上老師只是對知識點、語言點進行講解,缺乏實際應用意義,語法反復強調,在做題的時候仍然找不到對應的語法。從小學、初中到高中,講的知識點大同小異,課堂教學的方式也很單一:一般都是讓同學們先閱讀,然后小組討論,做出答案,老師再對答案,然后將重點翻譯一下。學生反映這種教學模式下他們很難對課文內涵有整體的把握,容易感覺英語閱讀枯燥乏味。因此,在這種模式化的教學下,學生的閱讀能力無從提高。

2語篇分析理論概述

“語篇”屬于語言學中的學術用語,在上世紀60年代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被廣泛研習。語篇分析(discourseanalysis)有時候又被稱之為話語分析或篇章語法,它以篇章為基本單位,先從篇章的整體出發,分析理解篇章結構,然后再分析句子與句子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銜接及邏輯思維的連貫。但是關于語篇和話語的區別存在爭議,一些學者認為語篇表示書面用語,話語表示口頭用語,也有的學者主張二者并無分別。為了方便敘述,本文采取廣義的提法,即對語篇與話語不做特定的區分。1952年,語篇分析這個概念被美國著名語言學家ZellingHarris提出,自此,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開始了這一領域的研究,在這些研究中,我們可以總結出語篇分析有如下幾個顯著的特征:

(1)語篇分析的對象不是單獨的句子,而是以語篇為整個語言單位的;

(2)語篇分析的目的,是以實現全文理解為目的,還原作者的寫作心理歷程;

(3)語篇分析的主要內容是語境分析、體裁分析、篇章模式分析與銜接和連貫。

3語篇分析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關于將語篇理論運用到語言教學中研究和實踐已經廣泛在國外開展,在國內語篇分析理論還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語篇分析的宏觀結構分析與微觀結構分析,結合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常用模式,提出了將語篇分析理論運用到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閱讀教學步驟:

3.1閱讀前

(1)閱讀課外資料,豐富自身理論背景

閱讀是讀者站在作者的角度上看世界的過程,如果讀者自身的知識背景不足,會導致讀者無法在精神上與作者交流。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但應當給予學生足夠的課外閱讀資料,還應當采取多種渠道挖掘文章的背景和內涵。通過各種途徑去發掘課文的背景。教師可以從多種渠道豐富學生的理論背景,包括知識提問與討論、多媒體展示、列表等激活相關知識。例如:在NSEModule1VocabularyAndReadingHowGoodAreYourSocialSkill(sRichards,1998)這一課講解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列舉社交技巧,或者通過幻燈片的形式為學生展示一些小故事,讓學生體會劇中良好的社交技巧。

(2)預測文章的中心主旨

由于英文習慣開門見山,所以文章的標題往往是整個文章的中心主旨和內容的高度概括,在閱讀之前教師應當啟發同學根據首尾句和文章標題對文章主要的內容做預測。

3.2閱讀中

(1)將文章的結構理清

不同文體、不同體裁的語篇結構有著規律性,這種規律體現在文章約定俗成的結構上,只有讀者了解這些語篇的結構,才能更好地把握語篇的內涵。所以,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教授學生們一些關于文章結構的知識。例如,語篇各個段落的主題句是語篇的核心,語篇的展開是圍繞主題句展開的,不同體裁的語篇主題句的呈現方式不同,教師應首先講解各種問題主題句的特征,記敘文主題句一般涉及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等方面。議論文首段一般為主題句,包含了全文的大意。文章的主題句明確以后,語篇的結構也就明了了。

(2)查讀相關細節,分析課文微觀結構

對文章的微觀結構分析主要涉及對語篇的字詞句、段落與層次、邏輯連接、推理的教學和訓練。在使學生了解了文章的結構和文章的主題句之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文章結構的表格,讓學生填寫,使他們從細節上把握文章。因為語篇分析教學雖然強調整體教學,但實際上它并不排除有助于篇章理解的字詞句的教學。而通過對課文的微觀結構分析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語篇中的語言點,尋找信息傳遞的邏輯紐帶,分析句子間和段落間的銜接方式,了解段落與層次的主題思想,使學生加深對語篇的全面理解。

3.3閱讀后

(1)對課文進行回顧

在進行閱讀講解后,教師很少對課文進行回顧,最多只是讓學生們朗讀或背誦課文。這種方法太單一,而且學生容易產生疲勞感和厭倦感。這里指的課文回顧,是在學生理解了文章結構和大意后,嘗試性地回憶文章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所學課文縮寫成一篇短小的文章。采用短文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對所學課文內容進行回顧,這種方法不但降低了學生的回顧難度,同時又是對高考英語短文填空題型解題能力的練習和提高。

(2)討論寫作技巧

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交流,所以在對語篇全文進行了理解后,教師可以提示同學通過反問的形式,從作者的角度上思考寫作的技巧,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分析和評價,提高學生英文的整體能力。

作者:彭艷霞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