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研究
時間:2022-02-16 09:22:53
導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審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實質性的“缺席”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必須進行審美建構,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召喚,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的頒行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的一個迫切要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建構就是在挖掘教學中的審美因素的基礎上,從文本的解讀、情境的創設、朗讀等三個方面構建閱讀教學體系。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建構
1審美觀照:文本解讀的開放視角
1.1審美:溝通知識和德行的橋梁:審美觀照是一種通過對現實和藝術中的審美對象的感受、鑒賞、品位和評價,是審美主題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內在情感得到塑造,從而優化完善主題的審美心理結構,提高審美修養的特殊精神活動。小學語文閱讀活動與審美教育有著難解難分、血脈相承的特別關系。加強審美教育有助于提高語文閱讀質量,深化語文閱讀效果。語文教材編選的課文,大都是依照美的法則創造出來的“文質兼美”的典范佳作,是集中反映自然、社會、藝術、科學、語言等客觀美的結晶。文章精美的語言,展示出崇高的美的藝術境界,而好的藝術境界本身,又豐富并加強了語言的藝術表現力。在閱讀活動中,一方面可以抓住精彩傳神的關鍵性字詞語句,把學生引進它所展示的優美境界,使他們在美的藝術享受中受到熏陶,提高審美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抓住令人心靈顫動,令人迷醉的意象、情境和形象,引導學生反轉過來深入體味、領悟文章中高超的語言藝術技巧,提高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文章的美學意境,創設審美情境,善于敏銳地發掘文章中的美點,揭示深蘊其中的審美情趣;要善于借助審美意象,啟發學生的審美想象,根據文本特點設計審美議題,以誘發學生的審美體驗;還要確定審美目標,指導學生展開審美鑒賞活動。
1.2小學語文教材的美學分析和審美把握:長期以來,小學語文的審美教學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一些教師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語文課推向兩極:要么只注重知識的講授,使語文教學成了干巴巴的語文基礎知識的專題課;要么只注重文章的思想性,簡單地用片言只語去歸納段意和中心思想,把豐富多彩的語文課上成空洞的說教課。這兩種傾向都忽略了所包蘊的自然美、人格美、情趣美等內涵和本質。“最主要的問題是把一篇生動的課文肢解為一堆知識拼盤”。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首先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教師能夠領會和體驗生活中的藝術美,才能引導學生發現和體會生活中的美。如果教師對美的感覺遲鈍,或者由于多種原因而變為機械的“教書匠”,那就必然會抑制學生對美的追求。如在某些教師的教學中,留下的只是片言只語的段意和中心思想,或只是幾條寫作特點,或把佳詞麗句解釋得索然無味。文本本身的美的內涵和特質,學生就只能停留于最初的、朦朧的感覺上。這樣勢必會影響語文教學的質量。只有教師作為審美的主體先“入境”,才能“出境”。這里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自然美的解讀為例。在解讀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自然美時,可以從自然景物的形態、色彩、音響等不同角度去體驗。自然景物的形態美,是自然景物的造型和姿態的和諧構成。由于形態特征的差異,自然景物給人的審美感受也不同。如《火燒云》中的“馬”由跪而站,由小而大,最后腿仲開,脖子變長,尾巴消失,整匹馬也模糊了。它美在富于動感的姿態上,給人以變幻莫測之感。《菩薩蠻•大柏地》中的雨后彩虹,不僅象征勝利者的豪情滿懷,而且顯出戰爭勝利之后的那份寧靜。自然景物的色彩美,是自然景物的各種顏色的和諧構成。色彩美,美在對比,對比能產生映襯和烘托的效果。如《可愛的草塘》寫“草塘的“綠”,由淡而濃,綠得光亮,由點而線而面,綠得茫茫。把浩瀚如碧海的草塘色彩多變的節奏美寫出來了。而杜甫的《絕句》則像一塊色彩斑斕、玲瓏剔透的工藝品。但是,由于大自然與人類社會生活聯系的多樣性,自然美的不確定性也是時可見到的,美和丑的轉化往往取決于與人類實際利益的聯系。比如《第一場雪》中寫道;“大街上的積雪有一尺多深,腳踩上去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一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擲雪球。”在這一群孩子的眼中,雪給他們帶來的是歡樂。然而在《買火柴的小女孩》中則不然:“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時的雪對于又冷又餓的小女孩來說,只能是災難。總之,人的認識、人的情感會使自己對自然景物產生不同的審美傾向。
2走進伊甸園:讓情境與心靈對話
2.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設置的必要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這一個詞己是大家耳熟能詳了。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說,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習,這意味著,需要安排外部情境,以便激活、支持和維持過程學習事件的內部過程。其次,由教學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可能激活對大量事實進行編碼的內部策略。再次,教學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線索,使習得的技能不致遺忘,并易于應用于學生遇到的新問題中。學習的外部條件是對學習內部過程提供幫助的環境事件。因而,言語學習的重要事件顯然是那些可激活并維持編碼、貯存及提取過程的事件。”首先是“提供有意義的情境。小學語文教材中所精選的優秀詩文、經典名著都在訴說著一定時期的文化,表現特定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引導學生閱讀它們,就是讓學生穿越時空,和圣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偉大的心靈、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力量。文情并茂,文質兼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帶領學生在咀嚼、品味豐富多彩的語言材料的同時,必須在“情”“質”上下功夫,發揮語文熏陶感染的功能。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既感受、體驗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表現力、生命力,又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開闊視野,提高審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因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的創設是十分重要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更少不了美的情境的營造。
3春風化雨潤心田:教學言語美
語文教師的語言是口語化的書面語,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創造性,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矛盾,切實有效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具有審美經驗的語言活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過程中,美的教學內容,美的情境都要憑借富有美感的教學語言去體現。教學語言對兒童的感覺的活動、思維的活動、情感的活動都起著主導與調節支配的作用。兒童心靈的琴弦,往往是教師富有美感的教學語言撥動的。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又是學生的審美客體。小學生顯著的向師性和模仿性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師特殊的形象:教師是兒童心目中的智者、示范者、敬愛者,甚至是權威者,應該是一個美的化身。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的語言除了具備科學美,言辭的準確、明晰和動聽之外,還應具有形象美、情感美、文辭美、語聲美。簡潔、典雅、嚴整、純凈的教學語言,不僅是學生走進作品的生命、走進作者心靈的橋梁,本身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范本。
作者:楊艷艷 單位:秦皇島市海港區西港路小學
參考文獻
[1]李端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建構》[J].新課程(小學),2015.08.
[2]楊秋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建構思路探討》[J].考試周刊,2015.80.
- 上一篇: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探究
- 下一篇: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