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教學涉己轉化法

時間:2022-01-31 08:49:16

導語:語文閱讀教學涉己轉化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閱讀教學涉己轉化法

一、審美涉已閱讀

審美性是閱讀之根本,是閱讀訴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閱讀發現美,轉化美為我所用,要把“審”的功能真正體現出來,帶著自己的視角去審視品味,這就是審美涉己閱讀。具體來講,包括語言美、思想美、句法美、意境美等等美的涉己發現閱讀。比如康德有一段著名的話,他說常敬畏的是兩個“上帝”,一個是“朗朗晴空”,一個是心中的“道德律令”。他把“晴空”和“律令”對著說,來襯托對“律令”的敬畏,又用了一個換喻“上帝”,來凸顯和強調,對后者權威的無可懷疑性。如果用一句直白的話來說,“我心中最神圣的是道德律令”,已經明白曉暢了,但缺少了語言美和思想美的深度和內涵,更沒有句法和意境之美,顯得平淡而無味。李白的詩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通過“想”就是“像”的貫通,形成了個比喻,“云”和“衣裳”、“花”和“容”又形成了個隱喻,在這種主客顛倒的對立中,建構了一個云、花、天上、地下,都在羨慕楊貴妃之美的聯想聚合關系,從而更加突出了楊貴美之美的不可比性。通過自我的參與閱讀和發現,就會大大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對諸如此類的經典句子,語文老師要在閱讀教學課堂上,有意識的加以耐心引導,注重學生的能動參與,和互文性探討。不求唯一,但求百花齊放。從而一點帶面的,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涉己閱讀的自覺習慣。而不是浮光掠影的粗淺閱讀,與己無關的無心閱讀。叔本華《讀書論》中說,“因讀書太多而成愚蠢”,魯迅認為其原因在于“在讀書時,我們讀書實際成為別人思想的運動場了”,不要“腦子里給別人跑馬”,用腦用心的涉及閱讀,是我們老師引導學生閱讀的關鍵第一步。

二、求疑涉己閱讀

宋代學者張載說:“學則須疑。”也就是帶著問題意識和探究思想去閱讀。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了什么語文或其他問題,需要通過閱讀得到解決,而自發去找來相關典籍進行閱讀。明人陳獻章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比如說為了寫好作文,有針對性地讀范文、讀素材,為寫作服務。為了全面把握和理解文學作品,帶著知人論世的思想觀念,去閱讀相關原典。但這些也只是做好了進入閱讀的第一步,還要在閱讀中“以意逆志”,增強閱讀主體和文本的互文性意義建構,創生和豐富文本意義,在不脫離文本語境的基礎上,加以重合、豐富,或者有區別的見仁見智,不盲目輕信地加以考證匡正。這都是帶疑閱讀,不為書奴的創新精神。有了求疑,我們才有閱讀收獲。那么這種求疑涉己閱讀,以孔子的話來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質疑問辯,是求疑涉己閱讀全程的核心思想。《論語》20章記載,孔子和學生的談話達117次,生問孔子105次,學生交流11次,僅有一次是孔子問學生。可見對學生求疑涉己閱讀的思維培養重在課堂,老師要營造求疑的氛圍,激發學生大膽釋疑。每次的語文課上,要為下次的課,提出探討的語文閱讀問題,或者讓學生輪流發出自己的閱讀問題,運用“頭腦風暴法”,發散思維,集思廣益的集體閱讀,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參與度,激發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三、借鑒轉化閱讀

賈蘭坡說:“搞學問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不滾就化。”借鑒轉化閱讀就滾雪球一樣,借鑒閱讀中好的詞語、優美的句法和修辭,寫作思路和篇章結構,甚至說標點的使用,等等,使學生通過借鑒好的,完善豐富自己,只要值得學習的,都細心地納入到我們的學習視野中,加以消化吸收,做閱讀筆記,進行整理、歸納,成為自己的閱讀寫作知識,并加以運用,閱讀寫作能力就會像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借鑒轉化閱讀是閱讀教學中的最高境界,只有讀而借,借而用,用而化,才算是真閱讀。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通過閱讀學習古詩的精妙筆法和篇章的運思結構,借鑒到自己的創作中來。我們在教學中學語文的古典詩歌時,就應該很好的與寫作課對接,吸取其精華,在借鑒的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以古典詩歌的閱讀來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為學生的習作服務,首先,要有學詩為文意識,有方向性的課中引,課后練。不管是我們的語文老師,還是學生,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都要牢固樹立這種銜接的觀念,尤其是我們的語文教師,在自己的備課中,要有方向的深入挖掘所教詩歌,在寫作方面的借鑒點;在自己的課堂上,要把借鑒點很自然地滲透到師生互動和內容講授中,見其形,成其意,潤物細無聲。課后還要就借鑒點進行寫作教學,重點訓練,轉化為寫作的技能。比如說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是其詠史懷古詩中的經典名作,可謂勝境獨標。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前四句描述史實,這就為下面的抒情議論做鋪墊。第五句,承上啟下,由六朝的興亡歷史,引出了作者對西塞山山形依舊的感慨和歷代統治者全然不知汲取教訓的傷感。尾聯作者宕開一筆,由歷史回到現實,表達了詩人“今逢盛世“的感慨和對唐朝統治者的婉言規勸,懷古慨今,收束全詩。七、八句是全詩的主旨,以古為鑒,警示世人。這首詩,以描述史實領起,為下文的抒發議論做鋪墊,第五句承上啟下,慨嘆六朝興亡之更替,夾敘夾議。結句,作者宕開一筆,映射現實,寫當今王朝,以古為鑒,警示世人,點明主旨。史、景、情交融,起、承、轉、合一氣呵成。特別是本詩的結構思路,值得我們學生在寫作中很好的借用。引用史實領起全詩,再鋪陳點題,最后又照應開頭,用史實關照現實,點明主旨,首尾圓和。這種嚴密而又清新的為文思路,為我們學生的寫作打開了一扇窗。那么我們老師就應該在教學中有針對性的對這一塊加以分析和整理,讓我們的學生首先獲得整體結構,然后讓學生就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來謀篇布局,進行寫作強化訓練,觸類旁通,學用兼得。不光是詩歌閱讀教學,散文、議論、小說等其它文體,都應該有意識的加以借鑒轉化的閱讀訓練。由課內向課外,由引導到自覺,成為一種自發的借鑒閱讀習慣。每次語文課前,讓每個學生讀一篇你認為很值得分享的接地氣的文章,這就是很好借鑒轉化閱讀訓練。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牽一發而動全身,切一點而綜全貌。老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涉己轉化閱讀法,強化學生涉己閱讀意識,做好審美涉己閱讀、求疑涉己閱讀和借鑒轉化閱讀,從而在借鑒轉化中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水平,獲得涉己轉化閱讀教學的最佳效果。

作者:石平林 單位:北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