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集體教學中有效教學語言探析

時間:2022-11-25 02:42:14

導語:幼兒園集體教學中有效教學語言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園集體教學中有效教學語言探析

摘要:集體教學活動是幼兒園一日活動中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師教學語言是教師向幼兒傳遞知識經驗的必要條件,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推進師幼互動的重要保障。探索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有效教學語言的應用策略,對于提高集體教學活動質量、促進幼兒發展具有關鍵作用。

關鍵詞: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教學語言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頒布以來,幼兒園的教學活動轉向了游戲、區域活動等以兒童為主體的活動,尤其是游戲在兒童發展中的地位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集體教學活動受到了一定的挑戰。幼兒教師通過教學語言來組織集體教學活動。教學語言本身起著對幼兒學習語言的示范作用,是幼兒語言學習的重要途徑。同時,教學語言是向幼兒傳達情感、思想、信息,引導幼兒學習、引發幼兒思考的重要媒介,有效教學語言的運用直接影響到集體教學活動的質量。

一、教學語言功能分析

隨著《指南》的頒布和有效教學語言的倡導,教學語言的有效性引起了眾多教師和學者的關注,教學語言是每個教師必備的基本教學技能,也是一種教學藝術。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所講的每一句話都屬于教學語言,在集體教學中貫穿始終,主要包括過渡語、提問語、講授語、指導語、問答語、總結語、評價語等等。教學語言是教師傳遞信息、提供指導的語言行為方式,教學語言功能是指教學語言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所具有的影響與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傳遞功能。教學語言基本功能是傳遞信息。幼兒的學習過程,也是認知和思維發展的過程,教學語言永遠要配合幼兒的認知和思維的現有水平和發展趨勢。教師要利用教學語言,向幼兒準確清晰地傳遞思想情感和有價值的信息以及知識,有效教學語言可以提高幼兒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能力。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學語言貫穿始終,教師運用講授法、談話法和討論法等常見的教學方法,也都是在使用語言達到向幼兒傳遞信息的功能。若教師能將幼兒需要了解的各種信息,準確地用語言描述,將抽象的、難懂的事物描述得直觀、生動,將事件的邏輯性清晰地陳述出來,例如在幼兒詩歌作品學習活動中,教師通過自己有情感的朗誦向幼兒傳遞積極向上的情感,再結合相應的手勢動作、面部表情、畫面背景等向幼兒傳遞詩歌作品的真善美,讓幼兒在學習詩歌中感受理解詩歌優美的語言、明快的節奏、流暢的音韻,在反復體驗和表現中使幼兒的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可想而知,這樣的集體教學活動一定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二)情感功能。幼兒情緒、情感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弱,情緒化是這個階段的重要特征之一。幼兒表達情感、態度,抒發情緒或溝通感情,都依賴于語言的表達。有效的教學語言,能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出幼兒的內在情感,比如快樂、幸福、自信、喜愛、感動等等。教學語言具有情感功能,是幼兒良好情緒、情感的建立和表達的重要影響因素。比如,在集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向幼兒說出肯定、贊許、支持或鼓勵的話語;在幼兒出現情感沖突或情緒低落時,教師用語言表達出對幼兒的關愛、同情、安慰、親近等情感支持;在積極的情感互動中,幼兒會處于和教師同樣的愉悅或興奮的狀態,從而促進幼兒更有效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激勵幼兒更主動地學習。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最高境界,往往就是一個教師能做到“以情動人、以愛育人”,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環境和體驗中耳濡目染,反復體驗,漸漸滲透,習以成性,最終形成健康的情感品質。(三)組織功能。《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組織和實施過程中“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學語言的組織功能,體現了教師對教學活動所發揮的主導作用。教師按照活動設計好的流程,通過語言來組織教學過程,指導幼兒思考、探索,推動幼兒學習的過程,既能穩定活動秩序,同時又實現了師幼之間的有效互動。由于幼兒心智發育不成熟、想象力豐富、注意力易分散,且自制力較差,活動中常常出現走神、跑題、起哄、玩鬧等情況,此時教師就應嘗試因勢利導,機智靈活地利用恰當的教學語言來力挽狂瀾、駕馭課堂。恰當的教學語言,不但能引領幼兒探索和思考,還能調節教學節奏,營造適宜的教學氛圍。教師教學語言的運用效果,往往關系著整個活動的組織效果。(四)激發功能。教學語言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學習、交流和互動的積極性,點燃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還可以喚醒幼兒情感的共鳴,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對幼兒有激發作用的教學語言,應以有效提問語言或肯定的語言為主。由于幼兒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有限,他們不可能對一個問題進行多方面、深層次的思考,無法準確理解問題的內涵,為此,教師提問時必須把握幼兒的年齡特性和問題難易程度,要在幼兒理解范圍內進行有效提問語的設計和運用。在集體教學活動開展前,教師要緊扣幼兒年齡特點,找準教學目標中的重難點,根據教學流程來精心設計教學用語,尤其要設計好重要的提問語。活動進行中,教師應通過肯定幼兒的言行表現或拋出有啟發性的問題,來激發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欲,啟發幼兒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活動結束后,教師還應有針對性地評價和總結幼兒的表現,及時肯定和鼓勵幼兒的閃光點,并提出新的探究問題,提供活動后相關拓展延伸的機會和條件,以促進幼兒獲得更多元的發展。(五)示范功能。幼兒正處于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言語表達是幼兒階段必須習得的重要技能。教學活動是幼兒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使用規范的教學語言,可以對幼兒的言語表達起到示范作用。從教師的語言中,幼兒不但能學會理解生活性或指導性的語言,還可以直接獲得正確的語音、語詞、語句等。幼兒在與教師的言語互動中,逐漸學會與人交談的方法,習得多種言語表達的技能。只有在教師正確的語言示范和影響下,幼兒才能清楚地、準確地模仿學習。因此,教師在幼兒面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語言規范,力求發音準確、用詞表述準確、豐富。同時,要在專門的教學活動中,有意識、有目的地教會幼兒用規范、準確的語音、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六)紐帶功能。《指南》中說:“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教學活動要依賴于教師和幼兒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教學語言是師幼互動的重要紐帶,教師在集體活動中,通過語言指導幼兒學習的同時,師幼關系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師幼互動,應該是平等的、融洽的,相互信任的。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每一句教學語言的表達,都必須做到對幼兒基本的尊重、肯定和信賴。教師應帶著欣賞的目光去了解和記錄兒童“喜歡什么”“在做什么”“想做什么”,多傾聽幼兒表達,以幼兒為立場來思考,真正相信幼兒。同時,教師通過語言,也可以直接了解到幼兒的所思所想,準確把握幼兒的心理狀態和需求,有利于良好師幼關系形象的建立和鞏固。

二、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有效教學語言的應用策略

《指南》對幼兒教師的教學語言做出要求,如幼兒教師在“對幼兒說話時,注意結合情境使用豐富的語言,以便于幼兒理解”,“說話時注意語氣、語調,讓幼兒感受語氣、語調的作用”。在集體教學活動開展時,教師運用有效教學語言,能夠有效引領幼兒不斷進行深層次的學習活動,從而保障集體教學活動的質量。(一)養成規范的語言習慣。3-6歲是幼兒語言發展和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的規范語言對于為幼兒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促進幼兒語言和思維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1.教師的教學語言應發音標準、用語規范。模仿是幼兒主要的學習方式,在教師規范的語言示范和影響下,幼兒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學活動內容,并學會正確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2.教師的教學語言應表達精煉、生動形象。幼兒注意力持續時間短、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教師的教學語言應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接受水平,通過精煉、親和、生動的教學語言吸引幼兒興趣、激發幼兒思維。3.教師可通過培訓、交流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規范的語言習慣難以在一朝一夕養成,有此類困惑的教師,一是可以主動與語言表達能力強的教師多學習和交流,二是參加一些專門化的語言表達的培訓,三是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在持之以恒的學習和練習中,收集自己的有關問題和改進意見,并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形成自己的語言特色,使教學語言得到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提升。(二)構建平等的師幼對話。《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育的基礎,是建立平等師生關系的橋梁。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師幼對話是否平等也會影響教學語言的有效性。1.教師應樹立師幼平等的理念。教師是否具有平等對話的意識和精神,是否與幼兒保持平等對話的關系和狀態,在集體教學中通過對幼兒的態度、有意和無意的行為中表現出來。師幼對話中教師應建立師幼平等的觀念,成為師幼對話中的平等參與者、合格指導者和積極促進者。2.教師應營造師幼良好對話氛圍。在幼兒面前,無形中教師會處于優勢地位,而幼兒卻處于弱勢地位,所以教師一定要把幼兒看作是獨立的主體,相信幼兒具有參與對話的能力,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對話氛圍,構建和諧的對話環境,為幼兒創造說話的機會并讓其體驗語言交往的樂趣,在基于對話理念的教與學的關系中,保持師幼之間的地位平等、幼兒之間機會均等。(三)重視生成性教學語言。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主要運用語言來組織活動,在活動設計時要注重對教學語言的設計,如導入語、提問語、過渡語等。但在活動開展中,不能對事先設計好的教學語言生搬硬套,必須根據活動中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恰當地回應和引導幼兒的教學智慧至關重要,教師應注重教學過程的生成性,采用恰當的生成性教學語言,不僅追隨幼兒的發展,在實踐中也往往會發揮畫龍點睛的關鍵作用,例如:在幼兒園中班美術活動《魚兒游》中,教師發現幼兒A很快完成這幅畫后東張西望,和別的幼兒說話嬉鬧,甚至干擾別的幼兒作畫。教師發現后過去一看,發現A只畫了兩條線條簡單且涂色不均勻的小魚,于是讓幼兒A再給魚畫上好看的花紋。(四)形成積極的言語互動。語言是師幼互動的重要媒介之一,教學活動中,積極的言語互動能拉近師幼關系。《指南》中提出:“應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而在某小班體育活動《小鳥學本領》中,教師扮演“鳥媽媽”對幼兒說:“今天,鳥媽媽要帶小鳥一起來學本領。孩子們,你們餓嗎?”在幼兒剛剛吃過點心因此回答“不餓”的情況下,教師仍說:“我們肚子餓了,那今天要學的第一個本領是捉小蟲。”幼兒們對捉蟲子并沒有很大的興趣,左顧右盼沒有積極參與其中。上述案例中教師沒有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這樣的教學語言不僅是無效的,還影響了幼兒的參與活動的熱情。在集體教學活動中,言語互動貫穿教育教學的始終,是教師與幼兒間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溝通方式。合理的提問有利于促進幼兒積極思考,有效的應答可以開拓幼兒思維。因此,教師在組織集體教學活動時,要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認真傾聽幼兒表達,及時捕捉孩子有意識的行為和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再把問題“還給”孩子,讓他們“接過球”,通過積極的言語互動更好地激發幼兒的興趣、引發幼兒的思考,投入到新一輪的思考、探索中,從而使活動不斷深入,呈現出生命力。(五)對教學語言有效性進行反思。“反思與發展”作為教師專業能力中重要的一部分,對于教師專業成長具有重要價值。為達到有效的教學目的,教師的反思意識是極為重要的。對教學語言進行多層面、多角度的反思有利于提升其有效性。一方面,教師可以從教學語言的設計、教學語言的時機、教學語言的內容、教學語言的效果等方面來進行自我反思。另一方面,教師應堅持寫反思日志,將每一次反思視為新的起點,再次設計自己的教學語言,并再遷移應用到今后的教學活動中。由此,教師要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記錄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完善自己,使教學語言能在教學活動中真正具有有效性,實現語言技巧與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學語言具有傳遞功能、情感功能、組織功能、激發功能、示范功能以及紐帶功能。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基于幼兒發展特點和興趣需要,通過養成規范的語言習慣、構建平等的師幼對話、重視生成性教學語言、形成積極的言語互動、對教學語言有效性進行反思等策略的運用,提高自我教學語言應用的有效性,從而更好地應用有效教學語言,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李卓燃.師幼對話的反思與改進[J].課程教育研究,2018(21):238.

[5]何莒安,楊淑淑.教育活動中的師幼對話———高質量的師幼互動[J].學前教育研究,2003(12):43-44.

[6]張娜,蔡迎旗.卓越幼兒園教師的教學行為特征[J].學前教育研究,2019(9):24-36.

[7]祁燁.幼兒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發展的行動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

作者:冀美麗 胡仙鴿 單位:太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