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老師研究與教學詮釋

時間:2022-01-10 10:08:02

導語:英語老師研究與教學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老師研究與教學詮釋

本文作者:郭磊工作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英語教師面臨的挑戰與壓力

英語作為中國的第二掌握語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在政治外交,還是國際金融領域,英語都顯示了它強大的實用性。中國也是學習英語的“超級大國”,全國各高校都開設了大學英語公共課,還有一些專業必不可少的專業英語課。教育部高度重視,高校領導十分關心并大力支持英語教學。在傳統的教育行為中,學生受傳媒(網絡,電視)影響甚少,教師的講授自然成了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是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直接來源。但在當今的教育行為中,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自主獲取信息,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處理知識,這將從根本上結束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唯一陣地,以書本為源泉的傳統教育形式,代之以學生為核心,以實踐為參照,以社會為范疇的現代教育形式。教師不僅要精通相關的專業知識,還要有戰略眼光、超前意識。盡可能使自己的知識結構向新、廣、雜、博、深等方面發展。要及時了解國內外、校內外的大事、要事,憑現代技術手段來占據教育的制高點。身為大學英語教師,必須終身學習,要具有較強的教育和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進行引導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表達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除以上對能力方面的要求,有的高校還把英語教師任課班級的四六級過級率與教師的年終成績掛鉤,這種做法使得教師在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同時還要時刻不忘四六級考試這個指揮棒。此種情況下,若再需要完成與其他學科教師同等的科研任務量,英語教師的壓力可以想見.

科研與教學的關系現狀

如何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幾乎是每一位大學教師都無法繞開的問題。有教師曾抱怨:“我們一方面要做個好老師,每年的教課時數必須達到多少小時,另一方面學校對我們的科研期望值又與科研院所相當。這樣下來,一些老師身心疲憊,還有一些老師則會在教學方面應付了事。”該教師所提到的情況并不在少數。科研與教學在高等學校的發展雖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現實中卻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許多高校教師往往對科研工作充滿熱情,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而對教學工作卻重視不夠。因為人才培養的效果需要長期顯現,而科研成果更容易量化,學校在評價教師時,更注重其數量、科研成果。但問題是,受時間與精力的限制,論文數量是否能代表教師的科研水平,所謂的科研成果是否能對教學真正起到促進作用?張鳴教授在《高校的困局與危境》中的這段描述也許能給出答案:高校教師“在定期的考評面前,也必須拿出東西來湊數,否則就會下崗。當然,如果產量高,也有獎勵,尤其是在所謂A級B級刊物上發文章,獎金甚為可觀……這樣一來,所有的教師,都必須圍著考核指標轉,以增產為第一需要。大家都在忙于爭課題,跑項目,出文章,一本又一本的學術著作問世,形成了科研論著出版高峰和讀者閱讀量下降共存的奇特景觀。在這種科研成果的增產競賽中,學風極其浮躁。從老師到學生,大家只想著早出、快出、多出成果,大量粗制濫造的所謂成果因之大量問世,簡單重復,低水平重復,甚至充斥大量的常識性錯誤。”一言以蔽之:“現在的狀況是,跟中國有全世界最多的大學生相匹配,中國也有世界上最大的量,但科研競爭力卻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不尊重學術規律,‘計劃學術’、‘量化學術’盛行,通過給教師下達高指標讓教師成為為‘指標’而拼命的‘學術民工’,造成學術泡沫和學術垃圾”。在楊玉圣的《高校科研“去GDP化”芻議》中,他也提到,“根據高校行政最高主管部門即教育部的權威說法,‘中國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這是根據SCI數據庫而得出的關于高校科技論文的排序結論。按照目前高校教師發表的人文社會科學‘論文’而估算的話,就像我們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數量以及授予博士學位的人數均超過美國這個世界上最發達的高等教育大國一樣,中國高校的文科論著產出數量也很可能“超過美國”而成為‘世界第一’。”但是這個“第一”的含金量有多少,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可借鑒的做法

作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美國大學的布局與定位是非常明確的:研究型大學(如哈佛、伯克利、斯坦福、普林斯頓、耶魯、哥倫比亞大學等)的主要使命是從事前沿學術研究,其教師和研究人員除教書育人外,主要致力于創新性的學術研究。就數量而言,這樣的研究型大學在美國也不過一百來所。其余的絕大多數屬于教學型大學,教師主要以教學為主,不需要在科研上投入多少精力,因為把學術前沿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成果就是其主要的工作。這樣一來,研究型大學的教師往往兢兢業業于科研,教學型大學的教師一心一意于教學,兩者各有側重,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國內也已有人提出,大學可分為研究型、教學型和高級技師型三種,研究型大學中教學與科研應該是完全一致的,研究型大學必須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教授必須有專業著作。后兩者類型的大學則應注重教學。尤其社區學院或專科學校的教師,則應該主要考核其教學效果。不同類型的學校分流發展,對于教師也應該有不同的要求。一刀切,全部要求論文及著述,是不合適的。不僅不同類型的大學對教師的要求應該有所差別,同一大學對不同類型的人才也應該進行分類,制定教學、科研兩類考評指標。可以在各科教師中挑選有志于專門從事科研的老師,他們的任務就是以科學研究作為第一要務,原則上沒有本科教學的任務,只有研究生培養的任務,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培養研究生,把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一體化。而對于教英語、數學等公共基礎課程的老師,在科研方面的考核要求則應當適當放寬,使其能夠專心于教學。為了實現科研教學相長,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從事科研的教師與側重教學的教師交流研討,讓后者了解前沿的學術動態,最新的教學方法,然后將之付諸教學實踐。發現問題后,再共同尋求解決辦法。經過這一過程積累沉淀形成的成果才是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

高校是人才培養單位,它的主要功能是傳授知識,科研只是高校在人才培養的同時所履行的第二大使命,能有創造性的研究成果當然更好,但不能成為硬性指標。中國許多高校的領導和老師都有更注重科研的傾向。從大學的使命、高校在社會組織中的定位來講,這種做法是在遠離大學自身的本質。大校要準確定位,明確自身在社會組織中所能發揮的作用,通過人才培養來解決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的進步。尤其對于授課任務普遍高于其他學科、知識又需要不斷更新的英語教師,科研考核指標更應該酌情而定。中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關于高等教育部分也強調,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重點,要加大教學投入,把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內容。若能將此思想真正貫徹實施,不僅大學英語,高等教育的質量提升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