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業導向的英語教學改革策略

時間:2022-10-25 10:49:11

導語:基于就業導向的英語教學改革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就業導向的英語教學改革策略

【摘要】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的數量急劇增加,就業壓力隨之增加。在新的形勢下,開展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英語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高校英語教學的現狀出發,從應用“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創新英語教學模式以及加強英語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策略。

【關鍵詞】就業導向;高校;英語教學;教學改革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對英語專業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不僅具備自己的專業特長,還要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很多高校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了忽視了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模式,造成的結果是學生在學校內受到的教育與實際的崗位需求脫節,這一點在英語課程的教學上顯得更加突出。在當前社會轉型的背景下,探索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策略,提高學生對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對大學生未來走上工作崗位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就業導向模式對高校英語教學的促進意義

高校的英語教學和中學的英語教學不同,不是為了升學,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型素質人才。以就業為導向的基本原則是要求高校的英語教學以就業為指導,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合理地設置英語課程。實施高質量的英語教學過程的基礎就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要準確,人才培養的目標設定需要對市場需求有足夠的了解,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滿足當前社會對于高素質英語人才的需求。根據英語專業相關崗位的調查,高校英語教學人才培養的目標是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知識儲備,并且有很好的語言應用技能,還要注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在此目標下,高校的英語教學要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切實制定學生的培養目標,滿足社會對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

二、目前高校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式陳舊。廣泛的詞匯量是英語學習的基礎,但是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比較難懂的單詞,導致英語的學習難度加大。目前,高校的英語教學大多采用灌輸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只會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理念,主動學習的能力不足。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不充分,而且由于英語教學情境的缺失,導致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重視不足,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教學與實踐的分離與“以學生為本”的素質教育原則不符,容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挫敗感,失去學習興趣。多數的學生對單詞、語法、句式等都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學,時間一長就會遺忘,導致英語學習的效率不高。2.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設置是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結合學校的學科優勢以及學生的就業選擇,設置的總體培養方案,基于這個要求,課程設置就要具備實用性和通用性的原則,要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加以重視。由于當前處于互聯網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速度比較快,但是英語課程設置比較滯后,不能緊跟時展步伐,與職業需求的有機銜接不足,教材的實用性,尤其是職業性相對來說缺失,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動力很難被激發出來。此外,高校英語的教學評價方式比較單一,仍然采用筆試為主的方法,對過程性評價的重視不足,致使評價的結果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學生的綜合知識運用能力,不能很好地為教學改革提供科學的依據。3.英語專業教師的師資力量有待加強。雖然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或缺。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職業素養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因素。目前,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有的高校出現師資力量短缺的現象,多數的英語教師受到時間和精力的限制,疲于教學,人文關懷的缺失導致有的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此外,有的高校英語教師隊伍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知識結構比較合理,教學理念也能及時創新,但是教學經驗不足,而且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較低,骨干教師缺乏。多數高校的英語教師還注重于理論型的教學,對學生的實踐教學重視不足。

三、就業導向下的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策略

1.創新教學方法。當前是信息技術時代,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礎上應運而生,比如微課教學、小組討論法等,這些新的教學方法為高校的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手段。高校的英語教學應該以就業為導向,在注重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英語語言的表達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團隊的合作能力的培養。在英語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要分析教材的內容,找出其中的重點或者難點,結合網絡中的相關素材,將這些資源整合在一起,以課件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將課堂氣氛調動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可以開展多種語言交際活動,教師可以設置一個情境,要求學生按照角色進行表演,進行英語對話,鍛煉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2.優化課程設置。高校英語課程的選擇要在就業導向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培養要求,將英語教學內容以及崗位需求結合起來,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加強對其的理論知識學習,同時又要注重對其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英語的課程設置要遵循實用性原則。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可以進行校企合作,結合行業或企業要求,選擇合適的英語專業教材,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根據不同的專業來進行差異化的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崗位實踐。此外,高校英語的教學還要注重對于學生學習英語的持續性,使其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加大對英語精品課、特色課的開發,為實施差異化教學提供基礎。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高校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的基地,對于人才的培養要立足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要從長遠出發,正確認識到高等教育普及化帶來的考驗,創新理念,統籌規劃。教師作為教學的主要力量,對于英語教學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于師資隊伍的建設要納入到學校發展的統籌規劃中。在具體的實踐中,高校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辦學計劃,要結合生源情況及時擴充英語教師隊伍。可以從兩個步驟進行,既要通過不同的途徑來招聘、選拔優秀的英語專業人才,又要發揮本校的人才資源優勢,采用“老帶新”的模式,提高年輕教師的教學經驗。定期開展專業培訓,創新教育理念,豐富英語教師的職業素養,及時行業最新的動態,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所側重。適當地引入人才競爭機制,促使教師不斷學習,形成優勢互補。4.優化考核評價體系。就業導向下的高校英語教學評價模式改變傳統的期末筆試測評方式,除了注重學期末的結果評價外,還應該包括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主要是在校內開展的測評,教師要通過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英語的語言基礎以及實際的應用能力等方面,將量化指標體現出來。此外,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從學生的角度來了解教學過程,更利于教學改革接近學生的實際需求。結果性評價由學校和企業一起完成,學校可以采取筆試、口語測試等方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企業根據學生的實踐情況進行評價,要做到公平、公正,要能真正反映出學生的真實表現。合理分配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的分數占比,更好地反映出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也可以更加科學地對學生進行評價。綜上所述,當前社會需要的是理論知識扎實、職業素質比較高的綜合型人才。高校的英語教師要以就業為導向,創新教學理念,加強校內外的實踐,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更多的教學方法,為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的英語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英男.基于就業導向的高校英語教學改革趨向研究[J].考試周刊,2017,(11):127.

[2]覃軍艷.基于就業導向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趨向探討[J].高考,2018,(24):12.

[3]諸葛欣.就業導向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創新策略[J].長江叢刊,2017,(06):92.

[4]方芳.就業導向下高校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02):139.

作者:彭欣 單位:江門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