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出導向法在英語寫作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08-24 05:07:32

導語:產出導向法在英語寫作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出導向法在英語寫作教學的應用

摘要:寫作作為一項輸出性技能,在英語學習中尤為重要。因此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成為了當務之急。筆者想在高中英語寫作課上運用產出導向法進行教學,按照驅動、促成、評價三個教學流程對寫作教學進行活動設計,以期為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提供實踐性意義。

關鍵詞:寫作教學;產出導向法;高中英語

一、引言

寫作是一項輸出性技能,能反映出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所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對教師來說至關重要。因此有大量學者開始探索可以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有效教學方法。文秋芳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經過近十年的不斷探索、發展與完善,成功提出并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但產出導向法起初只是針對中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學用分離”現象而提出的,但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在高中英語教學中也普遍存在。故筆者想探宄產出導向法是否對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有效。

二、“產出導向法”的理論體系

文秋芳教授在2008年首先提出了“產出驅動假說”,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從“產出驅動假說”演變出來的“產出導向法”目前已經成為了一種成熟完整的外語教學理論。(一)“產出導向法”的教學理念。“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以及“全人教育說”三個方面構成了“產出導向法”的教學理念。其中“學習中心說”提倡教師在課堂上組織任何的教學活動時,像小組討論、教師講授、學生展示等,這些教學活動都應該服務于有效的學習。它強調不論是誰在主導課堂,課堂教學活動都要服務于有效學習。“學用一體說”提醒了教師要注重讓學生邊學邊用,學用結合,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輸出機會。不能僅僅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輸入,還要讓學生積極思考,有效輸出,這樣教學活動才有意義。“全人教育說”主張教學活動不應只注重語言知識的輸入,還應注重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學科綜合素養等。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習材料的選擇、小組活動的設計等將全人教育理念融合在學科教學之中。(二)“產出導向法”的教學假設。“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和“選擇性學習”三個方面構成了“產出導向法”的教學假設。其中“輸出驅動”假設指教師在正式開始教學之前,給學生布置一個相關的任務讓學生獨立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進而意識到自身水平的不足,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也就是為了可以順利的把輸出任務完成,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去進行之后的輸入性學習。“輸入促成”假設發生在學生進行完輸出驅動環節之后,在輸出驅動的前提下進行。通過為學生提供提前篩選好的有利于學生產出的學習材料,這些材料應該在詞匯、語法知識、語篇結構以及語言表達等方面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幫助,讓他們順利地完成產出任務。由于課堂時間非常有限,所以“選擇性學習”主張學生要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去選擇相應的輸入性料對自己的知識空白進行填充,不同于不經選擇地學習全部輸入材料,這種“選擇性學習”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習效率,為學生節省時間。(三)“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流程。“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流程共有三個階段,分別為:驅動、促成和評價。其中,“驅動”環節的教學步驟分為三步,首先是老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交際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為接下來要討論的話題做準備。然后讓學生在這個設置好的交際場景中去完成布置給他們的任務,在學生獨立去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他們會遇到各種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可能超出了他們目前的英語水平,這就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此環節的最后一步,為了讓學生清楚任務活動的詳細要求,老師需要對布置給學生的產出任務進行解讀說明,詳細闡述任務活動的類型和內容。“促成”環節共有三個教學步驟,首先是老師需要解釋清楚產出任務,讓學生明白完成任務需要進行的每一個具體步驟。接下來是學生自主選擇老師提供給他們的輸入性材料并學習研讀的過程,這個過程也需要教師的參與,因為教師需要給學生答疑解惑,對他們的學習過程進行指導和監督。最后一步,學生在完成了選擇性學習之后,開始嘗試練習產出,然后老師對學生的產出成果進行檢查。“延時評價”共有四大教學步驟,一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制定一個清晰易懂的評價標準,以供之后的評價環節師生共同使用。二是學生對他們的產出成果進行提交,但老師需要提前告知學生最后的提交期限以及提交形式等問題。三是在課上師生共同評價產出成果,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評價的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不足之處提出明確的要求。最后一步是師生在課下評價產出成果。學生根據最后師生共同探討出的指導性建議,將最終修改后的產出成果提交給老師,作為形成性評價的依據。

三、依托“驅動-促成-評價”教學流程的教學設計

本文以外研社高中《英語》必修2,Module2:NoDrugs為例,將英語寫作教學活動設計如下:(一)輸出驅動。在這個環節,老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交際場景,然后闡明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和需要學生完成的產出任務,激發學生產出的欲望。由于這篇文章的話題是關于戒煙,所以筆者首先在網上查找一些關于吸煙是如何損害人們健康的視頻進行剪輯整合,在課上呈現給學生,讓同學們意識到吸煙的危害。在建立這樣一個情景之后,讓同學們去想他們身邊是否有吸煙的人,在意識到吸煙的危害之后,有沒有想勸那些吸煙的人戒煙的想法,以及具體可以給他們的建議。在明確了“stopsmoking”這一寫作主題之后,接著要和學生一起分析寫作任務的重難點,確定文章體裁、語篇結構、詞匯使用等分層目標。同時,也要提醒學生注意寫作規范,就分段、字母大小寫、拼寫、標點等細節問題進行說明。(二)輸入促成。“促成”環節是產出導向法的核心環節,這一環節是引導學生對輸入材料進行選擇性學習,以確保之后的產出任務能夠順利完成。其中,課文就是促成材料之一。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活動需要對學生寫作過程中需要的內容、詞匯、結構等三方面進行促成。1.內容促成在外研社必修2Module2的CultureCorner部分,是一篇關于戒煙的文章“StopSmokingNow-WeCanHelp”。通過之前閱讀相關主題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這篇文章的內容和結構很熟悉,老師可以帶著學生對課文中主體內容,也就是建議部分進行再一次回顧。同時還要學生進行頭腦風暴,自己動腦去想一些其他可行的戒煙建議,為自己后續的寫作任務做充分的內容準備。2.詞匯促成將詞匯融入到設計教學活動中,給學生呈現寫作所需的相關詞匯。如:疾病相關詞匯:heartrate,bloodpressure,bronchitis,can⁃cer,heartattack,heartdisease.運動相關詞匯:exercise,walking,biking,jogging,swim⁃ming,gymnastic.相關形容詞:addictive,powerful,horrible,relaxed,un⁃healthy,successful.3.結構促成依據課文內容,帶領學生總結出課文結構,以便學生能列出他們后續自己進行產出的寫作框架。課文結構圖如下:分析完課文結構之后,進行小組討論,怎么樣使作文結構更加嚴謹有序。最后將結構促成與詞匯促成和內容促成相結合來輔助學生進行產出。(三)評價環節。評價環節包括老師對學生的課上即時評價和課后進行的延時評價。1.即時評價在學生完成產出任務之后,選出幾個學生的產出成果并根據之前制定好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價。此過程可通過投影儀進行投影,給接下來的小組互評環節做示范。在小組內交換互評的的過程中,老師要隨時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答疑,給他們提供一定的幫助。最后,通過小組推薦的方式,選出幾篇優秀作文進行展出,供學生參考借鑒。2.延時評價學生根據同學互評環節彼此給出的建議,對自己的產出成果進行改進后上交。由于學校里一堂課只有45分鐘,所以老師只能在課后對學生的產出成果進行評閱批改,并對學生的普遍性錯誤進行總結,在下一次寫作課上一一進行講解。

四、結語

“產出導向法”指導的高中英語寫作教學具有明顯優勢:產出導向法是以目標為導向,讓學生更有目的地進行學習,有著很強的學習驅動力。然后老師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提供給他們相應的腳手架,學生的這種選擇性學習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還能幫助學生順利地完成產出任務。最后,師生合作評價的評價方式可以真正地實現以評促學、以評為學。所以我們不難發現,“產出導向法”對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但仍然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因為“產出導向法”的使用需要教師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以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學者參與研究“產出導向法”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思考與建議[J].外語界,2013(6).

[2]文秋芳.“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構建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理論的嘗試[J].中國外語教育,2014(02).

[3]文秋芳.“師生合作評價”:“產出導向法”創設的新評價形式[J].外語界,2016(05).

[4]張伶俐.“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有效性研究[J].現代外語(雙月刊),2017(3).

作者:車思佳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