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作文教學論文

時間:2022-03-11 08:29:48

導語:傳統作文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作文教學論文

一、在思維上“異”出新意

(一)范文求異——借優秀例文比照提升

求異思維又稱發散思維、輻射思維。它沿著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關系去思考問題,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在作文訓練中我就利用這一特點借助范文進行求異訓練,開闊學生思維。如寫游記或參觀記,多數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往往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學生出現的這些問題,我覺得主要是求異思維不夠。針對這種情況,我就提供給學生一些名家游記或參觀記的文章,作為范文。如我班一名學生游覽過紹興東湖后,依據朱自清的《梅雨潭》的寫法進行了創作。習作例文:來到紹興,大家一定會想到游東湖、坐烏篷、品黃酒、看社戲。一到東湖,向西而望,只見來路像一條游龍蜿蜒曲折,在青山綠樹的掩映下時隱時現。向東而望,只見四面高山環繞,中間略低。有幾棟紅磚綠瓦的屋子散落其中。山上碧綠蒼翠,山下紅花綠葉交相輝映,像一幅濃妝淡抹的油畫。雖然時近中午,但旁邊小草上的露珠在太陽的照射下熠熠發光。微風吹來,山上特有的香味沁人心脾,使人心曠神怡該文第一、二段仿照朱自清的《梅雨潭》第一部分移步換景的寫法,文辭優美,行云流水,不愧為一篇好文。

(二)活動求異——讓現場引領大放異彩

我校每年都會搞許多精彩紛呈、富有創意的活動,如合唱比賽、燒烤節等,大受孩子們歡迎。然而,我發現同一活動寫出來的文章在選材、立意、構思上都如出一轍,沒有新意。后來,我請教了專家后,獲益匪淺——教師應該在活動現場,即時生成,現場引領,讓司空見慣的常規活動獨具一格、大放異彩。如五一放假前我們學校在東山湖野外拓展基地進行拓展訓練。其中有一項極具挑戰性的“高空抓杠”項目。我班梁同學從小就有嚴重的恐高癥,我和陳校長再三提議讓梁同學去試試。梁同學最終上去了,但到了頂端平臺的時候,他恐高癥發作了,雖然我們再三鼓勵他,但最終還是沒成功。我和教練商量后決定讓梁同學原路返回。當時現場一片唏噓,不少學生喝起倒彩來。等梁同學回到地面上之后,我板著臉問全班學生:梁同學真的失敗了嗎?一部分學生說是,一部分說不是。我讓學生進行現場辯論。最后一生回答道,對于常人來說,抓到杠再下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但梁同學患有嚴重的恐高癥,對于他來說,能跨出第一步,他有了足夠的勇氣戰勝了自己,這即是成功。習作例文:我爬到第10檔后,緊張極了,雖然離地才十幾米,但我卻感覺在“三萬英尺”的高空一般。一瞬間空氣似乎凝固了,整個世界仿佛靜止住了。我更加恐懼了,心跳加速,臉色煞白。此時的我,直想打退堂鼓。教官見狀,便讓我慢慢地下來。我心里五味雜陳,便從“云端”回到了“地面”。事后,老師又找我談了心,我并沒有失敗,我成功了。對于常人來說,要到抓到棒跳下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但對于一個從小患有恐高癥的人來說,能跨出第一步,其實他已經成功了,至少,他有勇氣戰勝自己的不足,這即是成功。應該說,我在現場進行有效的引領之后,文章質量有了實質性的變化,心理活動描寫、中心思想提煉,都值得表揚!

二、在取材上“創”出精彩

傳統作文教學模式偏向于命題作文的指引,往往重形式而輕內容,學生的思維常常定格在“井底之蛙”這樣一種形態。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無論是取材還是立意,布局章法還是言語文采,總是小心翼翼、千篇一律,根本談不上個性,更算不上精彩。在校園里,雖然不少活動年復一年地進行,貌似毫無新鮮之感。其實不然,創新時時都在,新意處處都有。只要稍加留心,做個有心人,“熟視無睹”的傳統活動照樣能大放異彩,獨具匠心。基于這一點,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努力做到輕形式而重內容,讓學生在取材上“創”出精彩。

(一)另辟蹊徑——讓習作題材凸顯創新張力

出人意料、富有創意的設計,往往能使習作材料富有新意,情節回環跌宕,曲徑通幽,懸念迭起,從而寫出新意。題例:《有趣的“武功”》(記一堂印象深刻的課)設計:1.教師打趣:向高人學得真功夫——“內家氣功”。學生質疑打賭。2.實驗演示,把自己的內功傳給一個女生(下簡稱“內功女生”。)其他學生紛紛搶著要傳輸。3.一男生示意挑戰“內功女生”。拿出預先準備好的一瓶礦泉水,讓“內功女生”抓住瓶底部分,男生抓住瓶口,然后各自往相反的方向轉動,結果男生敗北。學生納悶不解。4.揭示原因:利用輪軸能省力的知識,讓“內功女生”戰勝力大男生。“內功女生”抓住的是“輪”,男生抓住的是“軸”,“輪”當然能戰勝“軸”啦。習作例文:老師問:“為什么李旖夢能戰勝那么多高手?”有的說:“李旖夢真的有內功。”有的說:“世上究竟有沒有內功?我只在武打片中見過,太不可思議啦!”王熠澤像發現新大陸似的:“因為口子是圓的,容易打滑;瓶身是方的,不太會打滑。”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老師卻把頭搖得像一個撥浪鼓。“你們想知道答案嗎?還是先想想科學課學過的知識吧!”老師又賣了個關子。有人猛然醒悟“:是輪軸的力!老師抓住的是‘輪’,我們抓住的是‘軸’,‘輪’當然能戰勝‘軸’啦。”“噢,原來是這樣!”大家如夢初醒。唉,我們被老師“忽悠”得好“慘”哪!但愿這樣的忽悠多多益善!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徑尚能通幽,曲折尚能生姿”。富有創意的設計,能調動學習興趣,啟迪學生心智,學生“我愿寫”“我能寫”“我愛寫”的動機和欲望得到了激勵,扭轉了怕寫作文、厭惡作文的被動局面。正因為另辟蹊徑,學生的“新奇體驗”才大大加深,因此,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感受特別深,才使得文章有了新意。

(二)呵護人性——讓習作題材煥發生命本色

語文的特殊性要求作文課堂也應該如花園一樣是姹紫嫣紅的,是充滿創意和真情的,流淌著詩意的靈動的,煥發著生命的本真的,但這一切又必須構筑在真實之上。所謂“本真”,就是要求教師正視生活的本來面目,不回避生活的矛盾,不扼殺生活的絢麗多姿,不粉飾生活的陰暗苦澀,直面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困惑。題例:《單腳走路》《蒙耳聽話》《啞巴說話》(關愛殘疾人)設計:1.按要求操作。2.體驗痛苦:有苦難言,有耳難聽,有腳難行。3.感悟體會:殘疾人真艱辛,我們應該體諒他們。關愛他們,學習他們。習作例文:我突然意識到:殘疾人一生中最璀璨的剎那是追尋夢想的那一刻,他們的軀體并不完整,行動受到限制,但是他們卻用堅強的意志戰勝了身體上的缺陷,去追尋屬于自己的夢想。從這個層面上看,他們并不殘疾。敢于直面成長中的疾苦和挫折,是張海迪成功的根本。正是如此,她才成了殘疾人的精神代表,成了殘疾人永遠的驕傲。關愛殘疾人,并不是可憐他們!因為我知道,關心別人勝過一切。語文教學要促成孩子的全面發展,習作教學就應該滲入人文關懷等內容,加入一些能觸動學生心靈之弦生命之音的元素,讓學生看了能夠引發道德沖撞、人性共鳴的因素,從而寫出膾炙人口、感人至深的創意作文。

三、在表達上“閃”出亮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文訓練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選題”。為此,我嘗試了在表達上的開放出新,給學生的寫作帶來了空前的熱情。

(一)開放風格——無憂無慮描繪幸福生活

通過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厭惡作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老師規定寫某一種文體幾百字左右,要求格式正確,表達規范。但這樣做的后果是寫作結構、寫作風格流于形式,沒有新意,文章呆板無味,沒有生機。我一直鼓勵學生們多采用不同風格、不同體裁來撰寫文章,不要拘泥于一種或幾種寫作形式,要敢于打破常規,敢想敢寫,無拘無束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和見解。例如,我以前教過的一名學生(網名“可愛小豬”,現已讀高中)在寫自我介紹的時候是這樣描述的(已發表在創新作文網):習作例文:我愛小豬的10大歪理我愛小豬,我愛小豬!呵呵,我有說不完的理由哦!1.我的網名叫“可愛小豬”,小豬就是我的“同類”嘛!2.既然我就是小豬,我當然要愛自己啦。3.小豬看上去肥嘟嘟的,好想抱抱它呀。4.小豬發出的那種叫聲太好笑啦,讓我也想跟著它們一起叫。5.豬肉挺好吃的。就是因為吃了小豬的肉,我才長胖了(可不是吃我自己喲)。6.你們不覺得小豬天生就長著一張卡通臉嗎?太可樂了!7.小豬的屁股加尾巴看上去好像西瓜呀,真想咬一口(如果不嫌臭的話)。8.小豬的神采跟我的QQ寵物有幾分相似,所謂愛屋及烏嘛!9.小豬的眼睛黑漆漆的,要是再加點兒水滋潤一下,就像沾滿了露水的黑葡萄,太好看啦!10.我愛小豬!我愛小豬!聽了我的介紹,希望你們也和我一樣愛小豬哦!如果我們以傳統的視角來看,這篇作文真是有點“不倫不類”。應該把它歸到哪一類呢?既不是寫事,也不像寫動物,也不是寫愛好,簡直就是四不像。瞧小豬在作者筆下變成什么樣了:屁股像西瓜,讓人想咬一口;眼睛像黑葡萄,水汪汪的;身材像QQ寵物;還有“好笑”的叫聲雖然不是專門寫動物,卻把小豬寫得活靈活現。但我們如果以“新課標”的標準看,這篇作文既寫出了真情實感,又表達得很有創意,當然是一篇好作文。如果我們按照傳統的觀點,以“無法歸類”將它“打入冷宮”,或者干脆禁止學生寫這樣的作文,不但會錯失欣賞一篇佳作的機會,還會影響學生的創作積極性。

(二)開放途徑——無拘無束暢抒真我風采

博客日記作為一種時尚的日記形式,我大膽鼓勵孩子們來建立這個平臺。在互聯網上,認識的或不認識的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博客“天地”里留下腳印——瀏覽他們的文字并寫下評語,也從他們的跟帖中找到自己不曾發現的缺點或優點,調動起寫作興趣,最終提高寫作能力。博客日記可以是一首詩,也可以是幾句話,也可以是一天下來心里的各種感受。有的貼出了“女生日記”,有的開辟了“詩歌專欄”,有的發表了“成長足跡”,甚至有令人驚嘆的“小說連載”!我還通過評比“最佳博客”的形式,進一步激發他們堅持寫博客的動力,從而保持他們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和綜合素養。如文學社學員茅澤瑜在博客中這樣描述“拾荒者”:習作例文:也許拾荒,亦是一種幸福。也許,我們的生活與拾荒很遙遠。但,走在人生的路上,偶爾停下腳步,做一個記憶的拾荒者,將美好的回憶用“真”作土壤,用“善”作肥料,用“美”作陽光,開出生命之花,分享芬芳,未嘗不是一種幸福呢!伏案閱讀,做一個知識的拾荒者,徜徉書海,尋找共鳴,修身養性,未嘗不是一種幸福呢以上乃是筆者多年來苦心經營的創意作文教學觀經驗談。實踐已經證明,創意作文教學不僅為寫作創建了獨特的活動情景,豐厚了寫作素材,最重要的是始終使整個寫作過程處于一種動態、開放、前衛的形態,使生活成為寫作的源頭活水,做到“細水長流”,文樹常青。我將努力讓每一個學生在創意作文教學引領下,帶著童心快樂地習作,帶著童真自由地習作,帶著童趣自信地習作,使他們的成長更健碩,心靈綠洲更繁茂,精神家園更豐厚。

作者:譚海明單位: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華維文瀾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