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職院校生態課堂的構建

時間:2022-08-24 04:58:26

導語:淺談高職院校生態課堂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高職院校生態課堂的構建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是在高等職業院校中進行相應的教學活動,根據其自身的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解決人員培訓的具體任務的場所。高職院校是建設具有教學質量的高等職業教育項目的主體,對于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和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建設起著關鍵作用。但是,當前高等職業課堂中的許多問題變得越來越明顯,甚至成為高職院校危機的集中體現和主要原因,限制甚至阻礙了高職院校教學的質量和建設。本文利用生態學的相關理論來分析高等職業院校的現狀和生態系統問題,客觀地分析問題的性質,研究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和解決方案。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高職院校;生態課堂

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要求教師以平等和尊重的態度理解學生,聽取每個學生的意見,并以適當的形式教給學生適當的知識和技能。在整個課程設置和中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中,讓學習目標、課程設置和課程設置等更加符合企業的需求而忽略學生作為改革主體的作用和責任。實際上,如果學生沒有成為“主角”,建立“協作學習”關系并與教師合作以幫助改革,那么就不可能實現學校改革的目標。因此,了解學生參加課程和教學改革的現狀、問題和原因,為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和教學改革做出貢獻,并在道德智體的全面發展中發展高質量的技術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生態課堂的概述

以教育生態學的方向來看師生之間與課堂的關系,教室里面的所有人和物組成了一個微生態系統,師生與教室、課堂等一切都維持著微妙而動態的平衡。生態課堂上的人們互相影響、互相依賴。而“職業教育中的高等教育生態學”與普通學校的生態學大體上一致,也就是說,職業教育學校的課堂也是由教室中的主體、生態環境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但具有其獨特性。生態教室是民主平等的,學生平等,師生平等。生態課堂以學生為基礎,是一種新型學習模式,可以使學生保持獨立和和諧。生態課堂改變了過去以老師為講臺中心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老師的身份從“領隊”變成“助理”,離開講臺而站在與學生相同的位置上共同學習。班級不再只是學生的訓練場,而是他們可以展示自己的智慧的地方。生態課也是開放的,對所有人開放包容。開放就是要解放學生們的思想束縛,為他們構建一個自由、平等而自主的平臺,讓學生們可以主動思考同時不怕犯錯誤。同學們充分利用這個展現平臺來不斷挖掘自己的潛力,表達自己的個人魅力與發展目標,不同的思想匯聚交織,師生們的“頭腦風暴”也能產生火花般的效果。每間教室課堂都應讓學生獲得真正的認知益處,但也應或多或少地具有生活感。課堂教學應集中在整個學生發展過程中。生態課堂是需要交流與互動共存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們的愉快而積極反應充分表明,教學經驗是師生相互交流,互動和共同進步的過程。生態教室并不等同于傳統教室的教學模式,但課程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共同制定的,先傳授知識而后共同討論一起學習知識。師生的交流強調的是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并通過信息交流加強師生之間的緊密聯系。

2高職院校生態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分析

生態系統需要外界注入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對高職院校而言意味著師生的人員輸入,教學設備與教育知識源源不斷的保持更新。當前,高職院校生態系統外部入口出現的主要矛盾包括:生源和教師的儲備不足、院校教育資金不夠、傳授的教育知識與社會實際需求間的不匹配等問題。主要原因包括:(1)對高職院校其自身所處地位的偏見。高等職業教育是整個生態教育鏈中最低的。從教育部管理院校的角度看,職業教育比不上基礎教育來的重要,也比不上本科教育受關注。社會上對高職教育的認識普遍存在偏見。因此就國家政策的支持、專項資金的注入或學生的引入方面而言,高等職業教育是處在非常不利的境地;(2)專業課中的教學知識更新很慢。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知識訊息日新月異,更迭速度極快。大部分高職院校對市場需求信息的了解、分析、運用等科學手段以適應教學內容,及時更新教學設備和培訓知識的速度非常緩慢,很難能夠與時俱進;(3)高職院校對其學校所處定位出現偏差。大量職校的教學點仍使用傳統教育模式和理念。高職院校的實用型人才培養盲目追求與本科教育的同步甚至是提高,忽視了其本身的教學目的,沒有重視實際企業和工作崗位的真實需求,使得職校畢業生難以直接進入企業開展工作,而需要一次次培訓后的不斷檢驗才能有機會上崗,造成大量時間與機會成本的浪費。若將高等教育職業學校的所有環境視作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那么“人”則具有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這三者的所有功能,“人”在這里特別指的是師生。師生們作為生產者而不斷引入信息能量,作為消費者而不斷吸收總結所有知識信息,作為分解者而不斷提供教學反饋,促進了教學生態系統的流動,教師們得到了改進需求,學生們則能獲得知識收益最大化的體驗。同時師生們應加大利用材料,能量和信息來消化和分解教育知識,例如在課程開發,教材選擇,培訓地點的建設和培訓設備的使用等方面,應加強吸收和改造能力的建設。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是:(1)師生自身的發展都存在困難,各自為戰,沒有統一形態意識,導致師生間關系淡漠。在以教室為生態系統的環境,師生的教學創作是課堂生態系統建立和運作的中心。很多職校教師和學生都對自身發展感到擔憂,師生相處也存在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等現象。所有的矛盾與問題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生態課堂的教學質量。(2)職院教師所能得到的有關專業、企業、就業等方面的消息及其來源不夠充足,輸入信息能量不足。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建立和發展教學材料和教育知識體系,這主要體現在院校單方面只重視過往的教書育人目標而沒有與實際就業需求、現代技術相結合,所教所學的實用性不強。(3)同學們對職校內外所接觸了解的知識信息,難以做到融會貫通為我所用。職校生態學教育的建立和運作,起點和終點都是為了完成對企業人才的輸送。同時通過外界不斷向職業課程中注入全新的信息能量,也旨在為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信息和技術奠定基礎。在實際的教育課堂上,職校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和吸收知識與技能的能力有限,再加上諸如學校與社會等外界懈怠和師生之間溝通不夠等影響,學生在課堂上了解到的信息和技術有限,這反過來又抑制了高職院校生態系統周期性和長期發展的良性建設。

3高職院校生態課堂的構建措施

高級職業院校的生態系統是一種人工生態系統,其結構由高職院校內的生態主體和生態環境之間的互相作用所創建,該系統的運行基于自養成分和異養發展的結合。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等生態主體繼續提供材料,能源和信息以維持生態系統的運行。為了維護和發展院校中生態系統,總體基調應該是確保院校中生態系統的良好持續發展。綜合以上對高職院校生態系統背景和發展問題的討論,提出以下改善建議:(1)保持高職院校教育生態系統的張力。院校生態系統中至關重要的是針對教師和學生的關聯體系。作為整個環節主體的師生們,教學活動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為了維持職校課堂的生命力,一方面需要通過建立課堂的生態環節,激發系統的內驅力,充分釋放師生溝通交流所產生的信息能量,促進生態教育功能的發揮;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重點為教室生態系統提供足夠多的信息能量以維持外界能量等的持續輸注,確保生態系統的能源足以創造良好的環境,振興系統。(2)改善高職院校生態系統的組織結構。院校生態系統的構成是由課堂生態系統中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影響所體現。從課堂生態的意義來看,高職課堂生態系統中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互相影響是系統信息能量流轉的基本結構。教室中的和諧關系創建了有效的結構橋梁,以保證系統中能量的正常流動。其次,課堂生態主體要與課堂生態環境間建立有序、共生信息傳遞關系,以實現課堂的完整生態系統環節。第三,課堂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課堂生態系統的主要部分必須積極同外界建立信息獲取、傳遞、交流機制,以便在職業教育課堂上建立生態活動結構的內部和外部組合。(3)促進高職院校生態系統的持續性發展。職校生態系統的持續性發展是指高職院校在其自身良好運轉下的長期發展。為了促進教育生態系統的持續性發展,一方面,我們必須保證系統擁有一定的抗壓能力及恢復能力,也就是說,要提高自身調節和控制其生態系統的能力,高職院校生態系統可以對影響因素、特征和作用方式進行全面分析,并盡可能及時采取措施以減輕甚至消滅負面影響因素;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生態系統的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任務是根據時展的需要,培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并不斷向社會各界輸送人才,只有高素質的人才才能實現高職院校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4結論

隨著中國職業教育和教學改革的深入,人們需要在深刻理解教與學融合的內涵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根據教學模式的教學統一要求,在課堂上重建內容和教學流程;在教學實踐中,實現教學一體,探索生態課堂和教學支持的理念,探索職業教育中教學融合的新發展趨勢,逐步促進和發展職業教育人才,以實現新的質量提升。總之,在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利用教育生態學,積極建設生態院校。成功建立有機生態班級課堂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渴望學習知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可以有效地改善學生的整體發展。教師還應充分利用不同的教學資源,實行不同的教學模式,建立有利于師生教學的和諧生態課,使教學得以有效開展。

作者:袁贈歡 單位: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