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生態體驗式安全教育研究

時間:2022-10-25 04:03:38

導語:兒童生態體驗式安全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兒童生態體驗式安全教育研究

摘要:兒童安全教育一直是社會的熱點問題,近年來頻發的兒童安全事故更引起了一線教育研究者和社會實踐家們的普通關注。有研究表明,家庭和學校對兒童的安全教育存在諸多漏洞和誤區,目前兒童的安全教育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在生態體驗教育的理論基礎上,我們認為:學校、家長在對兒童進行安全教育時要轉變故有教育方式,樹立正確的安全教育目標,建設兒童生態體驗安全教育情境,讓兒童多元體驗并強化其行為習慣,從而豐富兒童安全知識,培養兒童自我保護意識,從兒童生態體驗式安全教育入手,從根本上加強兒童的安全教育與健康教育。

關鍵詞:兒童;安全教育;生態體驗;安全意識

近些年來,兒童安全事故層出不窮,從兒童溺水到踩踏事件;從校車事故到校園傷害;從食品安全到網絡傷害等,兒童意外安全事故已成為我國危害兒童安全的主要原因。兒童是弱勢群體,有得到安全保障與監護的權利。然而中國多數的兒童安全教育主要以傳授安全知識為主,當學生面臨危險時并不能很好的運用所學知識去化解危險。將生態體驗教育引入安全教育領域,使兒童在體驗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識,培養安全意識,反思自身行為,領悟生命真諦。兒童生態體驗式安全教育利于兒童在安全教育情境中激發學習興趣,有利于在安全教育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最終形成生命安全意識,促進其健康人格的發展。

一、兒童生態體驗式安全教育的內涵

由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文化傳統的不同、價值取向差異、研究背景的不同等,研究者們對生態體驗安全教育作出了不盡相同的解釋。《道德體驗論》的作者劉驚鐸教授把生態體驗描述為“人置身于一定的生態關系及生態情境之中,在生態互設的狀態下全息感受、理解和領悟三重生態關系及其結構與功能的生態生滅之道,經歷內心感動,誘發和生成生態智慧、生態意識和生態能力的一種過程和境界”[[]]。還有學者(程從柱,王全林,2011)提出“把生態體驗教學作為實現生態價值教育的一種途徑,并對生態體驗教學的意涵進行詳細的解釋。”他們認為“生態體驗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在與自然、社會、自我構成的情境中,通過自然生態體驗、類生態體驗和內生態體驗的有機統一,師生之間交往、互動,得到生態教學意識、激起教學興趣、鍛煉教學意志和增強行為能力,來培養師生好的德行的教學”。綜上所述,生態體驗教育作為一種嶄新的德育理念和有效的德育方式,旨在強調教育需深入到家庭、學校、社會和自然環境中,引發兒童的道德體驗。兒童安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本文認為將生態體驗教育理念引入兒童安全教育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兒童生態體驗式安全教育是指在安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在所構建的安全教育情境中,保證自然生態環境、類生態環境和內生態環境的有機統一,激發兒童學習安全知識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增強安全意識,從而提升安全行為能力的一種教育方式。在兒童安全教育領域,自然生態可以理解為學校在進行安全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創設的教育環境能潛移默化的激發兒童學習興趣,保證物質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類生態是兒童安全教育各主體之間的關系,即老師、同學、家庭成員、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內生態是指通過安全教育,兒童主動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反思自身行為,最終提升安全意識,探索生命存在的意義,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我國當前兒童安全教育的現狀

(一)我國兒童安全教育初見成效

隨著經濟的發展,兒童安全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目前我國的兒童安全仍處于發展階段。從1992年開始開始,我國先后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關于學生安全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針對近年來的新情況,國家和地方政府本著保護兒童生命健康的原則,在明確相關部門責任的同時也重視學生的安全教育,出臺了《中國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法律法規》、《幼兒園工作規程》等相關的法律法規,這為兒童安全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國政府、教育部門、學校等有關部門對兒童安全教育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相關部門每年下發諸多關于安全教育問題的文件和通知,定期開展專題安全培訓和教育,做好日常及假期學生出行的交通安全工作等;各中小學注重提升師生應對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能力,建立完善各項安全管理制度,開設安全教育課程,開展野外體育活動和生存體驗等安全教育活動等;越來越多的家長也認識到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安全知識,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孩子的安全意識與防范能力。

(二)兒童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國兒童安全教育得到政府社會各方的支持,兒童安全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但仍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兒童安全教育缺乏

“自然生態”環境多數學校的安全教育僅局限于教師課堂上教學,且教育形式單一,課堂外的安全教育并沒有受到重視。安全教育知識薄弱和能力欠缺致使教師只能照本宣科的講授和放任自流式觀看影視展覽、發放資料讓學生自學,這種教學方式得不到師生家長的認可,也無法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效果自然會很差。學校領導者忽視校園安全文化氛圍的建設,宣傳欄中的安全教育手抄報無法滿足兒童對安全知識的需求。教育領導者以校園安全管理來代替安全教育,通過各種規章制度束縛兒童在學校的行為。這種機械式灌輸教學不僅會削弱兒童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不利于兒童發揮主觀能動性將安全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在遇到緊急狀況時能從容面對。

2.兒童安全教育

“類生態”環境不和諧班主任、任課教師是學校開展安全教育的主要人員,應該在校園安全教育中發揮主體作用。當下,兒童安全教育存在一定的誤區,認為安全教育是班主任的責任,與校領導和其他任課教師無關。學校安全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僅憑一己之力是無法完成的。且多數班主任沒受過系統的安全教育培訓,安全知識和教學方法匱乏,且班主任日常還需班級管理,工作壓力大。學校缺少專職安全教育老師,這是當前多數學校所面臨的嚴峻問題。國家、政府為保障兒童安全權益制定了諸多政策,但這些政策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各部門權責不明,相互推諉,沒有形成齊抓共管的聯動機制。另外,社會公眾的“模范表率”作用顯得蒼白無力,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重視孩子的安全教育問題,出現了“5+2=0”的現象,即學校五天的“正面安全教育”,雙休日兩天卻是“負面教育”,其安全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3.兒童“內生態”意識不足

兒童年紀尚小,正處于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階段,對危險的認知能力有限,在面對危險時無法正確及時的做出決斷。如在日常游戲過程中,他們不能及時意識到可能存在的危險,且他們遇到危險時不會躲閃,這樣就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大多數兒童對安全事件的概念尚不完全了解,再加上學校安全教育形式單一,使得兒童對安全知識興趣不濃。然而突發事件的認知水平對于加強孩子安全意識、提高其應急避險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兒童生態體驗式安全教育應對策略

(一)重視兒童安全教育“自然生態”環境的構建

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學校教育應當從生活細節出發,為兒童營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文化氛圍,讓兒童潛移默化地接受安全文化的熏陶。學校可以利用教室里的溫馨提示和黑板報來宣傳安全知識;將安全教育的內容以漫畫等兒童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做成宣傳欄布置在學生經常經過的地方;在操場等體育活動場所設置圖文并茂的安全提示牌,讓學生置身于安全教育濃厚的文化氛圍之中,在玩中學習安全知識,從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在學校教育中的運用更加廣泛,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為師生搭建一個新型的學習平臺。如強調課外活動的體育課,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為師生提供課外學習服務,普及體育安全常識、運動健身知識,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預防意外事故的發生。如學校可借助網絡平臺,開展安全教育網絡視頻教學,讓廣大師生、家長隨時隨地學習安全知識。還可以創建生命安全教育APP,讓學生更直觀的體驗安全教育,如通過火災避險-安全教育游戲,讓兒童從益智游戲中學習到安全知識。

(二)促進兒童安全教育“類生態”環境的和諧

兒童的安全知識相對匱乏,但他們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所以要充分利用同學間交流學習的機會。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對他們的行為加以引導,定期舉行安全主題班會,經常評比安全榜樣,給學生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讓學生在交流中反思自己的行為,同時學習同學正確的安全行為,在交流中逐漸強化安全意識。學校的安全教育需安排專職的安全教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創設體驗式安全教育情境需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將現實生活中的事例、社會與學校的焦點問題運用到教學中,還可以舉辦主題演講、情景模仿等活動吸引兒童注意力,提高參與熱情。各科老師也應該承擔起安全教育的相關責任,應根據自身學科特點,將安全教育與學科知識相結合,讓學生接受更加全面的安全教育。家長、學校不能為避免安全事故而將安全教育等同于束縛教育,不能通過硬性規定來束縛兒童的行為。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家長、教師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應該學會放手,但需要及時觀察孩子活動的全過程以防止危險的發生。社會成員不能依靠每年的“安全教育日”的提醒才關注兒童的安全教育,兒童的安全教育無處不在。整個社會要營造一個關愛生命,關愛他人的和諧環境,這樣才會利于兒童健康成長,利于兒童形成健康的安全意識。

(三)提升兒童安全教育

“內生態”意識生態體驗式安全教育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的心理特征、認知能力和知識積累,設計出形式多樣的教育主題豐富的生態教育系列活動。學校可以組織模擬危險場景,如模擬火災場景,讓學生親自使用滅火器等。還可以開展逃生演習活動,在開展演習之前要做好相關的宣傳工作,要告訴學生逃生要領,避免盲目演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體驗活動,引導他們深入探討活動的內在實質,通過他們切身的體驗,將所學知識轉化為保護自己的能力,遇到危險時臨危不懼,推動學生形成正確的安全意識。

作者:李偉 車麗萍 單位: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劉驚鐸.道德體驗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6—137.

[2]程從柱,王全林.生態體驗教學:一種有效的生態價值教育途徑[J].皖西學院學報,2011(3):132—133.

[3]謝彥紅.小學生安全教育中生態體驗的缺失與回歸[J].教學與管理,2013(32):16-18.

[5]肖巧玲,張氣.生態體驗式游戲:中小學環境教育的實踐探索[J].教育評論,2015(7):106-110.

[6]岳偉,徐潔.培育生態人格—生態文明建設的教育使命[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1):18-22.

[7]王艷.基于體驗教學的生態價值教育探究[J].學理論,2014(17):188-189.

[8]傘東宇.小學安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遼寧省S市兩所小學為例[D].重慶師范大學,2014.

[9]白莉.兒童安全教育的內容與路徑[J].教育探索,2011(4):70-71.

[10]劉濟良,等.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