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創業教育內涵式發展探究

時間:2022-06-02 05:20:41

導語:高校創業教育內涵式發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創業教育內涵式發展探究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曾委托進行了“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研究”,研究數據顯示,在僅有的1.94%真正創業者中,20.71%停止經營,24.92%需改變經營項目或歇業,近五成創業者對企業經營狀況不滿意。最新的報道也顯示,我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平均水平僅為3%,而全世界的平均水平為10%,我國大學生創業的比例也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內涵式發展指的是發展內容與發展路徑[1],其涵義是指把握事物的本質屬性,突出事物“質”的發展。它是發展結構模式中的一種,是將事物的內部因素作為動力和資源,進行發展的模式。目前,我國已經意識到,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需要[2]。許多專家學者在這一方面展開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就高校創業教育問題引入內涵式發展思路的研究還很少。筆者擬對創業教育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借鑒國際上如MIT創業教育的先進理念和經驗,構建以內涵式發展為主導的高校創業教育模式。

二、高校創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意義

創業教育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9年11月,在“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首次提出來的。它被認為是“第三本護照”,與學術性教育、職業教育處于同等地位。近年來,由于大學生就業難、社會對創業創新能力培養呼聲高等因素的影響,創業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地位和作用日顯重要,高校正在積極尋求創業教育的發展途徑。采取先進理念,構建以內涵式發展為主導的創業教育模式,這對于高校少走彎路、快速提升教育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高等教育模式亟需變革

“擴招”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里程碑式事件,帶來的直接好處是提高了我國適齡青年的入學率,從擴招前的毛入學率4%增加到2012年超過24%,使得更多的學生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這對于提高國民素質、培養社會經濟發展所需人才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擴招也是雙刃劍。當前,我國在讀大學生人數達到3000萬,規模處于世界第一,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步入大眾化階段。怎樣才能具備與之匹配的教學資源、師資力量、后勤服務?我國高等教育采取的是以“增量”為特點的外延式發展模式,如增加高校、擴大規模、建大學城、推動教育產業化等等。這些舉措的結果是高校、學科專業出現了低水平重復,教育資源攤薄、教學質量降低,大學生培養規格與社會脫節,最終是大學生就業難。據《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在2011年畢業的大學生中,有近57萬人處于失業狀態,10多萬人選擇“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對工作的滿意率也只有47%。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80萬人,畢業人數再創新高,大學生面臨越來越沉重的就業壓力[1]。因此,外延式的發展模式不能滿足我國高校大眾教育的要求,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提高教學質量,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

2、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發展歷史短,內涵式發展有利于夯實基礎、提高質量

創業教育在我國發展的標志性活動是1998年清華大學組織的首屆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至今僅僅14年。發展歷史短,使得我國高校創業教育還存在著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如創業課程教學不系統、創業實踐平臺不完善、創業配套機制不完整等,這些都制約著高校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高校創業教育需要從內部挖掘發展要素、創新發展模式,從“強”做起。這樣,高校在發展創業教育的初期就能夠夯實基礎。高等教育的核心是提高質量,創業教育更是如此。社會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創業型人才,用人單位迫切需要創新型人才。如果創業教育質量不高,那么高校就沒有履行人才培養的基本職能。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就是將“提高質量”放在戰略核心地位,這樣可以推動高校創業教育更快、更好地向前發展。

3、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提高創業教育質量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綱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睆摹栋l展綱要》中可以看出,國家將提高質量放在了我國高校發展的戰略地位。而創業教育作為我國政府當前重點支持和推廣的教育類型,更是需要將提高質量放在核心位置,而不是只追求噱頭、簡單的名片式發展。國際上高校的發展軌道與趨勢證明了提高質量在高校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法國于1984年就在《高等教育法》中明確提出:“法國政府認為,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質量?!蓖?,美國的高質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組指出“倘若美國高等教育沉湎于不求進取的狀態,倘若允許追求高校文憑而不學習,那么各級教育都會深受其害”。所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提高創業教育質量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綱要和國際高校發展趨勢。

三、湖南省高校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現狀分析

針對高校創業教育的現狀,筆者所在的課題組進行了專題調研,采取問卷、訪談相結合的方法,搜集了湖南省部分高校創業教育現狀的資料。樣本的選取,根據高校的特征與代表性,最后確定為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湖南商學院、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湖南財政經濟學院、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七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其中,有“211工程”、“985工程”院校,公辦的一本、二本院校,民辦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同時,對正在自主創業的大學生、高校從事或管理創業教育的相關老師,進行了深度訪談。此次調研,問卷共發放510份,回收496份,有效問卷472份,回收率92.5%。深度訪談10人次。問卷以及訪談內容主要涉及四個方面:一是大學生對創業、創業教育的理解;二是高校創業教育的實施現狀;三是大學生在高校創業教育中最期待的知識與技能;四是高校創業教育主要面對的困惑。通過對調查數據的整理與分析,筆者發現高校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現狀呈現出以下特點:

1、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存在著片面性,校園創業文化亟需塑造

大學生是如何認知“創業”的,調查中設計了一組問題進行了解。數據整理后,發現有三點比較突出:一是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存在著不清晰、片面性的問題?!皠摌I”是什么?“創業”所需的能力有哪些?回答這些問題時,22.6%的大學生表示至少對其中一個問題不是很清楚,70.1%的大學生作答時,所給予的答案不夠全面、準確。二是大學生對“創業”的認知存在差異,高校不同、專業不同,大學生對同一問題的觀點也不一樣。針對是否愿意創業的問題,研究型學校、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表現得意愿較強,其他院校的大學生考慮更多的還是如何就業。例如,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分別有37.8%、42.3%的大學生選擇了愿意,長沙民政職院的,這一比例達到54.6%。不過,這些大學生中絕大多數反映,由于缺乏系統的思考、融資難等原因,畢業后不一定會真創業。在創業價值取向的問題上,名氣大的高校大學生更傾向于為了個人價值的實現,而一般本科或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則主要是為改善生活狀況、培養能力。三是大學生認為難以獲得系統、最新的創業理念,校園里創業文化氛圍不足。關于這一點,62.5%的大學生選擇了校園里沒有創業文化氛圍,而23.6%選擇了校園里創業文化氛圍不足。

2、高校創業教育實施存在著教學不實、活動不真、指導不專等問題

高校創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創業教學虛而不實。調查中,25.2%的大學生認為“學校不重視”創業教育,35.5%的被調查者反映“不知道”高校有創業教育相關課程和組織機構。究其原因是有的高校還沒有開設創業課程,而有的高校只是在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專業技能的實訓課,以及企業家講座上穿插點創業教學。這樣的理論教學自然是缺乏完整性、虛而不實,大學生從中很難獲得創業知識或者是創業技能。二是校園創業活動、創業實戰有些是流于形式,沒有讓企業真正參與進來。缺乏創業教育中的體驗會嚴重影響創業精神、技能的培養。一個虛擬的創業環境,讓大學生學習創業,缺少創業壓力、創業問題、創業活動等真實內容,是無法培養出大學生創業的綜合能力。三是創業指導缺乏專業性。師資問題已經成為高校創業教育發展的短板。調查中,70.1%的大學生認為學校缺少創業教育師資。這種缺少主要源自高校教師結構,大多數高校教師缺乏創業經歷,無法對創業知識、創業活動有深入理解。

3、大學生期待高校加強創業教育實踐、實訓環節,整個創業教育能夠形成體系

調查中,當問及期待高校創業教育給予怎樣的幫助時,大學生認為創業實踐體驗最重要,71.5%的學生選擇了“建立創業基地,提供實踐機會”,50.6%的認為創業教育課程、創業技能培訓非常重要,還有三成左右的選擇了創業心理品質培養、創業資金的提供,以及創業政策、創業可行性分析等需求。在另一個問題,即“通過哪種教育方式,獲得創業知識和技能”的回答中,75.6%的學生希望能夠到企業實習,50.7%的愿意求教于創業企業家,39.4%的期望參加創業計劃大賽、創業模擬分析等。這些數據說明,高校的創業教育迫切需要改進的是實踐、實訓教學環節,能夠提供真實市場背景下的創業實踐機會。在回答“創業課程應該包含的內容形式”時,75.6%的學生選擇了一對一的創業指導,69.8%的選擇了創業實踐課程,63.4%的希望能夠見到創業者親身示范等等。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希望創業教育課程的設計能夠針對性、實用性更強一些,而且整個創業教育能夠形成完整的體系。

4、高校創業教育發展面臨著師資短缺、教材缺乏、資金不足等障礙

高校創業教育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來自環境條件等因素所造成的困惑和障礙。在對七所高校的調查中,反映較多的、影響創業教育發展的障礙有:一是缺少創業教育師資,高校師資往往要求是高學歷、高職稱,對實踐經歷,尤其是創業經歷的要求幾乎沒有,所以高校很難有適合創業教育的專職教師,多數情況下,是聘請企業人員兼任。但是,這種兼職的創業教師在理論傳授上又欠缺系統性。二是教材缺乏,當前,開設創業課程的高校不及三分之一,而已開設的高校采用的教材大多數是自編的,沒有權威、普遍認可的創業教育教材體系。三是資金不足,創業教育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如創業實習基地的建設、校園創業扶持計劃的實施等等。

四、構建以內涵式為主導的高校創業教育模式

《教育大辭典》中對教育模式的定義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形成的具體式樣,即某種類型的教育、教學過程組織方式反映活動過程的程序和方法。將內涵式發展模式引入到高校創業教育模式的創新中,對解決存在的問題和提高創業教育質量有著較強的針對性和積極意義。筆者與課題組其他老師通過研究,構建了以1個核心、2個體系為特征的高校創業教育模式(見圖1)。

1、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發展理念,營造高校校園的創業文化氛圍

首先是理念問題。創業教育在我國高校發展的核心動力源自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大學生就業難讓高校如履薄冰,辦學理念上傾向于一味強調以“就業”為導向。在這一理念下,許多高校將創業教育等同于就業教育,進行的只是加強版的知識教育、就業教育,這自然就形成了大學生對創業理解的片面性,認為創業是辦企業,創業是就不了業的備選方案。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有利于高校創業教育改變這種單純的就業導向,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發展理念。高校創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創新型、創業型人才的培養[3]。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能力教育、素質教育為核心,著力培養富于獨創性、具有創造能力、能夠分析解決問題、開創事業新局面、對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形式、多層次的創業教育體系,注重創業教育教學改革,通過創業教育內容創新、實踐活動領域拓展、校園創業服務規范,形成具有內在活力的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積極營造校園的創業文化氛圍,注重創業精神的培養,提倡、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創優,形成敢于冒險、理解冒險、支持冒險和容忍失敗的認知和共識,真正創建有利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寬松環境[4]。

2、構建具有內在活力,能夠良性發展的高校創業教育生態系統

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概念是由MIT(麻省理工學院)首次提出來的。作為全球創業型大學的典范,MIT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據統計,MIT的畢業生和教師已經在全球創辦了4000多家企業,就業人數110萬,年銷售額達到2320億美元[5]。如此驕人的業績,自然引起國內許多高校與學者對MIT的創業教育生態系統進行研究和學習。但是,這種美國高等教育在經過3個世紀改良后,所產生的創業教育模式,簡單模擬或照抄是顯然不行的。因此,課題組在大量搜集了論文等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MIT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概念模型、特點及運作機制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針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現狀,對創業教育生態系統進行了中國式的改良,融入到了走內涵式的發展模式。構建具有內在活力,能夠良性發展的創業教育生態系統,關鍵是對生態系統基本要素的界定[6]。從在系統中的角色定位來區分,這些要素主要有:一是資源網絡組織者。創業教育關鍵是要突出親身體驗,所以高校在創建“實體”教學平臺就需要吸引或尋求相應的企業師資資源、資本資源,形成由接受創業教育者、創業者、企業人士組成的,聚焦“創業教育”的創業共同體。二是創業活動服務者。創業活動實施過程中,需要各種中介服務,例如市場需求,學校建立與企業溝通平臺,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相應的信息服務;技術成果轉移服務,即發明成果的專利申請、商品化和商業化服務;小額資助服務,為創新早起研究提供資助等[7]。三是競賽活動組織者。校園里,通過競賽選拔優異者予以肯定和獎勵,有利于形成較好創業文化氛圍,同時這種形式也比較容易讓企業參與。據統計,美國最優秀的50家高新技術公司有46%出自于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業計劃大賽。四是創業教育者。主要承擔創業教育與輔導的職能,例如創業課程、培訓的引進與開設,或者是創業過程中的一對一輔導等等。這四種角色可以是由學校的教職員負責運作的機構來承擔,如創業俱樂部、創業中心、創業輔導服務中心或校友會下的商業論壇等。當這些要素發揮出各自的角色職能,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就能比較好的解決教學內容空洞、創業實戰缺乏、專業指導不專的問題。但這些還不夠,要形成良性的發展態勢,還必須建立好生態系統中創業教育與創業活動中的互動機制。這種互動機制的構建,除了前面提及的要素外,還需要加入學生社團的力量,這樣就能夠形成創業活動、學術社團、創業教育相互促進、推動發展的態勢。

3、完善官產學合作機制下的高校創業教育扶持體系

“官產學”描述的是政府———產業———大學的關系,三方合作在推動知識傳播與應用、促進價值創新目標的實現中的作用,已經在由Etzkowitz&Leydesdorff提出的三重螺旋模型理論中得到了論證[8]。官產學合作有利于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筆者認為,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在內部構建生態系統外,還需要加強與社會的聯合關系,尋求來自政府、企業的扶持。因此,建立和完善官產學合作機制下的高校創業教育扶持體系就十分必要。通過與政府、企業的合作所形成的扶持體系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政府進行推動,處于主持地位。政府在人才的定義、需求等層面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校的許多大學生及其家長表現出對創業,以及接受創業教育上的不積極、不理解,主要原因還是受到社會上的人才觀、價值觀等影響。而這種情況的解決,唯有政府從宏觀上加以引導和控制,通過宣傳強調創新型、創業型人才的價值,提高這類人才在社會上的受歡迎程度,來改變大學生與家長的觀念。政府主持,還包括制定以產學合作為特點的創業教育相關政策,搭建雙方合作的互動平臺;提供法律保障服務,明確合作各方的責任;給予啟動資金的扶持,鼓勵發展如節能、環保、高科技項目為基礎的企業。二是企業積極響應,參與實現互惠。企業參與的意義非凡,從創業教育的角度分析,企業擁有許多高校所沒有的資源,如經營實體、實戰精英、資金,以及對真實市場的理解等等。這些資源可以影響到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材編撰、師資建設、實踐訓練等方面,對于高校創業教育提高質量是不可或缺的[9]。所以,高校要最大限度的吸引企業參與,可采取建立雙贏機制、共享校友會資源等策略,實現合作。三是高校為主體,實施創業教育。創業教育的主要實施者、責任主要承擔者自然是高校。在官產學合作機制下,高校要強調自身的主體地位。例如,高校在合作過程中,應該首先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發展定位;建設校內實訓基地或實體經營平臺,應該充分考慮政策的支持、企業的參與;高校進行創業教育設計時,應該密切關注企業需求,了解市場對創新創業人才的素質要求,并將這些體現在培養方案中[10]。(本文來自于《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雜志。《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郭鵬工作單位:湖南財政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