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農專業創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11-06 10:12:39
導語:涉農專業創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當代背景“互聯網+”新常態下,“互聯網+農業”推動農業的產業升級,同時也為涉農專業學生提供新的創業領域,高職學院作為創業教育的主戰場,涉農專業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農業”的平臺把握機遇,利用政府、高校和企業三者的合力,積極探索涉農學生創業教育教學改革。
關鍵詞:“互聯網+”背景;高職涉農學生;創業教育教學改革
1998年來,高等學院持續擴招,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2013年是大學生“史上就業最難年”,其中高職學院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尤為嚴峻,究其原因,除了有畢業生人數眾多,國有企事業單位提供崗位較少等客觀原因外,更重要因素是求職者自身擇業的原因,部分畢業生對社會價值的取向、個人實現急功近利等思想,不愿到涉農基層或偏遠貧困地區去從事農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同時由于行業的特殊性,國家需要農業人才參與到基層農村去的技術性專業人才,這一行業工作環境相對艱苦,學生不愿從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高職院校采取了一些激勵大學生到農村去就業、創業的政策。本文以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和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四所涉農高職為例,對我院學生培養質量、社會對涉農高職需求、畢業生擇業價值觀、學校對學生就業創業引導等就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研,來分析高職學院促進大學生培養創業素質,進行創業教育學習,進一步改革學生就業創業途徑,找到當前學生就業難的解決方式和有效途徑。
一、“互聯網+”背景下,培養高職畢業生創業素質的重要作用與戰略意義
“互聯網+”是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互聯網+農業不是簡單的行業相加,而是同時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各個行業經濟發展、運營和銷售的管理發展模式。“互聯網+”掀起了大學生創業浪潮,通過網絡搭建平臺,將綠色食品架構在網絡,打造“互聯網+農業品牌”等方式銷售農副產品,最近也提出了打造“智慧農業”和“科技產業”等口號,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促進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不僅運營于管理與銷售,也可以將農業產業的環節透明化、公開化。我國創業教育起步較晚,始于1997年,經過幾十年發展,取得了一定進步與發展,但相對于西方歐美國家,我國創業教育發展仍處于發展階段,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因為國情所致,以鐵飯碗為榮,以“干個體”為恥;一方面還是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環境限制,創業的融資、政策與經營模式等等方面的制約。數據顯示發現,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國家發展的主要促動力大多用中小企業的資金帶動起來,甚至有些國家中小企業的產值可以占50%,可見在西方歐美國家,中小企業的創辦對于國家經濟發展與支撐都有重要推動作用;相比而言,中國的主要產業支柱在大型國有企業,中小企業的比重稍微偏小。所以,積極推動高職畢業生學習創業教育,鼓勵與支持她(他)們大膽興辦企業,培養創業素質,從校園走向社會,大刀闊斧地開公司,探索新的“就業之路”,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動力,促進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發展。
二、“互聯網+”環境下,對我省高職涉農畢業生創業教育的現狀分析
我們學院———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我院作為以農字打頭的高職院校,發展農業特色專業,對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非常重視,編制問卷調查了2014屆、2015屆、2016屆、2017屆畢業半年后的畢業生,針對創業教育課程設置限制、人才培養模式僵化、培養方案不完善、不系統以及學院教學條件有限,實踐動手操作機會較少等方面進行調研分析,發現我院畢業生創業意識明顯不足,學院與社會環境不好;能給予畢業生的創業資源支持不多,學生明顯缺乏社會經驗,創業閉門造車盲目樂觀等問題。(一)創業教育課程設置限制從大一開始就開設了《創業基礎》課程,作為公共課,課程課時為8個學時,授課內容很多,學時明顯不夠,而且課時大多是線下課程,理論為主,游戲為主,沒有根據創業過程中的實際問題來系統講解問題,解決問題。在授課過程中,作為一線教師我發現,課堂還是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講授法為主,學生明顯沒興趣,既不想創業,也不想聽,以“打醬油”的應付式學習模式為主。而教材的選用上,國家沒有核心規劃課程出版,大多采用校本教材或出版社推薦教材,魚龍混雜,沒有社會實踐內容,也沒有突出職業教育特點的教材,對于課程授課極為不利。(二)學院教學條件有限,實踐動手操作機會較少創業環境不同于就業環境,需要一定的政策、資金支持,需要“國家、學院和企業”的三者聯動,許多高職學院對于創業教育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前期成立創新創業學院,人員也是從招生就業處、教務處、二級學院調入,沒有創新創業教學經驗,更談不上帶領學生進行實踐創業;同時缺乏校內項目孵化基地與支柱資金,由于學院資源的有限性,打不開高職學生在校期間的自主創業的積極性。(三)培養方案不完善和創業素質很低近幾年畢業生大多是90后,展現了90后學生特點,獨立性差,等靠意識強。在校期間接觸的創業知識有限,大多數也是理論知識為主,實踐操作為輔,基本上沒有實踐創業經驗,能在校期間打過工就很不錯了。對于社會,90后畢業生缺乏基本的實踐經驗,而就業壓力很大的嚴峻形勢下,很多學生在家等,等父母想辦法,成為了“新型啃老族”,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培養學生創業素質,積極幫助這些孩子轉變就業觀念,“走出門、動起手”,不斷提升自己的創業素質。
三、“互聯網+”背景下,我們如何改革我省高職涉農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21世紀新世紀發展日新月異,世界各國都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市場經濟發展下,90后高職畢業生們也面臨著邁出校門,如何生存的第一步。是找一家企業進行就業,還是參與市場競爭去開辦一家公司,抑或跟同學利用社會資源去興辦企業,都成為了高職畢業生需要面對的問題。(一)從內外部給高職畢業生打造一個良好的創業教育環境與條件湖南省從2010年始就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扶持與鼓勵畢業生,文件如:《鼓勵和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政策意見》、《株洲創業優惠政策匯編》等等,從國家政策上打造高職畢業生創業外部環境,加大支持力度,增加啟動資金渠道,同時社區定點給畢業生提供創業知識培訓平臺,從2011年起,湖南省總計安排不少于6.8億元創業基金來扶持中小企業的開辦。看了外部環境的打造,那從內部環境上我們該如何下下工夫呢。從湖南省幾十所高職學院的辦學特色和校園文化來看,每個學校各有千秋,我們可建議從宣傳統戰部為核心,進行創業講座宣講、企業行業帶頭人講座、請來政府部門人員談談創業政策扶持、舉辦校內“互聯網+”、“挑戰杯”、“黃炎培”校內創業項目競賽等活動,引導學校內部的創業條件與熏陶環境,讓學生在游戲、實踐、活動中學到悟到,引導學生轉變擇業觀念,把創業當作未來的一種可行的實踐之路。(二)給師資隊伍增加新動力、新能量教師是教學的核心驅動者,好的師資隊伍對于高職創業教育尤為重要,但是由于我國創業教育起步較晚,很多一線教師都是半路轉行來做創業基礎課程的授課工作,有一些是思政輔導員,有一些是招生就業處行政人員,理論知識可以學習,實踐能力大多很缺乏,自己都沒開辦過企業,對于創業,大多數老師也是一知半解,理論指導還行,實踐上自己都需要不斷學習。“走出去”是當前創業基礎課程授課老師的第一步,走向企業、走向政府相關部門,加強企業與老師的學習交流聯系,把老師放在創業一線企業去鍛煉學習,同時,減少創業基礎課程老師的理論授課時間,鼓勵單個老師或團隊教師去開辦企業,注冊公司,這樣才能提高老師的創業知識與實踐能力,只有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活學知識,才不會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局面,不會“閉門造車”的困境與尷尬。教育的本質是將知識傳授給受教者,讓她(他)們接納,理解并運用所學,那么當代社會不僅應該教育出理論知識豐富的高職學生,更應該教授一批具有豐富實踐能力的人。國家大政方針領導人不斷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高職學生創業教育這塊陣地任重道遠,不僅是當前,而且是幾十年之后不斷推進的教育之路,政府、企業和高校都要調整心態,樹立自信,把培養學生的創業素質與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目的。
[參考文獻]
[1]中共農業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堅持不懈推進農村強農村美農村富———深入學習貫徹習關于“三農”的重要論述[N].人民日報,2014-06-23(07).
[2]李慧靜,趙建光,王乙.農林高校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的現狀與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13(08):90-92.
[3]姚斌.“互聯網+農業”背景下高職涉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J].機械職業教育,2016(05):5-8.
[4]米娜,池云霞.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實施模式探索[J].職教論壇,2014(16):19-20.
[5]史建磊,宰文珊,許方程.高職農類專業“導師+項目+團隊”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與實踐[J].高等職業教育,2015.7.
作者:戴園園 單位: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探究
- 下一篇:水利工程施工技術及現場管理對策
精品范文
9涉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