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成人教育與精準扶貧探析

時間:2022-05-22 08:51:53

導語:農村成人教育與精準扶貧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成人教育與精準扶貧探析

據國家2015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有7000多萬農村人口尚未實現脫貧,并將“發展教育脫貧一批”作為五大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農村成人教育是我國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無需贅言。對于實現農村全面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農村成人教育發展十分緩慢,重視程度不夠,形式大于內容,如何充分發揮農村成人教育在“精準扶貧”戰略中的作用,切實產生脫貧的內生動力,引導農民脫貧致富,值得我們深思。

一、農村成人教育對于推進“精準扶貧”的作用

(一)更新知識,轉變舊有觀念提到貧困,傳統的認知主要涉及的是經濟收入,不可否認,無可厚非。但是農村貧困人口的存在,與其說是經濟貧困不如說是“精神貧困”。思維方式守舊,與時俱進的步伐緩慢;安于現狀,進取不足的思想觀念是導致農村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阻礙農村社會經濟文化長遠發展的絆腳石。當前,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農村人口“走出去”的越來越多,增長了見識,提升了能力,改善了條件,開闊了視野,但不能否認的是仍有不少貧困人口走出去的意愿不強,究其原因,就是靠、等、要的思維在作祟。徹底擺脫貧困,走向富裕,非一日之功,脫貧內生動力不足,尤其應當注重加強對貧困人口傳統落后思維的引導,這是脫貧致富的“藥引”,也是“牛鼻子”。依托農村成人教育開展多方面、多渠道、多維度的引導性培訓,通過樹立典型、解讀政策等讓農村貧困人口意識到要想脫貧首先在“自我”脫貧,思想脫貧,引導貧困農民樹立自力更生、變革創新觀念,不論從長遠來說還是近期而言,這對于改善貧困人口的經濟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均有重要作用。(二)提升農業技術打造新時代農民導致農民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結起來無外乎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觀條件,如地理位置、環境資源等,二是主觀條件,如地區受教育程度、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人力資本等。眾所周知,客觀條件對貧困人口的影響遠沒有主觀條件那么明顯。改善貧困地區的空間、耕地、能源不如發展教育,切實提高人口質量。實現貧困地區脫貧,關鍵還在于扶持產業,發展現代農業,這就對農民的要求更高更多,文化素質、業務技能、行為觀念等都要有脫胎換骨的提升。對此,農村成人教育的內容除了積極開展農業技術與管理經營的教育培訓之外,還需在創新思維的塑造方面下功夫。農村貧困人口通過教育培訓擺脫貧困的例子不勝枚舉,大有人在,而且是實實在在的,由此可見農村成人教育對于“精準扶貧”的推動作用毫不含糊。(三)提高技能素質,助力農民就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農村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改變,農村社會已經擺脫了傳統同構性的社會狀態,農民不再是原有意義上的農民,一般而言可分為務農、非農、兼農三種類別。同時,務農身份向非農、兼農身份的轉化既是時代大趨勢也是農民創收開源的渠道。當前,很多貧困人口首先存在心理障礙,不敢走出去,缺乏勇氣,缺少冒險精神;另外更為重要的是走出去的職業技能缺失,俗話說,一技在手,走遍天下,這也是貧困人口難以走出去的主因,這也使得“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效果大打折扣。對此,農村成人教育不但要引導貧困人口“換腦”,變革思維轉變觀念,與此同時積極開展技能性培訓工作不可或缺,尤為必要,這有利于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非農能力,進而拓寬創收途徑。

二、以農村成人教育推進“精準扶貧”工作面臨的困境

(一)農村成人教育資源整合度不高貧困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攔路虎”,消除貧困是政府職責所在,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地方政府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農村成人教育活動。但從效果來說,難以讓人滿意。首先,資源整合度不高,“精準扶貧”工作合力不足。國家相關政策所涉及的農村成人教育的扶貧資金盡管存在,但是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例如,扶貧辦、教育局、人社局等都有農民培訓教育的專項經費,但是分散式工作、沒有統一的規劃導致資金利用率不高,部門分散進行,資源整合力度難以形成合力,效果有限。其次,農村扶貧工作條塊性尤為明顯。部門分散,各自為政,職責不明,項目交叉等都導致資源浪費,效果不佳。此外,農村成人教育相關的扶貧機制還不完善,導致部門之間的協調、分工不明確,缺乏統一指揮、統一規劃的機制,例如農村成人教育屬于我國教育相關部門負責,但實際的運作過程中,教育扶持資金則由當地的扶貧辦具體操作,管理亂象叢生,扶貧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二)農民參與成人教育興趣不高農村成人繼續教育目的就是通過對農民知識更新、技術培訓幫助農民提升非農技能、轉變舊有觀念,以便拓寬增收渠道,走向脫貧致富之路。當前,農民普遍參與成人教育的興趣不高、動力與后勁不足。①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對新知識的渴望不強烈,這是導致農民參與成人繼續教育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當然部分農民傳統落后觀念根深蒂固,并沒有意識到成人繼續教育對于改善農村經濟文化社會環境、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提高生活質量有密切關聯。②包容性不高、技能培訓覆蓋面較低、針對性不強,故而農民對于參加繼續教育的積極性也大打折扣。③費用支出高實打實的給農民接受再教育帶來了不穩定的影響。尤其是“讀書無用論”的言論仍存在,大學生就業困難等都在動搖農民參加繼續教育的信心,從根本上而言,有的農村人口沒有意識到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再加上以往農村成人教育形式大于內容,吸引力與針對性不強,故而農民參與性不高情有可原。(三)農民培訓項目設置不合理社會發展日異月新,這就對農民成人繼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村成人繼續教育的目標就是為了提升農民的綜合素養,這就要求農民成人繼續教育接受的知識、技術等相關學習項目應該要符合且要緊跟時展的趨勢,從而讓農民在知識、技能等方面有所收獲,以提高農村成人繼續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真正讓貧困人口“改頭換面”,才能真正體現精準扶貧的精準性的要求,進而讓農民可以擺脫貧困的境遇。但是,當前許多地方農民在成人繼續教育的培訓項目設置方面仍然是問題不少。很大程度而言,農民成人繼續教育要與市場產生最為緊密的關聯。當前很多地方農民成人繼續教育的學習培訓,特別是項目設置方面不合理現象較為明顯,大多傾向于家政服務、勞動力轉移等方面的學習培訓,并沒有切實對市場進行跟蹤調查,也未能契合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一味地片面的去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導致扶貧培訓項目效果不明顯,針對性不強。(四)農村成人教育供求不平衡農村成人教育不同意普通高等教育,受教育的主體以及教育資源的提供者均有所區別。政府作為成人繼續教育的教育資源提供者。其初衷就是希望提供這種途徑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根本上解決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才能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但是在實際情況中,事與愿違,農民接受繼續教育被動大于主動,效果不言而喻。尤其是教育資源的供給方與接受教育群體發生利益沖突時,地方政府職能轉變還需加強,管理的思維與方式依然老舊,管得多,放得少,疏導不足,并沒有從受教育者的角度出發,教育實效打折。農村成人教育的供給和需求之間不平衡,具體體現在農村成人教育的類型、模式形式化突出,培訓內容并沒有掌握農民的實際需求以及社會發展趨勢,長此以往農民參與性不高,供給總量不足,農民需求都難以滿足,談何滿足市場需求?

三、“精準扶貧”視角下的農村成人教育“精準”發展措施

(一)明確農村成人教育精準扶貧的功能定位成人教育精準扶貧從內容上說要通過農村成人教育,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通過教育培訓提高先進技術的運用能力,進而有助于農民職業技能提升,增加農民收入,做到物質脫貧。從根本上說是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促進傳統農民向新型知識農民轉變。當然,農村成人教育的功能并不局限于此,更為重要的是農村成人教育理應擔負起社會“上升階梯”的職責,將農村豐富優質的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既幫助農民解決了生存發展問題,同時也為城市發展貢獻綿薄之力。特別是在建設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成人教育還有一個特殊功能,就是通過對農民的教育幫助農民更快、更好的實現農民市民化,讓農民不僅僅在身份上有了改變,最為重要的是內心深處對城市文化的認同,以便更好地融入城市,融入城市生活。(二)構筑農村成人教育推進“精準扶貧”的強大合力農村貧困地區應將“精準扶貧”作為政治任務來抓,在思想上形成以“精準扶貧”推進農民致富的強大合力,統一認識,摸清現實調配資源。①做好宏觀把握,特別是地方政府要擺脫以往傳統的扶貧模式,在精準扶貧戰略下,對于各部門的扶貧資源的統籌方面要做到“三精準”,尤其是在人員配備、資金安排等重要資源方面切實做到統一規劃,實現精準扶貧工作的多向、多維度推進。②轉變政府工作職能,明確部門職責,避免扯皮現象。如文體部門重點開展農村的精神扶貧工作,這是精準扶貧的重頭戲。農林部門著重開展農村的科技知識扶貧,“精準扶貧”中產業扶貧必不可少,那么對技術的需求越來越大;職教中心的側重點則可開展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等。③健全扶貧績效考核工作,精準扶貧工作的考核堅決避免以表格為主,這是中央要求,也是扶貧工作實效的必然要求,故而部門工作考核統一進行,從而構筑農村成人教育推進“精準扶貧”的強大合力。(三)調動農民參與成人教育的積極性內生動力不足是貧困人口長期貧困的重要原因,農村貧困人口參與成人教育積極性很低,這也無可厚非,如何激發其積極性需要花大力氣解決,參與積極性是影響成人教育推動“精準扶貧”戰略的重要因素,需多措并舉,多方調動。①樹典型、立標桿。宣傳脫貧致富典型,讓貧困人口意識到參與成人教育對于脫貧致富的重要性,調動他們參與教育培訓的內在動力。通過廣播、電視、微信公眾平臺等多種形式宣傳脫貧致富先進模范,催生他們參與成人教育的主動性、積極性。②“三精準”的要求是政治要求,尤其要注重從農民脫貧的實際需求出發,充分考慮其主觀愿望,二者結合起來針對性的設置培訓項目。條件允許可實行培訓學習項目的定制化,充分調動參與積極性,可行可靠可依。(四)提高農村成人教育培訓項目的科學性農村成人教育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推進,具體而言,務必要把握地區發展的現狀,尤其是掌握勞動力輸入地區實際需求,這樣才能緊跟市場,依靠市場,進而科學合理地調整教育內容與培訓內容的設置,切實提高農村成人教育培訓項目的科學性、針對性以及實效性。此外,在充分了解貧困群眾自身狀況下,采取合理、高效的措施對貧困人口實施教育培訓相關工作也相當重要。農村成人教育在教育內容、培訓項目上要擺脫過去以往隨大流的經驗,在教育內容的設置方面要符合當地市場環境的要求,同時也要提升教育培訓檔次,把握“互聯網+”時展趨勢,發展農村網絡基礎設施,搭建創新創業平臺,著力提高培養農村貧困人口的創新創業能力。(五)增加農村成人教育的有效供給農村成人教育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不平衡嚴重制約農村教育功能實現,對于農村精準扶貧開展也極為不利,因此,實施農村成人教育的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首先,農村成人教育的供給端要革新觀念,明確目標任務,創新管理思路與管理方式,把握時展趨勢,科學定位農村教育功能。其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防止一刀切,隨大流,充分把握地區差異、文化差異、民族差異等,切實考慮農民知識的接受能力,調整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注重教育實效,在教育過程中真正使農民一教就會、一學就會,一點就懂。再次,農村成人教育既要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又要注重勞動技能的提升,幫助農民就業創業,真正做到產業扶貧,“思維扶貧”。最后,明確成人教育精準扶貧的責任主體,明確部門責任,鼓勵和引導非政府組織多方面、多維度參與農村成人教育扶貧。

[參考文獻]

[1]劉建平,藍紅星.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教育改革探析———以人力資本理論為視角[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3(2).

[2]孫文中.創新中國農村扶貧模式的路徑選擇———基于新發展主義的視角[J].廣東社會科學,2013(6).

[3]余錦漢.反貧困視角下民族地區農村成人教育發展策略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5.

作者:張偉平 李期 單位:延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