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創新教育研究

時間:2022-05-23 09:53:00

導語:知識經濟創新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識經濟創新教育研究

摘要: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教學必須創新改革。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模式、提供教育創新制度、教師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對創新教育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創新;教育;改革

教育具有傳承性,又具有創新性。特別是職業教育,在為培養振興地方經濟人才方面肩負著重大的使命。在職業教育過程中實施教育創新,關鍵在于教師要有較強創新理念和能力。教師本人的創新意識直接影響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那么,在知識經濟時代,如何創新教育提升呢?

一、關于教育創新

教育創新有不同的表述方式:第一、有人把教育創新理解為一種實踐智慧,體現為“解決教育教學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的能力,轉化教育矛盾和沖突的機智,選擇、調節教育行為的魄力以及促進學生積極發展和創造的魅力”。第二、有人則把這種教育智慧理解為教育的一種品質、狀態和境界,“它滲透和內化于包括師生教育活動及教育目的、教育價值、教育過程、教育環境、教育管理在內的教育的一切方面”。第三、有人把教育創新理解為一個過程,即可促進教師對美好生活及存在意義的執著追求。綜合這三種關于教育創新的觀點,可以發現,新的教育生態正在形成,傳統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已不能適應時展,學校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需要不斷改革創新,更新專業,更新教學模式,培養適應社會的一專多能人才。

二、創新教育的建議

首先,要轉變教育理念。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提倡創新教育。一個時代的教育模式一旦形成,很難改變或者超越。中外教育專家承認,大部分學校是不愿意改革自身的,但對于職業教育學校來說,轉變教育理念更顯重要,唯有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學生才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會實踐、通過校企合作,把理論知識內化提升為熟練操作技能,如果沒有教育觀念的轉變,就不可能有創新教育發生。職業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每個學生都有創新潛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才能使每個學生的創新潛能得到提升。第二、創新教育模式。創新教育的趨勢是在新概念教育理論引領下,新型教育模式不斷出現。翻轉課堂、項目教學法、線上線下結合教學法等,還有慕課,打破傳統的單一的課堂面授,根據知識經濟和網絡學習的需要,多元化的開放式教學格局正在形成。職業教育,除了學校教育部分之外,應該更多讓學生與社會聯系,積極爭取與企業等社會機構的合作,通過校企各作課程,大力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職業學校的教師,也應該多進企業教學實踐,一方面有利于給教育注入新鮮血液和活力,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提高教師自身的知識水平,提高教師的教育創新能力。教師的良好創新性必將激發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第三,提供教育創新制度??梢詫W習發達國家,轉變以往對學校管得太嚴的情況,落實系部二級管理,給系部足夠的自主權利。將系部教師本身的主動性、創造性以及積極性真正的激發出來,這樣能夠增加學校自主創新方面的活力。重視學校管理以及辦學自主權的落實,對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進行深化,將學校本身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讓學校在比較寬松的環境中更好的進行創新。第四,教師更應是創新教育的主導者與實踐者。在很大程度上教師教學的水平會直接決定教學質量,對于教育創新而言,教師也是非常重要的,怎樣進行創新教育現代化教師隊伍的建設應該從下面幾點出發。首先,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真正的做到活到老學到老,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進修和學習中去。教師學習的時候,不但需要重視自身學歷的提高,還應該重視科學知識的掌握,掌握最新的成果,并將其運用到教學中去,進行教育創新。其次,教師需要提高利用綜合性學科來創新教育的能力。為了切實滿足社會和時代的需要,教師必須重視創新,傳播最新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人才培養的水平。最后,教師需要解放思想。教師應該站在時代的前沿,只有教師掌握最先進思想,才能夠真正認識到進行教育創新的重要性,才能夠更好的進行創新。最后,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對創新教育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F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也打破了以往的教育格局。特別是互聯網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發展,給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也給教育創新更好的進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運用國際互聯網給教育全球資源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人們可以足不出戶便掌握最新的知識,拓寬自身的視野,切實提高自身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三、結語

學習沒有止境,創新沒有邊界,創新教育也是如此。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理念、機制、方法的創新要與時俱進,符合時展。要充分認識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做好教育工作的緊迫感和使命感,認清肩負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重任,開拓進取,扎實工作,為全面推進提升創新教育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張小寶,藍江橋,馬文年,李小平.實施創新教育工程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J].中國高教研究,2000(12).

[2]佟景才.大學創新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00(4).

[3]馮惠玲,胡娟,惠新宇.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挑、戰與取向[J].中國高等教育,2011(11).

作者:張曉松 單位:武進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