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倫理大學生就業論文

時間:2022-01-29 03:04:44

導語:職業倫理大學生就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倫理大學生就業論文

一、職業倫理和職業道德

職業倫理具有總體性,一方面既包括對個體,另一方面也包括對某個個體在內的職業群體的主導價值觀要求,包括工作觀和專業倫理兩個方面。工作觀主要是工作價值觀,通俗來說就是一個人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你為什么而工作;專業倫理一般包括環境保護、知識產權和職業安全等。而職業道德只是對于個體而言,具有個體性和主觀性。對于某個個人的職業道德,是對個體的職業素質的要求,而對于職業群體而言,是最高的遵從要求,市場的一個基本功能是優勝劣汰,市場化程度越高的行業,對于職業道德的要求就越高。道德法則是對理性行為具體形式的描述,它只能適用于有理性的人。一般而言,遵循道德法則的動力源于我們自身的理性行為,而非源于外部推動,道德和法律一樣對主體的人具有一定的約束性,不同的是法律是最低約束,規定主體的人哪些行為不可為;道德是軟約束,靠自身的理性行為,“職業道德是指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守的,主要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持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一般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領域中的個體體現”①。

二、職業倫理缺失及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大學生就業矛盾日趨凸顯:一方面,高校擴招,大量大學生經過流水線式的培養進入社會,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深化,農民工數量的不斷縮減,大量企業招不到合適的員工,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招聘難形成鮮明的對比,企業對應聘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具備一定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但是對于大學生而言,具有職業倫理的大學生屈指可數,大多數大學畢業生職業倫理缺失。當前職業倫理缺失對大學生就業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職業目標缺失,就業隨意化明顯

在各類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中,大多數受訪者職業目標缺失,對個人職業生涯缺乏明晰的目標,或只關注求職謀生,對于崗位薪酬、企業地位名譽關注度高,而對于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從不考慮。當無法獲得高薪優厚的崗位時,就開始隨意就業,或等待家庭關系解決個人就業,大學生群體中頻頻出現“啃老族”。

(二)職業素養缺失,就業取向功利化

現在走上就業崗位的大學生大都是90后獨生子女,他們的父母現在基本都是社會的中流砥柱,具有豐厚的經濟實力,所以90后獨生子女從出生開始就享受安逸舒適的家庭生活,四個老人環繞獨生子女,往往使他們養成過分追求權利、不考慮責任義務的習慣。從選擇專業開始就關注金錢,職業素養缺失,對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缺乏敬畏,習慣用錢來衡量崗位,就業取向功利化。

(三)誠信意識淡薄,就業質量普遍不高

在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中,大學生誠信意識越來越淡薄,為了能夠進入面試,很多大學生不惜在簡歷上造假,筆者曾在幫助一家企業招聘過程中,收到應聘崗位應屆畢業生簡歷128份,未造假簡歷不超過10份,大多數簡歷或多或少有造假水分。此外,一些大學生在已經簽約一家企業的情況下,當碰到更好的企業時,跟原簽約單位隨意毀約,甚至有的大學生多次違約。根據就業方案分析,筆者所在學校的畢業生在省會城市就業人數逐年減少,就業質量普遍不高。

三、大學生就業問題原因分析

(一)新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大學生就業信心不足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深入應用,各類新技術的日新月異,各種企業形態、企業模式層出不窮,給大學生帶來了各種視覺沖擊,使大學生就業信心不足。大學擴招的不斷進行,高校教育形態的僵化封閉,直接沖擊了大學生的就業信心。經過調研發現,一些大學生追求目標普遍不夠遠大,功利化色彩較濃,近景性動機比例偏高;大學生的抱負水平和他們本人的現實情況差距較大;部分大學生就業準備心理的積極狀態與對就業政策、途徑的無知之間存在著較大反差。對就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風認同和趨同感強,更加削弱了大學生的就業信心。

(二)高校職業規劃教育效果不佳,使大學生職業意識淡薄

高校里面長期以來都是由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師來兼職從事職業規劃教育,基本都是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來進行職業規劃教育,這面臨著三個問題。一是從事職業規劃教育的老師思維僵化。移動互聯網時代不斷涌現新的職業、新的商業模式,而老師們繼續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從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效果肯定不好。二是教師隊伍流動性大,無專職從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老師。在高校中,基本專職從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教師少之又少,大量都是兼職教師,老師流動性大,課程反饋不能直接促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職業規劃教育效果當然也不好。三是從事職業規劃的教師跟在校大學生年齡差越來越大,代溝明顯。隨著在校大學生從80后變成了95后,大學生所面臨的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從事職業規劃教育的教師都是這么一批老師,教學雙方年齡差距越來越大,老師難以接受學生的思維,學生對老師的教學充滿排斥,這樣的結果當然使課程沒有效果,學生職業意識當然淡薄。

(三)高校德育教育方法簡單,使大學生誠信意識淡薄

高校近些年一直對德育教育進行更新改革,但都是皮毛的革新,都是建立在教授主體和教授形式上的變革,這些都是表面的改革,教育觀念從未發生過變化,當然德育教育效果很差。長期以來所形成的重知識教育輕德育教育的理念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一些學校仍然把提高升學率作為學校教育和管理的中心任務,忽視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也有的學校重視德育教育,但是方法簡單,以簡單課程教學的模式開展德育教育,大學生在學校違規造假成本極低,使很多大學生誠信意識淡薄。

(四)市場化進程加快,企業用人要求提升

隨著市場化進程加快,企業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有數據顯示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超過3年,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企業對應聘人員要求越來越高,企業人員壓力越來越大,而高校培養的大學生普遍達不到企業的這種要求,越是大企業要求越高,所以大多數大學生就業面向都是中小民企,就業質量普遍不高。

四、轉變觀念,改進方式方法,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

(一)高校要發揮主體作用,更新觀念,改進教育方式方法

職業倫理是一種思想素質,只有長期的教育才能培養出來,因此培養大學生職業倫理只有從教育入手,高校要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要更新觀念。傳統的重智育輕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不對,有一些高職院校還將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師分配到各二級院系,忽視思想政治教師的作用,更為糟糕的是,這樣的重知識輕德育的教育思想也滲透到了學生家庭,家長只關注學生的個人知識技能,忽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成長,造成了學生責任意識與義務意識的缺乏。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應該發揮主體作用,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將大量新技術、新方法應用到教育中來,教學和實踐相結合,多接地氣,從三個方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第一是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將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起來,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技能教育結合起來,將移動互聯網新知識新技術和傳統思想政治理論結合起來,提升大學生的職業素養。第二是深入挖掘蘊藏在專業知識中的社會理念,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真正懂得本專業,懂得思考和規劃個人未來要從事的職業,以及這個職業所需要的社會責任與義務。第三是完善職業培訓體系,讓職業道德素質在職業資格證書中有所體現。職業培訓是培養職業倫理的重要渠道,我們現在的職業培訓體系重技能輕職業道德,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駕駛機動車資格證書。一直以來駕駛機動車資格證書取得都是只要技能過關就可以了,培訓過程中偷工減料、隨意縮減課程、考試投機取巧等現象非常普遍,后來層出不窮的惡性交通事故發生后,國家相關部門下大力氣整治,大力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嚴刑峻法處理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惡性交通事故明顯減少。

(二)“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加強校企合作,提供更多實習實踐機會

高校的基本職能是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知識傳播和服務社會,其中服務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職能,通過服務社會,學生也能夠獲得鍛煉,跟企業很好地融合。但是現階段高教園區的建設,將高校集中在郊區或者一些新城新區,完全割裂了高校學生與社會企業的接觸。在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學校設置實習基地等方式往往流于形式,學生的實踐實習也是淺嘗輒止,完全沒有實際深入接觸企業,完全不清楚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生個人能力適合在什么崗位上。這樣造成了學生職業倫理的缺乏。我們建議高校相關部門應該大力引導,將“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跟企業的合作不是簡單的科研合作,重點應該放在人才培養上面的合作。一方面,學校組織學生走出去,將實踐實習基地落到實處,每年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來設置實踐實習要求,將學生的成長和企業需求結合起來;另一方面,學校大力引進來,跟相關企業開展深入合作,各類校企合作班可以多種形式合作,提升實習實踐的效果。

(三)加強創業教育,通過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職業素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第43條“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其中特別提到促進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大學生應該承擔更多社會創業責任,創業經歷能夠有效提升大學生職業素養。目前大學在校生的就業創業教育需要進一步加強。首先,要加強創業教育,鼓勵更多畢業生敢創業能創業。其次,教育形式可以多樣化,傳統的就業創業教育不一定滿足學生的需求,作為教育者需要轉變思路,革新就業創業教育方式方法,創新教育機制,突出創業實踐,實現更多大學生成功創業。在這個基礎上,學校就業主管部門還可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拓寬大學生就業創業渠道。多增加和大學生需求比較大的規模以上企業之間的聯系,加強校企互動,以見習、實習等方式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讓企業招聘到合適的人才;此外,要加強與各級政府部門的合作,尤其是人社部門的合作,為大學生提供就業創業資源和就業創業培訓資源,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和成功創業。國務院原總理曾在與網友在線交流時說到:“現在影響我們整個社會進步的,我以為最大的是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的誠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這兩個方面解決好了,我們社會就會大大向前邁進一步。”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基石,當我們的大學生都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我們的社會一定能迅速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作者:周翔單位:浙江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