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時間:2022-07-09 05:57:47

導語: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一、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夠

雖然高校對畢業生就業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這種投入更多的傾斜于開拓就業市場、組織校園招聘等“看得見、摸得著、見效快”的工作上,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已經從就業工作中淡化、邊緣化。鮮有的就業思政教育也是迫于省級就業主管部門的年度考核要求,舉辦一些“走過場”式的就業指導講座和專題報告等。這種沒有思政教育內涵的偏重于“送出去”式的就業指導,雖然在表面上緩解了高校的就業壓力,但因其工作模式中教育精髓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成功率低、跳槽率高,學生在后期的適應社會過程中問題頻發。

(二)專職人員匱乏

當前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多依托就業指導課程載體來實現,就業指導課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授課水平決定了課程的講授質量,該群體已成為開展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由于我國就業指導課程開設時間較晚,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還處在摸索時期,課程教學多以講授為主,課程內容多為求職實務,思政教育內容尚未與就業指導有效結合。就業指導課程授課教師多由學生輔導員兼職,多缺乏思政相關專業學科背景,教學效果較差。有調查顯示:在擔任就業指導課的教師中,有思政、教育學背景的專業教師不到25%,師資隊伍匱乏已成為就業思想政治教育順利開展的重要瓶頸。

(三)教育內容空洞

高校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離不開學生輔導員隊伍。學生輔導員的多重角色決定了他們難以在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投入較多精力,少有的教育形式仍然停留在“發文件、開大會、辦報告”的陳舊模式,學生接受度不高,實效性不強。當前大學畢業生早已邁入90后時代,學生早已不滿足于單純的課堂灌輸、開大會說教等方式,他們學習知識的渠道早已跨出課堂,網絡、即時通訊工具、微博、微信等等早已成為他們學習社會、了解社會的重要方式。如何創新工作方式,成為就業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項亟待解決的課題。

(四)責任教育淡薄

在傳統的就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誠信教育是被強調的最多的,畢業生已經普遍意識到誠信在求職過程中的重要影響。但是圍繞責任主題的社會責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成才觀念教育卻沒有引起高校足夠重視。究其原因,一是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體系不健全導致,多數高校就業指導教育還是以“就業率”為中心,片面強調技巧方法,忽視個人發展教育。二是高校就業指導人員多由高校輔導員兼任,專業性不夠。承擔社會責任是大學生走向社會,融于社會的重要標尺,也是其與在校大學生區別的重要標志,責任教育應成為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

二、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接班人,是偉大中國夢的重要踐行者,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應立足責任教育,特別是社會責任教育,要圍繞職業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成才觀念教育、誠實守信教育,高校需要通過就業指導課程,借助輔導員隊伍,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責任意識,養成高尚的職業道德,健康的心理狀態,樹立科學的成才觀念,塑造誠實的人格魅力。

(一)社會責任教育

當前畢業生已經逐步以“90后”學生為主體,90后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多崇尚自我中心,善于網絡交流,社會責任感較為缺失,該群體畢業生多追求眼前利益和個人利益,忽視社會責任,缺少社會擔當,在面臨就業抉擇時,多考慮個人得失和眼前利益,對國家亟待需求的行業和地區鮮有問津,像“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偏遠地區的基層項目,每年報名的人數非常少,畢業生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現象突出。社會責任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大學生了解作為高校畢業生應該承擔的社會義務,作為一個國家公民應對國家承擔的責任。通過社會責任教育引導畢業生端正就業態度,明確社會責任,處理好個人愿望與社會需求、自身發展與國家命運之間的關系。

(二)職業道德教育

當前大學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專業教育,培養具備專業技能的人才,職業道德教育大多在畢業后,由工作單位組織實施。筆者認為,高校在向社會輸出人才時,應將崗位職業道德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以適當的形式在大學四年級下學期開展,填補人才培養空檔期,高校應承擔大學生上崗前的基本職業道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是要讓學生了解作為社會人在職業生活中最基本的行為要求,以及職業對社會的道德責任與義務。通過職業道德教育強化大學生的職業道德和愛崗敬業的精神,引導大學生減少或杜絕求職過程中的弄虛作假、隨意毀約等行為,樹立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為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完成社會化進程奠定良好的基礎。大學生跳槽率高,與職業道德教育的缺失有關。

(三)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大學生的擇業理念、擇業途徑、擇業方式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大學生擇業心理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健康的心理,是健全人格的基礎,也是合格大學生的前提條件。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求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惑和艱難,致使一部分大學生出現了煩躁、自卑、抑郁等心理疾病,通過心理健康講座、就業沙龍、一對一心理輔導等教育形式,能夠引導畢業生正確認識自我,客觀分析自己的優劣勢和發展潛力,了解職業要求,放平心態、放松自己,從而確立合理的就業目標,減少就業焦慮,舒緩就業壓力。

(四)成才觀念教育

很多大學生將就業單位的規模大小、工資待遇的高低、工作環境的舒適度作為衡量求職是否成功的標準,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就是學有所成,簡單地將工作待遇與最終的成才劃等號。當前,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地區平衡發展、促進行業發展的政策,如西部開發、中部崛起、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等,在基層崗位,同樣能夠實現職業理想,實現人生抱負。什么是成才?當村官,使老百姓脫窮致富是成才;扎根西部,服務西部發展,也是成才;金錢不是衡量成才與否的唯一標準。通過成才觀教育,能夠有效激發大學生科學看待成才,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全面學習理念,并轉化為持久的學習動力,為成功奠定堅實基礎。

(五)誠實守信教育

信息化時代,就業環境更加開放,畢業生求職更加公平,部分綜合素質不高,競爭力不強的畢業生,在競爭中處于了絕對劣勢。于是,極少數人就動起了歪點子。如:向用人單位遞交虛假材料,編造經歷;面試過程中為了給用人單位留下好印象,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更有甚者,簽約時,先簽一個單位占一個位置,如果找不到更好的單位至少還有一個能解決溫飽的,等有更好的用人單位再違約。畢業生在就業過程出現的種種誠信問題,影響了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影響了學校的聲譽,影響了用人單位利益,最終影響到畢業生的自身利益。學校要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培養大學生誠實守信意識,通過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開展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引導畢業生自我緩解就業壓力,正面就業競爭。開展就業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圍繞責任教育這一主題,將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就業工作中去,并使之常態化。就業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成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常規內容,應該貫穿到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涯和人才培養全過程,唯有如此,才能解決當前的就業矛盾,實現高校畢業生的高效、高質量就業。

作者:唐仁生 陳君君 單位:安徽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