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促進大學生就業中的職責和對策

時間:2022-10-27 08:57:01

導語:高校在促進大學生就業中的職責和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在促進大學生就業中的職責和對策

一、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

就目前而言,大學生就業形勢相當不樂觀。一方面高校畢業生數量和企業就業崗位數量不平衡。近年來,由于高校擴招導致大學生數量劇增,而與企業所需人才數量的增加幅度產生矛盾。另一方面,畢業生對自身定位過高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高不成,低不就”現象屢屢出現。畢業生一味的追求薪資高、職位高的工作,而對于低職位、低薪資的基礎性工作視而不見,而家長望子成龍的思想無疑加劇了畢業生在就業時的心理壓力,加重其心理負擔。

(一)就業人數與就業崗位配給不平衡。據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僅2009年一年,我國的畢業生人數達六百多萬,再加上其他需就業人數有一千多萬人,也就是說企業需要提供一千多萬個就業崗位。然而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小型企業接連破產、倒閉減少就業崗位配給,外資、國企和事業單位開始裁員或者不招聘就業人員,這就造成了畢業生數量與就業崗位數量嚴重不平衡現象。隨著高考制度的不斷深化改革,高校開始實施擴招政策,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大量高校畢業生涌入人才市場,企業提供不了如此多的畢業生所需崗位,這就造成了眾多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局面。

(二)國家出臺的就業政策不完善。為了促進大學生就業,政府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關于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方針,如《就業促進法》等,但因其不全面導致未能貫徹落實。根據國家要求,我國已經形成了15個配套文件組成的有關就業體系,27個省政府出臺了相關實施辦法,但因其內容不完善或者只停留于書面,這些能夠促進大學生就業并能為大學生就業提供相應的法律保障的政策并沒有貫徹落實。

(三)高校教育成果與企業人才需求不符。大學生就業困難不僅因為畢業生數量眾多、國家法律法規不完善這兩個原因上,還有高校教育成果與企業人才需求不符合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高校對于學生專業課程的設計不合理,主要為專業課程設置明顯落后于市場人才需求。二是高校教學體系偏重于學生理論知識框架的學習而忽略實際操作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單一地進行理論學習很難適應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發展和因不同企業技術要求不同的形勢。三是高校為追求經濟效益,設置過多的熱門專業,忽視了高校育人的根本。四是部分高校未設置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或者課程設置不合理,導致大學生就業觀念較為落后。

(四)大學生自身問題。大學生對自身能力高估,就業觀念未發生轉變,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現象。大學生對就業形勢的錯誤判斷導致了只愿意接受高待遇、高職位的現象,不愿意接受中小企業聘請或者是到條件較為艱苦的地區工作,將居住條件是否便利、薪資福利是否優厚作為評判標準,而忽略了最基本的職業生涯規劃問題。不少家長認為,大學生工作一定要比沒上過大學的人的工作待遇好,認為上過大學跟鍍金效果等同,沒有大學文憑是不能跟大學生相提并論的。家長這種錯誤觀念給大學生就業人員造成不小的心理壓力,過大的心理壓力使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容易焦躁,甚至出現無所適從、難以選擇的現象。而企業某些用人標準正是大學生較為欠缺的能力和素質,如溝通協調能力、基本問題解決方法和策略、敬業愛崗等。

二、高校統一戰線在促進大學生就業中具有的獨特優勢

大學生就業不僅是實現大學生個人職業生涯目標的途徑,更是實現高校教育教學價值、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繁榮昌盛的手段。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的主要單位在促進大學生就業方面有著其獨特的優勢和手段。

(一)參與政治討論的優勢。高校統戰部門是一個能夠為黨和政府獻言諫策的部門,引導各派、其他組織成員為黨和國家出謀劃策是它的一個重要職能。高校統戰部門使高校能夠準確了解大學生就業政策、積極參與黨和政府對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制定和改進,從而使大學生就業政策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另外,高校統戰部門可以對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實施進行貫徹執行,更好地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保障。

(二)人才集中的優勢。促進大學生就業不僅要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還要增強大學生的創業能力。高校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集中地,具有人數眾多、知識層次較高、多領域高級知識分子集中的特點,其中黨派知識分子占一半左右。高校統一戰線人員一般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較強的敬業精神和較好的溝通協調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而且高校統戰人員不只在高校內進行教學和科研工作,還在校外兼任其他工作,有豐富的就業經驗。因此,憑借高校統戰人員的創業能力和經驗,完全能夠成為促進大學生就業的中堅力量。

(三)與學生聯系密切的優勢。促進大學生就業,迫切需要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高校作為大學生的集中地,高校人員與大學生聯系較為密切,在大學生中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在與大學生朝夕相處的過程中能深入了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并深受其愛戴,具有較高的聲望。而大學生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的群體,需要高校統一戰線人員進行正確的引導,確保其沿著正確的路線成長和發展。高校統一戰線人員作為影響大學生擇業觀、就業觀的主要因素,應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在職業道路上更好發展。

(四)與社會各方面聯系密切的優勢。促進大學生就業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為大學生搭建就業平臺,為大學生提供就業、創業信息,傳達黨和政府最新的就業政策。高校擁有較多的社會資源,在促進大學生就業方面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高校統一戰線人員的社會關系較多,活動范圍廣闊,如各派和知識分子聯誼、歸國留學人員、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這些資源都能夠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不可或缺的信息。

三、準確的切入點使高校統一戰線發揮促進大學生就業作用

為了促進大學生就業,努力完善大學生就業政策,正確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提高大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就業能力,高校統一戰線必須要找到正確的切入點,以確保能夠切實、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就業。其主要切入點有:一是發揮其參政議政職能,推動黨和政府完善大學生就業政策。二是加強民主監督,保證大學生就業政策有效落實。三是發揮其教育教學職能,在日常教學中完善大學生就業觀念。四是加強與社會各界聯系為大學生就業提供良好的平臺。

(一)參政議政推動大學生就業政策完善。高校應發揮其參政議政職能,為完善高校就業政策出謀劃策,促使黨和政府完善大學生就業政策及其相關政策,發揮其應有作用,緩解大學生就業帶來的各種壓力。高校應為推動大學生就業長效機制的建立,緩解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要率先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完善專業學科設計,提高大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就業能力,促進人才市場需求與學校所培養人才相平衡。

(二)民主監督保障大學生就業政策貫徹落實。高校參政議政促使黨和政府完善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同時,高校應該發揮其民主監督職能,保障大學生就業政策能夠貫徹落實。為保障大學生就業政策能夠貫徹落實,高校統一戰線成員可提出有關大學生就業政策的相關課題,對大學生就業政策落實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并形成報告提出跟蹤調查結果和相關意見、建議。如國家提出對到西部和基層大學生就業人員的優惠政策、高校大學生應征入伍政策、高校大學生參與農村醫療、教育和相關志愿服務等政策進行跟蹤調查。

(三)在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改變大學生就業觀。高校作為大學生培養的主要單位,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創新型、實用型人才的重任,其中,高校教育教學作為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的切入點,能夠在培養大學生過程中轉變其就業觀念,提高其專業素質和就業能力。高校在教育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改變大學生就業觀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聯合相關單位和個人舉辦關于大學生就業的報告會,分析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不能一味的把眼光放在外企和國家事業單位,應著眼于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和中西部基層地區,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為將來的擇業提供良好的經驗和基礎。二是在實際教學中融入大學生就業課程,讓大學生清醒的認識到就業形勢和自身不足之處,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三是積極引導大學生創業并為其提供一定的支持。四是積極鼓勵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從實踐中汲取經驗。

作者:劉名菊 單位:信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