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

時間:2022-10-28 10:09:09

導語: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

一、新疆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教育培養的意義

新疆地處祖國西部邊陲,是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大省,少數民族人口占新疆人口總數的60%以上。近年來,隨著就業競爭逐年加劇,女大學生尤其是新疆的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就業問題研究領域刻不容緩的課題。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隨著全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擴大,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已經來臨。同全國就業形勢一樣,新疆大學生就業的形勢也日趨嚴峻,尤其是女性就業難的趨勢更加明顯。根據《2005-2006:新疆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在專題報告《2005-2006年新疆就業與社會保障工作形勢分析與展望》中,把“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作為2005年新疆就業與社會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五個主要問題之一,并強調“特別是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及女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因此,從性別視角出發,研究新疆女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問題,有助于深化就業問題研究的內涵,厘清新疆男女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影響因素,對實現兩性就業權利和機會的均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新疆高校在校大學生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偏遠農牧區,生產生活方式落后,經濟發展程度低,基礎教育水平不高;尤其是少數民族女大學生都擁有獨特的傳統文化、民族習慣。從實際情況來看,她們在性別認識上還存在著誤區,不知道該如何認識、評價和實現女性的價值,不知道該如何把握好自己的性別角色。同時,新疆高校的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的機制和教育體系還不夠完善,教育功能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這就從客觀上制約了部分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且呈現出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點。因此,做好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女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教育工作,對于提高本地區女大學生綜合素質,推進女性人才工程建設,均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二、新疆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

1.社會結構和制度層面的影響。由于社會轉型和體制的轉換、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勞動力市場大學生供大于求等背景因素,女性面臨就業難題充分顯現。從二元勞動力市場理論可以看到:勞動市場分為初級勞動市場和次級勞動市場,兩者在工資、待遇、穩定性,特別是工作要求上都存在巨大差異。由于每個風格的市場同樣依據人力資本理論運行,所以導致教育水平高、工作經驗豐富的男性大量被選入工資待遇較好的初級勞動市場,而女性則更多的擁擠在次級勞動市場。從互動理論的角度看:從日常生活的互動交往出發,把性別作為交往的前提條件,認為受性別刻板化的影響,兩性之間形成制度化的不平等,而造成和維持不平等的原因是社會現有的體制。

2.傳統文化中性別差異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中“男尊女卑思想”、“女性處于附屬地位”、“女性是弱勢群體”等思想長期存在,在少數民族中尤為明顯。因此,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往往也處于弱勢。同樣,女性主義理論也對此給予了不同角度的說明,把女性就業的障礙性因素歸結為傳統性別規范、就業的性別角色分工以及制度上的性別歧視等。市場體制下男女兩性的不同角色期待影響到女性參與勞動力市場的決策行為,還決定了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的職業選擇。

3.用人單位基于利潤考慮的影響。用人單位通常會認為女性除參加生產勞動外,還要從事大部分的家務勞動、承擔生育與養育責任,這就造成用人單位或雇主出于工作效率、利潤的考慮在選擇雇員時自然會偏重于男性。人力資本理論認為,男女生活方式的差異造成了男女人力資本投資量的差異,雇主會更愿意選擇男性勞動者以節省成本。新疆少數民族女性受傳統觀念影響,導致在勞動力市場和用人單位既定思維中處于就業競爭的相對弱勢。4.女性自身綜合素質的影響。與男性相比,女性大學生由于在成就動機以及實踐能力上都表現出整體劣勢,以至于在勞動力市場上處于弱勢地位,也有學者對這一提法提出了質疑,認為在智力因素方面男女無優劣之分,而非智力因素的差異則來自社會環境的影響。生涯自我效能理論就認為在某種情況下,青年期的女性(尤其是女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不像男性那樣自信,對自己個人效能缺乏強烈的期許,不能配合自己的能力來行事,此外女性也少有機會去表現成功的事業行為。在生涯過程中,所得到的鼓勵比男性得到的鼓勵要少得多。女性對生涯和工作的重視與否,取決于她們對解放的性別角色的價值觀。

三、提高新疆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1.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能力教育培養工作。在大學生就業形勢總體嚴峻的情況下,少數民族女大學生的就業更加困難。因此,從黨委、政府職能部門、教育行政部門及高校,必須高度重視不同性別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存在差異這一客觀現實問題。尤其是高校,應要求學生工作部以女大學生就業成才為目標,聯合其他相關部門一起開展女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工作。通過深入開展女性與職業、形勢與政策等教育,重點加強少數民族女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實踐技能等方面教育和引導,突出實效、注重實踐,不斷推進對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教育。

2.以“四自”教育為核心強化綜合素質教育。針對新疆少數民族女大學生自我價值意識薄弱等問題,邀請婦女問題專家、優秀女學者、企業家和其他成功人士,到學校為女大學生們講授女性關注的熱點問題。增強少數民族女大學生的女性角色的認識和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女性成功人士以她們的成功體會為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做報告,增強她們的成就意識。以座談會和個別訪談等方式,聽取和了解女專家、女大學生對女性成長成才的看法;通過女性心理及求職等講座,突出解決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在就業心理和職業觀念等各方面的問題。要求少數民族女大學生除了做到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簡稱“四自”),更要學會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實現。

3.通過各種渠道強化女大學生的實踐能力。21世紀的人才,不僅要求大學生具有合格的知識素質、專業素質,更強調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應鼓勵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到基層,到實踐中了解“國情、民情、區情”,發現自己的不足,縮短自己與社會的距離,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了解社會對女性人才的要求,讓自己的認知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正確把握在實踐中實現個人價值的規律。尤其是,通過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參與社會一線的實際工作,讓她們鍛煉吃苦耐勞的意志,增強熱愛勞動的品質,樹立在社會各行業就業或創業的信心。通過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讓她們將所學知識與社會服務有機結合,進一步豐富少數民族女大學生的實踐技能,提升其實踐能力。

4.加強在校女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教育。針對女大學生在擇業就業方面遇到的困惑,高校就業指導服務部門要采取集中講課和專題講座相結合,以系統教學與開展有益活動相結合的教育方式,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教育》等課程,輔之以“立志成才,走向成功”為主題的各類講座,講清女性成才的路徑、入職后轉換角色及環境適應等問題。通過組織“走進成功女性”學習活動等專題教育,讓女大學生親身感受女性成功人士的創業歷程和魅力,引導少數民族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同時,鼓勵她們積極參加校內外各類就業招聘會、“大學生挑戰杯”競賽等活動,從女性視角理解就業對于女性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在大學期間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可遷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從而實現自我職業的主動規劃,為順利就業打好基礎。

5.完善促進女大學生就業的制度與環境保障體系。解決新疆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不足的現實問題,需要一系列政策措施來保障。在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自治區勞動和就業保障部門要結合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律和政策,并努力爭取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出臺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維護女性就業權益、營造女性就業的公平環境;工會、團委、婦聯等群眾組織,要下大力氣為女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搭建平臺,建設培訓教育基地和就業見習基地等,營造有利的社會環境;新疆高校要創新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模式,著力構建和完善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能力教育指導的體制、機制和評價體系等長效機制。

作者:楊建鶯 單位:新疆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