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時間:2022-03-31 10:43:27
導語:高校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由于受之前高校擴招政策的影響和我國人口基數的影響,自2005年起我國每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2014年應屆畢業生人數更是達到了歷史之最,嚴重加劇了當前新時期環境下我國的大學生人才就業市場的就業壓力,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從家庭問題上升成為整個社會所關注的焦點問題。高校大學生能否實現順利就業關系到家庭和諧、高校發展建設和社會的穩定和諧,因此,亟需對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從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就業;就業問題;就業指導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招生規模日趨擴大,高校大學生就業制度早已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包統分”模式轉變為宏觀調控,即“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新模式。這種新型的人才就業模式給高校大學生一方面提供了自由、自主選擇的空間,同時也對高校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儼然已成為全社會所關注的熱點。
1簡述高校大學生就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1.1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現狀
1.1.1供需失衡,招生數逐年增加,就業壓力大根據麥克斯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調查顯示,近些年來,我國大學生的入學率成逐年上升趨勢,從1999年的高校擴招開始,到2003年首批擴招生畢業,至2016年,我國的高校畢業生已高達到770萬。而相較于入學率的逐年上升,我國大學生的初次就業率則呈逐年下降趨勢,且初次就業率均不足80%。就業人數的逐年增加及全球經濟形勢的緩慢發展態勢為大學生的就業帶來了巨大的現實壓力。
1.1.2結構性就業難,就業狀況分布不均衡當今我國的大學生就業情況,在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還存在著就業區域的選擇、就業方向的選擇等諸多的結構性就業狀況分布不均衡。就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狀況來看,存在東快西慢、沿海城市的經濟實力好于中西部地區的情況和特點,因此就造成了對廣大畢業生的強大吸引力和誘惑;除此之外,當今的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方向的選擇上也出現了失衡現象。比如,涉公的職位和工作經常出現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而私企級中小企業、第三產業中的服務類行業及農業等在我國需要大量人才的行業和職位則更多的被現在的畢業生所冷落和嫌棄。
1.1.3普通院校、基礎學科及女生的就業不公平現象增多大學畢業生就業因為存在著前面我們提到的供需的不平衡及結構性就業難等問題,故因為前兩個問題所衍生出來的女大學生就業難、普通院校的學生就業難、基礎學科專業就業難等諸多就業歧視現象層出不窮。在當今的招聘信息中,這樣的字眼“男生優先”或者“只限男生”屢見不鮮;名校效應和重點專業的影響也愈演愈烈,用人單位特別是一些國字頭和世界500強的企業等,甚至達到非“985”院校不要的程度。用人單位的種種就業不公的現象,使得大部分畢業生被拒之門外。
1.2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狀況的發展趨勢在高校大學畢業生嚴重供過于求及各種就業不公平現象的影響下,我國大學生的整體就業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如下:首先此種社會形式迫使很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目標發生了變化,現在很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目標已經逐步從沿海城市、涉公的工作及外企就業等意向向農村、基層的職位及三線、四線城市轉移;廣大畢業生的就業觀念也普遍的由原來的高工資、重地域、好環境、求穩定向重發展、輕工資、敢創新的務實的就業觀念轉變;其次,針對“只要男生”及非重點院校不要等多種就業不公平現象,國家的宏觀政策也正在逐步強化,加速了就業市場的完善和規范,也為廣大高校畢業生提升了就業的信心和希望;第三,由于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很多學生也在跳出體制和思想限制走創新、創業之路,為廣大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開創了新路徑和指引了新方向;第四,網絡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毫不夸張的說,現代大學生的業余生活與網絡密不可分,網絡的發展為當今畢業生的就業和擇業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和機會,同時也為用人單位挑選人才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各種利用網絡為平臺的就業信息的及就業崗位的增加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而且這些職業則更多的收到廣大畢業生的喜愛和歡迎。
2高校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就業難,從形式上來看,是由于之前高校擴招政策所直接帶來的產物。特別近些年的一些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低與高校擴招、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同步出現,更是給整個社會、高校和家庭帶來巨大的壓力。高校的擴招政策確實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高校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不能僅僅歸結為此,而只是表面原因之一。高校大學生就業“難”,探究其更深層次的原因,涉及政府、社會經濟發展、家庭、學校、用人單位和大學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具體來說,高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政府宏觀調控影響高校大學生就業由于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由計劃經濟時代的“精英教育”走向市場經濟時代的“大眾教育”,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體制也由傳統的“統包統分”進化到以“市場為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體制。但傳統時期的就業思維模式、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戶籍制度和人事制度等落后嚴重制約了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就業狀況。
2.2社會發展水平影響高校大學生就業高校大學生就業難得根本原因就是社會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所處時代的經濟規模、經濟結構等經濟的多方面制約,因為國民經濟的發展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國民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為社會提供至少80萬個新增的就業崗位,故經濟因素是影響高校大學生就業情況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當前我國的國民經濟結構正處于戰略性調整的階段,隨著市場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傳統產業比重下降,國有企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行政事業機構不斷改革,公務員人事結構的不斷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為高校大學生提供了更多公平的機會。
2.3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和就業指導課程等影響高校大學生就業當前存在于高校專業、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第一,部分高校的專業設置不能適應當前的經濟社會需求,存在嚴重的與社會脫節,即培養的大學生不能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直接影響其就業率;第二,部分高校不重視,甚至忽視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就業指導機構和課程的設置的目的就是提高高校的大學生就業率,解決高校大學生就業難得問題,而一些高校盲目的重視行政化的就業指導狀況,存在的就業指導內容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就業指導形式單一,就業指導過程過短,就業指導內容實踐性不強等問題,不能做到“以學生為本”的就業指導,嚴重影響高校大學生的順利就業。
3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在新時期的經濟環境下,影響高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在新的形勢和機遇下,順應時展潮流,實現我國高校大學生的順利擇業就業,是當前擺在高校和社會面前的一項長遠而艱巨的任務。
3.1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優化就業制度改革,創造就業機會
政府應首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經濟的蓬勃快速發展能夠不斷的為社會創造就業崗位,其次,政府應積極優化社會主義市場產業結構,著力發展就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重點扶持小微型企業和鼓勵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最后政府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轉變觀念,樹立“就業優先”思想,工作重心從就業管理轉變到就業服務上來,營造良好的就業、輿論氛圍,為大學生就業創造舒適、公平的就業環境。
3.2高校課程設置要與時俱進,重視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
高校要時刻關注社會的未來發展趨勢和產業結構發展走向,根據高校自身情況,積極調整和定位高校課程內容和學科建設,以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就業市場對高校大學生的需求,及時、高效地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同時,高校要引入和發展“產學結合”的辦學思路,積極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協作,定期開展學生實習、見習的社會實踐活動,幫助高校大學生提前適應職場社會。高校要高度重視就業指導工作,在就業指導部門機構的設置和課程安排上都要嚴格遵照國家教育部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保障高校大學生就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工作。
3.3提升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實效性
完善組織機構的設置和提升就業指導專職教師的水平是關鍵。結合我國當前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組織機構混雜的局面,高校要積極努力的建構科學、合理的組織機構,在校級設立一級的主管機構來調控全校的課程設置和日常就業的行政事務。各盡其責,權責分明,有的放矢。嚴格把控就業指導教師的引入,不僅需要專業的就業指導的學歷資質,同時需要較好的組織協調管理能力和良好的道德責任感。高校的課程設置杜絕“斷層”的教育模式,而應設置貫穿大學期間學制的安排,如一、二年級組織學生學習職業生涯規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三、四年級開設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同時重視組織學生多進工廠、企業見習。實現“以學生為本”的就業指導目標,而非實現行政化的高校就業。
作者:雷茗 單位: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蔡立彬.高校擴招后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的對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秦自強.大學生就業指導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陳社育.大學生職業心理輔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4閔維方.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潘晨光.中國人才發展報告No.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6何曉淳,劉獻文,劉鑄.研究生就業與創業指導[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8
7王珍,張樹桂.職業指導[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5
8J.Greenhaus.王偉譯.職業生涯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9Y.Baruch.陳濤譯.職業生涯管理教程[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10彼得森,岡薩雷斯.時勘譯.職業咨詢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11黃甫全.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季誠鈞.大學課程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3李培林,李強,馬戎.社會學與中國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14廖蘇華.大學生就業指導實用教程[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3
- 上一篇:以創業推進大學生就業的必要性
- 下一篇:大學生就業難下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探討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