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下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探討
時間:2022-03-31 10:47:00
導語:大學生就業難下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進一步深化了大學生“就業難”,是制約大學生就業的關鍵因素,通過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化解大學生就業難,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經濟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高校應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路,實現人才有效供給;建立人才需求預測機制,實現人才精準供給;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實現人才可持續供給。注重通過人才培養體系的變革促進經濟增長,智力支持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有效推進供給側改革。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難”;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
當前“供給側改革”是我國經濟熱詞,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每一次大規模經濟變革都會帶來人才流動新趨勢,供給側改革所倡導的大政方針給高校就業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大學生“就業難”再次被提起。然而,在大學生為找不到工作苦惱時,企業也同樣為找不到合適的人才而苦惱,當前,人才供需呈現出中低端人才“產能過剩”,而應用型人才及高端人才供給不足。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提出,當期國內高等院校要想成功轉型,必須從源頭開始進行供給側改革,也就是說以供給側改革破解人才供給與需求直接的結構性矛盾,建立適應供給側改革的人力資本培養體系,真正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一、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求現狀分析
從供給維度看,大學畢業生總量持續增長,質量差異大。高校大學生總量增長始于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1999年實行高等教育擴張政策之后,畢業生總量更是突飛猛進。2016年高校畢業生765萬,再次刷新歷史紀錄。龐大的人群,質量參差不齊,一方面是由于教育資源的傾斜,會直接造成教育資源配置呈現兩極化,重點院校往往會占有更多的資源,所培養的學生就業競爭力較普通院校會較強,不同高校之間的就業壓力也不同,存在明顯的就業壓力偏差。另一方面是專業方面的差異,據麥克斯研究院日前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連續3年來,教育、醫療、信息產業等知識與服務密集型的現代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吸納就業能力強,而建筑、傳統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則面臨挑戰。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部分專業的就業崗位難以大幅增加,而一些應用型較強的新興專業則會供不應求,不同專業之間就業率差異也較大,大學生就業存在結構上的不平衡。從需求維度看,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一直以來,我國以低端制造業和產品加工業為主,這些產業所提供的崗位對勞動者的文化素質要求不高,普通勞動即可勝任。大學畢業生以其人力資本投資,獲得了在高級勞動力市場就業的初步能力,傾向于在知識密集型行業或在產業鏈的高價值環節就業,以更好地實現其人力資本投資價值。然而,從目前來看,高端產業發展尚不足,因此就業市場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不足。甚至有些高校為了迎合熱門專業需求,放棄本校自身學科優勢而增加新的學科,無法提升畢業生的勞動力水平。
二、供給側改革給大學生就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一)供給側改革給大學生就業帶來的挑戰。大學生就業始終與經濟運行情況緊密聯系,當前國內經濟運行整體平穩,但運行速度有所放慢,總體呈下行趨勢,企業人才需求下降。與此同時,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的供給側改革,對就業也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最近接二連三的企業倒閉、公司裁員等問問已經向大學生敲響了警鐘。供給側改革背景要求下,淘汰落后產能勢在必行,尤其是傳統產業,如鋼鐵、煤炭等,這必然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比如鋼鐵行業,每年都會招收大量的應屆畢業生,是化解高校人才的重要行業,如今產業結構調整,部分在崗人員可能面臨再就業,吸納應屆畢業生的數量明顯下降。隨著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的變化,雖然有一批新興企業產生并存活,會提供一定的就業機會,但是從熊彼得在五十多年前提出的“創造性破壞”觀點來看,他們同時會給傳統企業帶來不可預估的沖擊,如互聯網+讓傳統店鋪市場份額急劇下跌,就所提供的工作崗位總量而言,破壞量甚至高于創造總量。有研究預測:供給側改革中期,新興產業、新建企業的新生力量還非常孱弱,就業增量會放緩甚至回落;而傳統產業會出現大面積衰敗并加速排斥勞動力,二者的綜合作用下,就業會迎來真正的挑戰。
(二)供給側改革給大學生就業帶來的機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創新驅動,隨著經濟發展、技術進步、需求改變,低端產業逐步向高端產業轉型,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會越來越高。個別行業的調整期恰好是產業轉型升級期,去產能的過程涉及的往往是普通崗位,升級反而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這反而又為勞動力市場創造了新崗位,是吸收應屆生就業的主要渠道。同時,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創造了較為廣闊的就業空間。總體來看,我國目前市場就業的吸收能力并不弱,就業形態豐富,新興產業提供的就業路徑更多,從而會在一定程度上拉動就業。另外,在國家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有力之舉。創業直接帶動就業,創新帶動企業發展,間接促進就業,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關鍵之舉。總之,供給側改革促進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的增長,不但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也改進了就業質量。從這些角度來看,供給側改革擴大了就業容量,給大學生就業創造了機遇。
三、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的著力點
(一)堅持應用型辦學思路,實現人才有效供給。隨著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和產業結構深入調整,社會對創新人才需求量會持續增加,高校是創新的智慧源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架起連接供需兩端的橋梁。從目前人才供需情況來看,大學生就業難很關鍵的一個原因是供需結構性矛盾的存在,大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企業招不到與崗位匹配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基于這一問題背景,我國相繼出臺系列政策,從頂層設計著力解決人力資本供給與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如《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鼓勵和支持高校找準定位,實現差別化發展,簡政放權支持動態調整,鼓勵政府、社會、學校形成合理,多元投入,真正實現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從根本上解決教育供給與市場需求的結構性矛盾,及時出臺《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為地方本科院校辦學和發展進一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明確教育與培養思想,培養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一致并適當超前的人才,高校要分析調研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與規律,確立自身產業定位,人才培養方案應緊密圍繞區域經濟特點,將市場機制引入人才培養過程,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教育經濟功能,增強高等教育對社會的適應性和對市場反應的靈活性,實現有效人才供給。
(二)建立人才需求預測機制,實現精準供給。產業結構調整直接影響就業結構,高校要與時俱進,快速反應產業機構改革的步驟,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人才需求預測是推動教育結構調和改革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高校要精準定位社會需求,根據地方經濟發展需求,靈活調整專業結構,以市場為導向,提供精準人才,實現人才供給與用人需求無縫對接,人才供給與需求的良性互動。真實可靠的人才需求預測是一項系統工作,需要高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統計部門的相互協調。首先獲得全面的時效數據是人才需求預測的基礎和前提;其次建立符合地方經濟發展趨勢的預測模型和方法是關鍵;最后不同領域專家論證分析是保障。然而,當前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由于人財物的限制,難以開展此項工作,可以借住專業社會機構調查的力量,在就業指導工作中參考社會機構的調查結構數據,調整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
(三)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實現人才可持續供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應用型大學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啟示。改革的目的是“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高等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培養能就業的學生,而是要培養他們更好的職業發展潛力,不僅僅從量上關注大學生就業,而是要在結構下功夫,考慮所培養的人才在社會上的就業和未來職業發展。在全面推進改革進程中,高校應大力推行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機制,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行業企業深度參與,構建善創新、上手快、素質高的技能型人才培訓體系,推動學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對接與融合。高校要避免盲目跟風設置所謂的“熱門”專業,使人才供給結構與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長遠需求一致,致力于厚基礎、知工藝、上手快、善創新等方面能力素質的培養,實現人才可持續供給。
作者:凡欣 單位:嘉興學院
參考文獻:
[1]馬世洪.以供給側改革破解大學生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J].中國高等教育,2016(5).
[2]丁守海等.供給側改革與就業轉換的三階段論[J].教學與研究,2016(3).
[3]曹洪軍.論大學生就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學術論壇,2016(5).
- 上一篇:高校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 下一篇:大學生就業現實困境與就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