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語境下高校法制教育創新

時間:2022-02-15 04:02:00

導語:和諧語境下高校法制教育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語境下高校法制教育創新

我國正融入法治社會,對于置身社會的任何一個人而言,是無法擺脫法律生存的。在這種高度規則化的社會里,“法制手段”將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我們的現實社會中。當我們以審思發展和關切生活的態度來判斷實踐視域時,自然會發現,必備的法律素養已成為現代市民尤其是廣大青年學生立足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一、和諧社會與和諧教育要求高職院校將法制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和諧社會包涵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等多方面的內涵。和諧教育作為和諧社會的子系統及重要標志,其內涵一方面要符合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和要求,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又必須符合教育本身發展的基本規律,保證其內部和諧。和諧教育應該包括教育法治、教育公平、教育主體之間誠信友愛、教育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等內涵。無論是和諧社會還是和諧教育都將法治理念放在首位,將法制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這是因為法律是人們必須遵循的一種“規矩”,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一種社會調節手段。借助于它,一定社會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才得以建立和維護,社會結構才得以完整和諧,人們彼此之間的活動才表現得有條不紊,整個社會有機體才得以靈活運轉。

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是以普及法律知識為主。這種教育模式在改革開放初期,曾經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的法制觀念,提高了學生的法律意識。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社會生活環境日趨復雜,青年學生處在思想不成熟,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型時期,僅僅通過課本上的法律條文的學習,往往不能準確理解條文的含義和法律精神。因此,這種普法式的教學方式既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不適應高職院校學生提升法律素養的要求。

法制教育是指非法學專業的學生通過學校的各種教育形式,知法、守法并學會用法,培養和提高法律素質,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護法習慣,自覺樹立法律權威。當前學校法制教育大多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為習慣的培養。當然,法律知識教學是法制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兩者有著重要區別,法律知識教學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護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歸宿。現在知法犯法青少年大有人在,有兩點可以說明,一是模仿犯罪,不少青少年模仿影視小說中罪犯的犯罪方法和手段實施犯罪;二是反偵查,比如作案時帶手套,偽造證件,破壞現場等等。從某種角度看,把傳統德育中的法律知識教學轉變為法律素質養成已是現代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當務之急。

二、高職院校在法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法律知識灌輸,輕法律意識培養

法律意識應成為法制教育的首要目標,因為法律意識水平直接決定著國家法律、法規的質量及其效果,還直接決定著人們對法律規定的正確理解和運用以及對違法、犯罪現象的抵制和斗爭。可見,法律意識的水平大到反映一國的法律文化和法律發展的程度,小到反映一個公民對法律現象的認識以及他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處理物質利益關系的態度。

高職院校的法制課教材大多具有知識性和廣泛性的特點,知識性表現在教材多以介紹各法律部門的基本規定為主,廣泛性表現在法制基礎教材內容廣泛、龐雜,幾乎涉及了法律專業所有的基礎課程,這等于將法制教育與法學教育混為一談。此外,教師依教材來介紹法律,這樣會不自覺地重法律知識灌輸而輕法律意識培養。他們把法律知識分解成一個個知識點,讓學生背誦,然后再找一些案例分析的樣板去培養所謂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培養學生法律意識根本無從談起。

(二)法制教育的定位不準

在法制教育的定位上,高職院校仍然把法制教育作為德育的組成部分。原國家教委牽頭的《關于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開宗明義———“學校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這使法制教育定位問題上產生一個誤區,大多數人認為法制教育是德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事實上,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法制教育以法律為核心,德育以道德為精髓,兩者盡管有密切聯系,但有本質的不同。法律關注的是整體,道德關注的是個體,法律和道德不是包含關系,而是并列關系。比較美國、德國與瑞士等國的學校教育,盡管他們也強調道德教育或宗教教育,但法制教育卻是這些國家學校教育的傳統,它與道德教育或宗教教育無論從教材編寫、專業設置還是教師配備上都有區別。可見,把學校法制教育內容變相為德育內容,這種做法從理論上是沒有任何依據的。長期以來,學校的“法制教育”從屬于“德育”,屬于兩課的組成部分,并沒有自身獨立的地位。在一些高職院校中,法律基礎課是由兩課教師擔任的。把法制教育視同為道德教育,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來開展法制教育課,不僅難以達到法制教育的目的,而且還將致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沒。正是受這種不合理認識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在形形色色的高職院校里,很難看到獨立的法律教研室進行普法教育,取而代之的是德育(政治課)教研室,其結果是法制教育工作很難得到切切實實的開展。現在,兩課課程體系正在進行改革,法律基礎課與思想品德課合并成為一門課程,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搞好法制教育,是擺在法制課教師面前的新課題。

(三)法律課程設置不盡合理,法制教育體系

比較單一目前高職院校法制教育與專業教育嚴重脫節現象普遍存在。當前我國各行各業的職業準入資格并不以是否受過系統法律專門教育為條件,因此法制教育的各環節沒有貫穿技術職業的特殊要求,培養的應用性人才卻往往缺乏應有的法律知識。法制教育與學生現實思想實際聯系也不夠緊密,因此社會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評價不高。

但由于法律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高職院校在設置專業時一般也會相應開設與本專業有關的法律課。但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有的專業開設法律課比較隨意,沒有結合各專業的不同特點開設與本專業相關的法律課程。如一些經濟類的專業開設了經濟法課程,但存在課程與專業要求不符的現象。有些專業想讓學生學習一些與合同、公司、保險等有關的法律,本來應開設民商法課程卻開設了經濟法課程等。

針對非法律專業的學生,高職院校幾乎是整齊劃一地開設一門《法律基礎》課來完成“法制教育”任務。而對于《法律基礎》課,大多學生只關心這門課好不好學,考試能不能過,而對學什么、怎么學大多漠不關心。久而久之,學生形成一些實用的想法,有的同學認為,法律學不學無所謂,需要的時候再學也不遲。有的同學甚至認為,只要我不犯法,法律奈我何!

三、改革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為和諧社會培養具有法律素養的高技能人才

(一)高職院校法制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信仰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高職院校在法制教育中應重視對學生法律信仰的培養。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法律作為公平、正義的象征,守法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現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靈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體不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內化為道義上的一種責任和義務,變被迫守法為自愿守法,由強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法律信仰,是指人們對法律的無限信服與崇拜,并以之為行為的最高準則。法律信仰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認同和歸依,其實質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統治。如果沒有形成和培養守法的精神,形成法律信仰,在實踐中也可能出現知法犯法、千方百計規避法律的現象,使法律形同虛設,喪失法的權威、法的尊嚴。因而,要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要樹立和培養法律信仰,知法是前提和基礎,自覺守法即信仰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目標。

培養法律信仰,首先應針對高職學生的知識基礎與主觀需求,把握授課的深度和廣度,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改革過去教學中重教學結果而輕教學過程的現象,注重在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和討論。教師要創造問題情景,問題的提出要立足于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教學中要旁征博引、內容豐富、重點突出,能夠透視社會現象。要重視教師自身作為法律人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感染,重視言傳身教。再次,要重視對教材內容的處理。教師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提煉,處理好學生自學與課堂講授、精講與泛講的關系。最后,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考試應主要考察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綜合素質,考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應為法律信仰這個中心教學目標服務。

(二)遵循法制教育特有規律,科學設置法律課程,構建與專業課相結合的法律教學內容

德育與法制教育均屬于社會價值教育范疇,都是為了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合格公民。德育重在凈化人的內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規范人的外在行為。提升人的素質,應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進行塑造,采用法制教育與德育的結合,但不應存在法制教育從屬于德育或德育從屬于法制教育的問題。換言之,發揮法制教育的教育性,需要建構一個屬于法制教育本身的完整體系且地位獨立。

法制教育是認同規范、接受規范、消化規范的教育,是培養自覺、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體現民主、正義、效率、公平等現代法治理念的教育,依靠傳統的枯燥無味的課堂說教很難奏效,較適宜的方法是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這些規范。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啟發式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最佳的答案,引導學生發現有關的法律規范、事實材料及其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這樣,掌握的知識就會更為牢固、更加深入。此外,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模擬審判等方式,對真實或模擬的案例進行課堂分析和討論,讓更多的學生通過參與、角色轉換和辯論,從中感受到法律的精髓。有條件的學校可讓學生旁聽審判過程,通過親臨感受和事實分析自覺獲得價值判斷。同時還可以通過包括校園網在內的互聯網,進行在線法制教育,利用網絡計算機聲、光、影像技術,更廣泛、更迅速、更緊密地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將法制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使法制教育入眼、入腦、入心。

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標與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培養具有對與本專業法律規范有比較深入了解的現代專業技術人才。法律素養的欠缺,對任何職業而言都是致命的缺陷,職業技術教育中強化法制教育對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法治國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只有把法制教育融入專業技術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才具有生命力。因此,高職院校應敢于創新、敢于探索,開展調查研究,關注市場的需求,為提高學生自身的競爭力搭建好的平臺。除開設一般的法制課外,各專業可針對本專業的不同特點,設置與本專業有關的法律專業課。如理工院校發明創造比較多,可以配套開設涉及專利、商標等方面的法律課,文科類的專業可以開設著作權方面的法律課等。

(三)營造法制教育的校園環境,優化法制教育師資隊伍

高職院校要營造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校園環境,學校工作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體現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懷,堅持權利義務的理念,充分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牢固樹立民主法治意識,使學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切實地納入到科學規范的法治軌道。在管理上應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和提高。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權利價值,培養學生的權利意識,激勵學生的權利追求,有效地促進學生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救濟權的實現。高職院校要在國家規定的框架之下制訂自己的規章制度。例如,建立完善的利益表達制度,讓學生充分、有效地表達自己合理的見解和反映自身的利益,增強規章的正當性和學生的認可度。通過類似制度尋找學生利益和學校利益最佳優化點,減少規章實行的摩擦和阻力,促使高職院校的管理行為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可審查性,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規范的內容和相對穩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須有受過正規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法律教師隊伍。“硫酸傷熊”案當事人說過:“我們上大一時就學了《法律基礎》課,學了民法和刑法……但用試劑燒傷動物園里的動物是不是違法就不清楚了……”,這種情況也許不是普遍的,但留給我們法制教育的思索是無限的。因此,優化優化法制教育師資隊伍,不同的學校應根據自身條件,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當水平的精干的專職教師為主體,同時聘請部分長期從事司法實務或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教師為補充,整合組建地道、高質的法制教育師資隊伍。

正如賀衛方先生所言:“法律教育的目標不外乎有兩個,一是為法律行業培育新人,二是為更為廣泛的社會成員提供法律知識與法律意識上的訓練。”高職院校法制教育既有傳授知識乃至技藝的成分,也有培育意識乃至信仰的內容。因此,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要與學校的其他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融法制教育于文化、技能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之中,還要與公民普法教育相結合,緊密聯系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緊密聯系高職學生的思想實際來進行。通過法制教育,強化高職院校學生的道德意識、法律意識,提高其法律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升華其人生理想,使其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