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法制教育存在的難題與應對方案

時間:2022-02-15 05:17:00

導語:基層法制教育存在的難題與應對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層法制教育存在的難題與應對方案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四五”普法制定的基本目標。我市農村人口多、比重大,是普法工作的難點和重點。近年來,我市的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下,通過各級法律宣傳服務組織的努力和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廣大農民法制觀念逐步增強,農村基層干部依法決策和管理農村事務的能力明顯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能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法制教育的深人開展,有效地推動了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促進了農村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法制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市農村法制教育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困難和問題。

一、存在問題

1、認識上存在偏差,法制意識淡薄。由于我國人治歷史久遠,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農村又相對偏僻和封閉,基礎教育薄弱,農民文化層次相對較低,接受新知識、新事物能力慢,導致一些干部群眾法制意識薄弱。有些農村基層干部和群眾認為,自己安分守己種田和生活,不做犯法的事,普法對本人關系不大,學不學法無所謂。還有些群眾只有民主意識,缺乏全局意識;只注重權利,不重視責任和義務;維權意識強,參與自治管理的意識弱;監督批評意識強,自覺配合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意識弱。這些問題的存在,給農村法制教育造成了困難。

2、農村存在問題多,法制教育任務重。一是村民自治制度落實難。農村一些地方選舉還不規范,有些村干部往往是在當地宗族中有較強影響,并通過私下承諾的方式當選,他們當選后很難代表全體選民的利益,影響農村管理的公正性。村務、財務公開不透明,有些只公開大的方面,對一些關鍵性或較敏感的內容公布比較模糊或不予公開,迫于制度不得公開一下,有應付和走過場的現象。二是處理矛盾糾紛不到位。農村在處理宅基地、承包地糾紛和有關農民利益問題時,免不了出現一些矛盾和糾紛,調解不及時和處理不當而造成矛盾激化,造成不斷上訪。三是法制建設相對滯后。近年來農村犯罪日益增多,已成為社會的突出問題。農民犯罪中侵害公民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犯罪比率大,故意殺人、傷害、強奸、盜竊和搶劫時有發生,且犯罪主體為年輕、文化水平低的農民。對這些犯罪行為,一些部門執法不力,使一些犯罪分子逍遙法外,個別鄉村村霸和宗族勢力橫行。這就嚴重挫傷了村民學法的自覺性,阻礙了農村法制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3、法制教育力量薄弱,宣傳方法單一。經調查,全市2沙拓個村的法制宣傳,主要依靠市縣兩級司法機關“送法下鄉”,而鄉村兩級宣傳教育則是薄弱環節。宣傳方式大都停留在散發資料、張貼圖片、現場咨詢上,這些形式烘托普法氣氛有余,但是讓農民掌握和運用具體的法律知識則不足。由于法制宣傳經費不足,農村普遍缺乏法律學習資料,更缺少生動活潑的教育形式。

4、“一手硬、一手軟”,對法制教育重視不夠。農村法制教育還沒有真正引起一些領導和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對農村法制教育缺乏深人研究和具體安排,工作中存在抓經濟和抓生產重、抓法制建設輕,抓實的和具體的工作重、抓法制教育輕等問題。

二、建議與對策

加強農村法制教育,進一步提高農村干部群眾的法律素質,是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是實行依法治村的基本條件。因此,我們必須按照十六大提出加強法制建設的總體要求,正確處理好以下四個關系,不斷深人探索農村法制教育的新途徑。

1、處理好“上邊抓”與“下邊抓”的關系,形成農村法制教育的長效機制。市、縣(區)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村法制教育工作,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農村法制建設,加強農村法制教育工作領導。鄉村兩級黨組織,要把這項工作作為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提上重要議事日程。鄉村法制教育組織和干部要真正發揮作用,改變只掛名不干事的狀況;要定期分析本地本單位法制教育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確保法制教育工作順利開展。要結合日常工作,把法制教育融人到經濟社會各項事業中,納人黨委、政府的方方面面,貫穿到工作始終。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抓落實,從而真正形成法制教育的良性機制。應在鄉、村兩級建立法制宣傳隊伍,聘請一些退休老干部、老教師、老黨員擔任普法教育宣傳員,使這項工作在基層深人開展。

2、處理好“普遍學”與“重點學”的關系,深化農村法制教育內容。農村法制教育內容多、涉及面寬,因此在內容選擇上,應針對不同教育對象的特點和需求,采取普遍學習基本內容與重點掌握相關法規相結合,從而提高農村法制教育整體效果。“普遍學”就是要結合農村面上工作,廣泛宣傳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和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加大與農民群眾權利和義務相關法律的宣傳教育力度,使農村干部群眾提高對加強民主法制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調動他們學習法律的積極性。“重點學”就是要突出與教育對象工作、生產、生活關聯度高的法律知識的學習。農村鄉鎮干部是依法行政的主體,是農村民主法制建設的關鍵,對他們應重點抓好國家行政法規和農村、農業相關法律的學習。提高他們依法行政的自律性,通過他們學習法律的實際行動來帶動農村法制教育的深人開展。對村兩委班子成員,應重點推進《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其它村民自治法律條文的學習和貫徹,增強村干部依法治村、依法管理村級事務的能力。對普通村民應重點放在村民自治、土地承包、婚姻家庭、計劃生育等法律法規的學習上,放在與他們切身利益結合緊密的重點、熱點、焦點問題的法律知識的普及和教育上。

3、處理好“集中教育”和“靈活教育”的關系,豐富農村法制教育方式。農村居住分散,人員流動廣,這就要求農村法制教育應當采取更加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可通過舉辦法制教育培訓班、司法講座、法律宣傳月、宣傳日集中學習,對重點村組(如信訪村、宗教村)、重點人群(如歸正人員、外出務工人員)集中教育。另一方面,應當針對農村群眾文化程度偏低和普法宣傳工作手段相對落后的現狀,多采取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載體來加強宣傳教育。如組織文藝宣傳隊送戲下鄉、法制民情大家談、知識競賽,結合農村社會典型進行現身法律宣傳,組織農民收聽收看法律專題節目等。要廣泛開展文明家庭、文明學校、文明村組活動,真正讓法制宣傳教育進鄉村、進學校、進家庭,調動農民自覺學習法律知識的熱情。

4、處理好“學法”與“用法”的關系,推動農村民主法制建設。教育是手段,守法才是目的。法律的宣傳教育,最終是為了落實法律、法規,養成人民群眾自覺用法律法規約束日常言行和工作、生活的良好習慣。因此,學法的關鍵在落實,落實的責任在法律工作者、宣傳者,特別是農村基層各級領導。一是要與村民自治工作相結合。對農村兩委會班子成員應要求具備一定的法律素質和水平,對一些法盲和宗族意識嚴重的人不能被選進班子,更不能成為領導干部,保證農村各級班子的純潔性和先進性,這樣才能使農村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選舉、民主監督得到落實。二是與維護農村穩定相結合。要公正及時地處理農村一些比較敏感的問題,如經濟糾紛、社會矛盾、權利與義務等,嚴懲侵害農民權利和利益的犯罪分子,使人民群眾真正信服。這樣在他們發生問題時,才能運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才會自覺學法、守法。三是要與實行村務公開制度相結合。應進一步抓好村務、財務公開制度的落實,按照規定的地點、規定的時間及時向村民公開,自覺接受村民的監督。對群眾不滿意或有疑問的公布內容,應面對面說明,并提供政策和法律依據及財務根據,確保“兩公開”、“四民主”制度落到實處,從而推動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向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