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中法制教育的滲透
時間:2022-04-12 10:25:39
導語:化學教學中法制教育的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也是健全人格培養的關鍵期。為此,化學教學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還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托,充分利用化學學科中固有的法制內容、教育契機和教學便利在化學課的教學活動中,有意識、有計劃、適度地滲透相關法制知識和法制理念,以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從而激發學生的法制情感,培養學生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習慣和能力,幫助學生提高法律意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那么,在化學教學中如何發現和創設法制教育的滲透點呢?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法律知識,發現和創設滲透點
化學教學不是簡單地教授學生課本上的知識,而應該是以教學內容為載體,教授學生社會生活經驗。為此,教師要積極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尋找法律知識的切入點,在備課時將法制教育列為教學目標,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將化學知識和法制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可以在化學課堂中有效地滲透法制知識。如在學習濃硫酸的性質時,向學生講述了濃硫酸有強烈的腐蝕性之后,應結合社會上的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濃硫酸打擊報復傷害他人,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益的行為,及時向學生指出:不僅用濃硫酸傷害人是違法犯罪行為,而且攜帶爆炸品、易燃液體、易燃固體、壓縮氣體、自燃物品、害品等乘車也是法律不允許的。從而有效地向學生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三十條:非法攜帶槍支、彈藥、管制刀具或者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蝕性物品,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第一百三十六條:違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蝕性物品的管理規定,在生產、儲存、運輸、使用中發生重大事故,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要善于設置問題情境,發現和創設滲透點
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適當設置問題情境,進而引入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習。如在學習乙醇(俗稱酒精)時,提到工業酒精,教師可以適時創設情境:能不能用工業酒精來勾兌飲用酒?身邊有沒有生產和販賣假酒的現象?法律允許嗎?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列舉身邊生產、銷售假酒的事例,以及假酒對人體的危害,引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條: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銷售金額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銷售金額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又如在講“生活中常見的鹽———氯化鈉”時,提到有毒的工業用鹽(亞硝酸鈉),教師可以適時創設情境:能不能用工業用鹽來代替氯化鈉食用?身邊有沒有出現這樣的事情?法律允許嗎?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列舉身邊無證銷售或生產非食用鹽、非碘鹽的事例,以及假鹽對人體的危害,引入《貴州省食鹽管理條例》,讓學生知道生活中買鹽時應該選擇正規的商家,以后也不能從事生產、售賣假鹽的活動。
三、要聯系學生社會生活實際,發現和創設滲透點
化學源于生活,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教師要積極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教育。當教學內容涉及到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時,就為法制教育提供了很多契機,此時借機滲透相關法制內容,既顯得自然,學生的興趣也比較濃厚。如在課堂練習或作業過程中,當發現學生抄襲作業時,就可以借“抄襲作業”話題發揮,向學生滲透《著作權法》的有關內容;考試時,發現有同學作弊時,就可以借機向學生滲透《國家教育考試法》;在課堂上,有的同學沒有養成傾聽的學習習慣,你一言,我一語,常常打斷別人的發言,為了讓學生尊重別人的選擇和意愿,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可適當滲透《國際人權法》;遇到有的同學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時,可適當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四、要善于利用實驗教學創設契機,發現和創設滲透點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而化學實驗則是化學學科的靈魂,它不僅是學生獲取直觀信息、認識化學世界的窗口,也是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規律、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提高各種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滲透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如在做實驗前,要求學生按量取用藥品,以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每次做實驗后,要求學生將廢棄物放在指定地點,統一回收。如果亂排放不僅對實驗環境構成威脅,也能對周圍環境造成危害。這時就可以向學生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的第二十九條:禁止向水體排放油類、酸類、堿類或者劇毒廢液。總之,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在向學生傳授化學知識的同時,應當充分挖掘教育因素,及時發現并創設法制教育的滲透點,把握時機,適時適度地滲透法制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讓他們成為懂法、守法的新一代。
作者:覃愛明 單位:貴州省余慶縣實驗中學
- 上一篇: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缺失與構建
- 下一篇:高職院校法制教育實效性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