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學分析

時間:2022-01-29 10:07:47

導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學分析

在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同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面對新的社會矛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還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有希望。”[1]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肩負著人民的重托,歷史的責任,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主力軍,承擔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圣歷史使命。要求: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爭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理論聯系實際是黨的優良傳統與作風,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則[2]。開展實踐教學,對大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具有重要意義。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修課程。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道德教育及法律意識培養為重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不斷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將大學生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加強大學生自我修養、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課程,目的是要求大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修養是知、情、意、行的辯證統一過程,是主觀意識培養、價值認同、情緒體驗、親身實踐、理論升華的過程。因此,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研究十分重要。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的理論研究

實踐教學理論在德育教學活動中早已廣泛運用,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基本方法。1.1中國傳統德育思想蘊含豐富的實踐教學理論。中國古代教育以倫理道德為主,如四書、五經等中國古代傳統教育儒家經典無不以德為主要內容。一般文化知識教育服從于道德教育的需要,把知識教學與道德教育融為一體是中國傳統教育的特點。中國古代非常重視踐行,非常重視道德說與做的言行一致。道德認知如果不能見之于行動,就不是真正的道德認知,更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相反有可能成為欺世盜名的偽君子[3]。中國古代倫理道德教育中德與行的言論充分體現了實踐教學的理論。儒家創始人孔子是實踐教化的先行者,通過實踐開啟教化之門,是孔子獨到的一種教育方式,他提出“力行近乎仁”,認為努力按照社會道德規范實踐的人就“近乎仁”。在孔子看來,通過道德教育培養德行,即德育在于使德落實于行,相對于道德認知,道德實踐更為重要。針對學生出現言行脫節的現象,他認為:“始吾于人也,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認為在實際行動中才能評價個體的道德水準。孔子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強調將所學所思用于實踐中。孔子還辯證地提出實踐教化不可脫離認知教化,即道德實踐和道德理論傳授是在同一教化過程中進行的。而知德→好德→行德是孔子的一套完整道德培育理論,提出以實踐行德、以實踐育德是完成道德教化目標的基本途徑[4]。孟子主張道德教化論,主張不能忽視實踐教化對道德形成的影響,提出“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同時教化者要根據不同對象采取不同的實踐策略。荀子認為“聞見知行”是道德品質形成的必然規律,強調受教育者在身臨其境的切身體驗中獲取感性材料。墨子更注重“功”,提出“合其志功而觀焉”,主張從動機與效果的統一去評判人的道德實踐,也就是實踐教化的效果評價。程頤認為“知難行亦難”。朱熹重視“力行”,提出:“故圣賢教人,必以窮理為先,而力行以終之。”要求教化對象將倫理道德知識付諸實踐,轉化為道德行為。王守仁主張“知行合一”,注重“在事上磨煉”進行道德修煉,指出:“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王廷相提出“知行養舉”,即學、思、行相結合[4]。1.2近代中國實踐教學理論。鴉片戰爭以來,社會矛盾尖銳突出,思想文化領域表現出強烈的“自我批判”現象,進步的教育家掀起實學教育思潮。黃宗羲主張:“躬行實踐以求知,力學致知。”認為唯有自己“所行所習”,才能“去圣不遠”,是人才成長的正確途徑。王夫之認為在學、問、思、辯、行五者之中,“第一不容緩則莫如行”。顏元主張“真學”“實學”,并倡導“習行”教學法,提倡接觸實際。1.3現代中國實踐教學理論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現代中國的教育家廣泛吸納西方實用主義教育思潮中的合理內容,積極探索適合我國的實踐教學理論。徹底批判傳統教育忽視受教育者主體性,力圖去除以課堂為中心而脫離生活、以教師為中心而漠視受教育者、以書本為中心而脫離實踐和實際的弊端。強調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生活相結合,要求受教育者手腦并用。同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將“教”“學”“做”結合起來。陶行知主張“生活教育”,集中體現在“教學做合一”的理論中,他的實踐教學理論顛覆了傳統注入式教學法,探索出了教服從于學,教和學服從于生活需要的有效教育路徑。陳鶴琴提出“活教育”理論,其基本原則是“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

2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的理論價值

2.1符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培養目標和內容要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培養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加強自我修養,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認識他人、認識自己,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將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課程內容以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著豐富的實踐思想,具有鮮明的導向性。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貴在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于言。要注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個人都能感知它、領悟它,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要貫徹落實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性要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價值追求,形成價值認同,指導價值選擇,落實到大學生的價值實踐中,進而促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內容的有效落實,最終轉化為大學生行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教學活動,不斷拓展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2.2符合“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其中的“事”“時”“勢”是環境條件的變化,“化”“進”“新”就是不斷地適應、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實踐。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3符合大學生發展的內在要求。人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各種關系,自然就產生各種利益沖突,就需要進行調整。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律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做什么樣的人,怎樣做人,怎樣的生活才有意義,怎樣的人生追求才有價值,這一系列的人生課題,都要求大學生去觀察、思考、選擇和實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實踐是思想道德、法律產生的基礎,思想道德、法律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同時又反過來指導人類的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水平與法律意識,既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既要對學生進行理論教育,還要對大學生進行能力培養,確保學生知行合一。2.4符合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需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從內涵上包含了崇高的職業思想素質,良好的職業認知水平和扎實的職業實踐能力,“德”是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靈魂,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培養學生“德”的核心課程。加強實際教學符合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要求。2.5符合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要求。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人們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時,還要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種處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社會交往實踐,是人類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人類生產活動中只有不斷調整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社會關系,才能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培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法律素質,就是為了提高大學生處理各種社會關系的能力,而思想道德和法律正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因此,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融入實踐教學,符合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原理。

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性教學的實施路徑

根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要求:實踐育人質量提升體系要堅持理論與實踐養成相結合,整合各類實踐資源,強化項目管理,豐富實踐內容,創新實踐形式,拓展實踐平臺,完善支持機制,教育引導師生在親身參與中增強實踐能力[5]。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本質特征是實踐性,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將思想道德、法律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踐教學正是實現將理論知識、認知、認同外化的紐帶,是增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實踐性和針對性的有效途徑。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實踐教學只有實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學生才能真正信服,從內心真正接受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才能真正發揮主渠道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傳統的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理論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進一步形成重點講授、學思互促、德技互融、強化實踐的教學理論[6]。實踐教學不應是課堂灌輸和社會實踐活動的生硬搭配,而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是課堂實踐活動、校園實踐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統一[7]。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學情、專業特點,確立理論實踐比例,確定實踐教學內容,選擇實踐教學方式和評價辦法,正確理解和把握課程內容的“變”與“不變”,合理運用教學方法的“傳統”與“現代”,科學使用教學手段的“舊”與“新”,需要在課程建設過程中處理好不同的相應關系,突出教育教學實效[8]。考核方式應適應教學方式的創新和變革,改變以往重“知”輕“行”的單一考核評價方式,堅持公平原則,實行“知行合一”的多樣化評價[9],形成切實可行的實施路徑(見圖1)。

4結語

堅持理論學習、創新思維、與社會實踐相統一,堅持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實踐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獲取、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讓廣大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親身體驗、耳濡目染、陶冶情操。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融入實踐教學,能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對于不斷增強學生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10]。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融入實踐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做人做事;可以推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讓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

[2],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Z].中青聯發[2005]3號.

[3]黃濟.教育哲學理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4]汪馨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3.

[5]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Z].教黨[2017]62號.

[6]丁銀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學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

[7]沈萬根.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運行機制創新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1):63-66.

[8]楊增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困境及突破[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0):100-103.

[9]蓋逸馨.“自主•學習•分享”———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探索與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0):39-41.

[10]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Z].教思政[2012]1號.

作者:申奎 單位:四川衛生康復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