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職業教育模式構建分析

時間:2022-04-10 11:10:07

導語:法學職業教育模式構建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學職業教育模式構建分析

摘要:現階段,就業難問題得到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與其他專業相比,法律專業的就業形式更是嚴峻。法律專業的就業形式告訴我們應盡快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目標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因此高校應樹立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教育理念,建立以提高學生實踐水平和實踐技能的人才培養機制,實現教育理念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換,通過推行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拓展全新授課模式來培養法學職業教育應用型人才。本文分析了現階段我國法學職業教育發展現狀,提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法學職業教育模式構建策略。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法學職業教育;教學手段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要量不斷增長。隨即高等學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拓展,導致就業難問題成為焦點。法學專業的就業形式也成為當今就業的突出問題。想要擺脫困難局面,高校應該著力培養專業性較強,實踐水平較高的法學應用型人才。法學應用型人才強調的是具有法律實踐能力的人才,需要具備法律分析和處理法律事務的能力。由于法學的應用性較強,高校在進行法學人才教育培養過程中,除理論教學外,還應注意培養法學的實踐技能。不能將實踐技能的培養完全交托給社會實踐去承擔。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專業涉外律師共有3000人左右,而真正被律師行業所能用的僅僅20人左右,巨大的人員差距表明我國現階段法學職業教育培養模式還不夠健全,所培養出的法學職業人員不能夠真正為社會所用。因此筆者通過統計調查,總結了現階段我國法學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分析概括,希望對法學職業教育模式的構建產生幫助作用。

1現階段我國法學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1.1法學教學觀念和教師的師資水平與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不匹配。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法學教學觀念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相脫節。法學教學觀念還停留在只注重理論教學的階段,教師在授課時只是將法律基礎知識和傳統的案例進行機械傳授,學生難免感覺到枯燥乏味,學習不到法學的真知。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授課模式為主,學生只能夠被動的接納教師所授理念,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授課方法,必將會限制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另外,法學教學的師資水平有限,也限制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計劃。一些法學專業教師大多是從師范學校畢業之后直接參與教學,缺乏實踐經驗,這些教師沒有去檢察院、法院、律師事務所等法學實際應用場所實地工作學習過,只空有法學的理論知識。師資隊伍的配備不完善,也導致了學生難以從法學職業課堂中獲取到法學實踐應用技能。1.2法學教學理論和實踐課程配置不合理。法學專業除就業難問題以外,還有另一個現象存在,就是法律專業型人才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法學行業專業型人才稀缺,導致出現了供過于求的表面現象和供過于求的實際情況。造成這一現狀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法學教育的課程配置不合理,過于注重理論學習,忽略了實踐教學。使得畢業生所學知識成為只會“說法”不會“用法”的一紙空文。另外,高校在法學理論教學上還存在另一問題,就是只教會學生法學的廣度,沒有讓學生徹頭徹尾的熟知法律,學習到法律的“深度”。學生所學到的知識總是空泛的,對未來進行實踐應用所起作用微乎其微。

2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法學職業教育模式構建策略

2.1注重教育觀念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換。教師的教學觀念對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改變教師“傳統型”教學觀念,樹立“現代型”教學新理念,可以從教師的培訓入手。只有讓教師不斷學習吸收到全新教學方法,才能使教師樹立新的價值觀、教學觀。對教師進行培訓離不開高校的支持,利用教師閑暇時間參與到培訓教學,既不影響教學進程也能豐富教師的教學體驗。對教師進行培訓可以采用從校外聘請講師的方式,也可以讓教師之間互相學習,開展公開課程。通過培訓讓教師取長補短,對全新的法學案例進行學習吸收以應用到教學中去。另外,將教師單一授課模式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也有利于實現現代型教學。法學專業需要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應用型人才,將教授模式由“灌輸”轉換為“互動”有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讓學生成為教學課堂的中心,教師適當地輔助引導,發現學生不同于他人的獨特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引領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發掘、自我突破、自我完善。才能培養出學生的自主意識,對于日后法學實踐具有積極作用。2.2推行全新“3+1”人才培養模式,豐富各個階段實踐教學環節。3年校內理論知識學習和1年校外實踐操練構成了大學生的4年學習生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里,學生的校內3年理論學習只能學習到基礎的法學理論知識,并沒有將實踐教學與之融合。沒有結合實踐教學的生硬刻板的理論知識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并且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分離,學生之前學習到的枯燥的理論知識在運用于實踐時并不一定適用于實踐。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號召教師能夠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能將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全部寄托于最后一年的實習階段和社會。教師應在理論教學的同時穿插實踐教學,引用法律教學案例進行深入講解,有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律師事務所等法律機構進行短期學習培訓。引領學生將法學職業教育穿插到學習的各個階段之中,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法學教育模式構建。2.3拓展授課形式,聘請校外法學工作人員進行專業授課。除了以上所述教學模式,高校還可以通過聘請專業的校外法學工作人員到學校進行授課。校外法律運營機構的工作人員人員有著最實用的法學實踐經驗,學校可以和一些司法局、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建立合作,聘請這些職業單位的工作人員給學生傳授一些在學校涉及不到的法律知識。也可以通過合作,讓學生到其單位進行實地學習,或短期實習。只有帶領學生真正涉足于法律領域,才能拓展其法律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通過拓展授課形式,讓學生不斷提高實踐技能和實務能力,提前為未來的法律道路打下堅實基礎,使得學生終生受益。2.4將法學職業教育與生活實際相關聯,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法律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遙不可及,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生活中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法制問題,一些法治節目獲得了人們的關注和追捧。例如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今日說法》節目,就是采取案例的形式講述法律知識,引導大眾進行參與和評論,專家加以分析來推動法律知識的普及。還有一些電視節目例如《法律講堂》、《社會與法》、《道德與法治》等,用紀實的手法將法治案件呈現給觀眾,從而達到引領群眾學會知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目的。高校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這些法治節目經典案例呈現于課堂,讓學生共同參與討論,以加深學生對法律的認識。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這類法治節目,因為此類節目大多是借助情景再現的方式,試圖還原法治事件的案發過程,通過觀看法治節目,以情景帶入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法律常識和法治理念,引領學生將所學知識貫穿到法治事件中,將法治理論和實踐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3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高校盡快培養出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勢在必行。高等院校必須轉換教育觀念,推行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授課形式,不斷進行法治教育改革,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法、懂法、用法。學生也應該立足實踐,積極主動配合學校教學任務,成為能為社會所用的高級法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輝.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法學職業教育模式研究[J].法制博覽,2016(33):59.

[2]朱新力,胡銘.職業主義法學教育與“2+2+2”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14(5):25-29.

[3]王玉薇,蘇賀新.職業教育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法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黑河學院學報,2017(9):153-154,189.

作者:王會貞 單位: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