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專科層次學位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26 10:29:00

導語:高等教育專科層次學位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專科層次學位研究論文

一、高等教育專科層次學位的設置背景

19世紀末至20世紀50年代,美國等國家在兩年制的高等教育專科層次陸續設置了副學士,由于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這一時期的高等專科教育還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因而這一階段的學位只在美國等少數開展高等專科教育的國家發展起來。二次大戰后至20世紀80—90年代,由于政治、經濟、科技的迅猛發展,高等教育進入大發展、大改革時期,其標志之一是各類型高等專科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于20世紀40—70年代先后跨入大眾和普及高等教育的階段。1995年,美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81.8%,英國則達49.5%,日本于1999年達到47.22%。一些發展中國家在60年代后也開始發展高等專科教育,相繼以較快的速度進入大眾化或普及化階段,如韓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1950年的0.8%上升到1996年的60.3%。信息技術和網絡的不斷普及和應用,更促進了高等教育規模和對象的進一步擴展,促進了高等教育層次、結構、類型的多樣化,促進了高等教育從一次性教育走向終身學習的教育,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發展數量已成為各國對高等教育的普遍要求。

因此,20世紀末以來,各國繼續放寬高等教育政策,不斷降低入學門檻;采取以“社會需求”而非“學術導向”的發展策略,以職業教育為重點,發展各種形式的高等專科教育,同時大量接收成人大學生,極力擴大高等教育的對象和規模,以滿足國內外生源的不同需求。鑒于高等專科教育在滿足人們的多種需要和高等教育體系的自身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原來沒有設置這一層次學位的國家(地區),如英國、日本、香港、澳大利亞等,于20世紀90年代以來陸續設置該學位。可見,增設這一層次學位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高等教育專科層次學位的發展過程

高等教育專科層次所設置的學位,是一些國家設置的最初級學位,翻譯的名稱有“副學士學位/協士”(AssociateDegree)、“基礎學位”(FoundationDegree)、“準學士學位”(Jun—Gakushi)等,目前國際比較通用的名稱是“副學士學位”。它可作為終結性學位授予兩年制高等學校(如美國的一些初級學院、社區學院和技術學院)或初中起點五年制高等專門學校的畢業生,亦可作為一種中間性學位授予在攻讀學士學位過程中完成2—3年學業的學生。概而言之,它是授予完成各類型高等專科教育學習任務的畢業生的學位,此層次學位的設置與發展,實質是高等教育發展對社會需求的一種回應。

(一)第一階段:19世紀末以來的發展概況——美國一枝獨秀

在高等教育專科層次設立學位的做法始于1873年英國達勒姆大學成立的物理科學學院(SchoolofPhysicalScience)授予的自然科學協士,表示完成了兩年的學業。但由于受到傳統等方面的影響而沒有作為學位制度確立下來,隨之這一層次的高等教育的發展也受到了阻礙。而這一學位真正得到發展和完善卻是在美國。

產生于19世紀末期的美國副學士學位,首先是與當時的政治、經濟背景緊密聯系的。19世紀中葉美國的南北戰爭,政治上使黑人奴隸獲得了解放,使美國走向民主平等和尊重人權的國家;經濟上使美國工農業出現了大飛躍;同時,歐洲新移民大量遷入,美國人口幾乎增加了一倍。隨著其工農業的高速發展和大批新技術的應用,對于技術工人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美國社會所產生的這一系列急劇變化引發了“一場教育大革命”。19世紀中后期,美國許多大學校長陸續為改革大學體制提出建議,他們認為,“應該把屬于中學教育性質的大學前二年的任務交給中學來承擔。”1892年,威廉·哈珀出任芝加哥大學校長,他把四年制的芝加哥大學分為兩部分:一、二年級學生進入專科學院學習,三、四年級學生則進入大學學院學習。他指出:“那些天生不適合獲得學士學位的學生,在二年級結束時可以自然而不失臉面地終止學習。”1896年,專科學院和大學學院分別改稱為初級學院(JuniorCollege)和高級學院(SeniorCollege),1899年把發給在初級學院完成兩年學業的學生的證書改稱為副學士學位(AssociateDegree),副學士學位這一稱謂由此誕生。初級學院經過不斷發展,至20世紀中葉逐漸發展成為以社區為中心的新型高等學校,即社區學院(CommunityCollege),它逐漸成為美國授予副學士學位的主體。根據美國社區學院協會2001年的統計,目前全美的社區學院共有1,132所,其學生人數占在校大學生總數的44%,這與副學士學位的設置、發展和完善有著重大關系。

(二)第二階段:20世紀以來的設置狀況——各個國家和地區方興未艾

1.日本

二次大戰后,由于社會需要大量的應用型專業人才,日本的高等專科教育迅速發展起來。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日本開始進行高等教育多樣化的改革,向開放型高等教育體系發展,以更好地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終身化發展的需要。1984年實行短期大學與大學互換學分和轉插讀本科的制度。1991年修改的《學校教育法》,突出了學位體制改革,不但賦予原來只作稱號的學士以學位的地位,而且還規定授予兩年制短期大學和五年制初中起點的高等專門學校畢業生以準學士學位。目前,日本高等教育專科層次的學位有兩種。兩年或三年制的初級學院(JuniorColleges)、短期大學以及五年制的技術學院(CollegesofTechnology)、高等專門學校授予畢業生準學士學位(Jun—Gakushi),學生可以在所獲學分的基礎上繼續攻讀學士學位,但技術學院的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后直接就業。兩年制的專門培訓學院(SpecialTrainingColleges,SenmonGakko)授予學生技術副學士學位(TechnicalAssociateDegree),這一學位也有資格轉到四年制大學中學習學士學位課程。

2.英國

由于英國長期堅持高標準的大學學位教育傳統,20世紀70年代以前不存在可以與美國或歐洲大陸相比較的獨立的高等專科教育。英國政府1963年頒布著名的《羅賓斯報告》,為英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奠定了基礎。1969年,開放大學成立,至今開放大學已擁有20多萬學生,成為英國最大的大學。20世紀80—90年代以來,高等教育改革大發展的勢頭越來越強勁,其規模擴充的速度引起世人關注。2000年2月15日,中央政府教育和就業部(the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Employment,DFEE)正式公布了政府實施新的高等教育資格計劃,要求對現行的高等教育結構進行優化,建立兩年制的新學位——基礎學位(FoundationDegree)制度。在進行了為期兩個多月的征求意見之后,基礎學位制度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支持。基礎學位的正式招生已從2001—2002學年開始,此學位的招生五年齡和學歷限制,基礎學位計劃主要由大學或高等教育學院提供,并與各種進修教育學院建立聯盟,開展合作。英國政府出于學術水準上的慎重考慮,規定只有具備學位授予權的大學或學院才能授予這一學位,但所有的聯盟成員都可以教授此類課程。

3.我國香港特區

香港的高等教育在過去20年中發生了巨大變化,表現在高等院校的數量和入學人數的不斷增加。20世紀90年代,大學層次的入學人數已占17—20歲年齡組的18%。2000年10月,香港特首董建華宣布要在10年時間內將香港接受高等教育的相關年齡組的人數比率從當時的30%提高到60%。為響應政府號召,一些高等教育的繼續教育部門,如香港大學(HKU)和香港浸會大學(HHBU)的繼續教育學院等都在2000年秋季學期開辦新型副學士學位課程計劃。由于對副學士學位畢業生需求極大,所有由大學資助委員會(UGC)資助的院校都從2001年秋季學期起開設了副學士學位課程。副學土學位在新的質量框架提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等教育和第三級教育之間重要的橋梁。

4.我國臺灣地區

在西方20世紀60年代以來高等教育民主化、大眾化的影響下,我國臺灣地區自1974年起大力發展高等專科教育,增設大專院校,由1950年的7所增加到2002年的159所。1991年3月,臺灣在“修訂完成學位授予法修正草案”中提出了增設“專士學位”。1993年2月22日臺灣通過了“學位授予法修正草案”。未來的臺灣學位等級將增列“專士”一級,學位等級將成為專士、學士、碩士、博士4個等級。但“專士”這一級學位卻遲遲未設立,因為許多學者認為,“雖然專科與本科的畢業學分差別不大,但兩者的教育宗旨不同,大學是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才的;專科學校則以教授應用科學和技術培養實用專業人才為宗旨,不應授予學術學位。”此后又經過幾年的爭論,最后,臺灣于2004年1月14日頒布授予副學士學位,自2004年1月16日執行。

5.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自1990年統一大學學制后,一些大學也開設了相當于大專的高級文憑課程。進入21世紀以來,澳大利亞更加注重開展教育輸出業務和學位與國際接軌的改革,從2004年4月1日起,澳大利亞學歷資格框架(AQF)中新增加了兩年制高等教育的副學士學位,它是與高級專科文憑并列的學歷資格。學生通過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銜接直接入讀本科課程,或者入讀高級專科文憑課程學習某一領域的專業技能。大學和其他有權頒發學歷學位證書的院校以及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TAFE)和注冊的培訓機構(RTO)都有權授予這一學位。

6.加拿大

二次大戰以后,加拿大參照美國社區學院發展的模式,大力發展兩年制的社區學院,并開設副學士學位的課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內,加拿大的社區學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加拿大社區學院協會(theAssociationofCanadianCommunityColleges,ACCC)已經有150個成員。但由于加拿大每個省的教育狀況差異很大,就所掌握的資料看,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高等專科教育中采用副學士學位。2000年,不列顛哥倫比亞委員會(theBritishColumbiaCouncil)采用了“關于文科和理科副學士學位的要求”。另外,位于溫哥華地區的道格拉斯學院也設置了副學士學位。

由于各國學位制度的傳統以及高等教育發展程度不同等方面的原因,迄今為止,正式設置高等教育專科層次學位的國家還不是很多。但我們應該注意到,盡管一些國家沒有設置此類學位,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國際化和終身化這一發展背景的影響下,很多國家,例如俄羅斯、法國都紛紛出臺了大力發展各類型高等專科教育的政策,調整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規范設置高等教育兩年制文憑或證書的學習制課程,使之更好與國際交流。可以預見,這一層次學位的設置必將成為國際共同趨勢。

三、高等教育專科層次學位的設置規律

從學位的設置背景看,一是與本國政治、經濟、科技發展狀況有關;二是與本科層次以下高等教育的大發展相關;三是與高等教育民主化、大眾化、國際化、終身化發展的需要相關。美國19世紀末出現的副學士學位,與19世紀60年代美國南北戰爭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變化直接相關。這些變化導致了廣大民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民主化開始得以體現,從而導致初級學院的誕生以及副學士學位的確立。20世紀末以來國際上又一次出現設置副學士學位的熱潮,其背景首先是二次大戰后的世界政治、經濟和科技的迅猛發展,而后是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信息、網絡技術的推動,都激發了各國對短學制、應用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的大量需求,引發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一次又一次發展各類型高等專科教育的高潮,從而大大促進了高等教育大眾化、國際化的進程。為更好實現國際交流和滿足高等教育市場的需求,各國紛紛設置此類學位以適應時展的新需要。

此外,由于美國現代高等教育是世界最發達的,特別是二次大戰以來,美國在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舉動往往被其他國家所效仿,所謂“二戰以前學歐洲,二次大戰以后學美國”。美國副學士學位是最早實施并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和完善,因此,第二階段所設置的此層次學位可以說都是按美國的模式設置,這一學位的相互趨同,實質也就是向“美國”趨同。

從學位的功能來看,高等教育專科層次學位一般都有兩種功能。(1)升學功能。此類學位是為學生在完成兩年的課程之后轉入高一級學校做準備的。獲得高等教育專科層次學位的學生可以直接進入到四年制的大學(在香港,如果入讀三年制大學則直接進入二年級)的三年級繼續攻讀學士學位。(2)就業功能。此類學位是為學生就業做準備的。由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所以此類學位的設置能很好滿足廣大學生的各種不同的需求。目前各國此層次學位的功能一方面進一步多元化,并不斷開發更多的功能,另一方面這些功能之間的聯系不斷增強,呈綜合化趨勢。

從學位開設的課程來看,內容豐富多樣而且注重社會需求。(1)課程內容豐富多樣,一般的學校都根據入學學生的文化水平、入學后所選擇的專業方向等具體情況,開設內容十分豐富的必修課和選修課,設計多種課程表,以供不同類型、不同學習背景的學生選擇,以此來擴大招生的范圍,保證生源的規模。(2)課程一般都注重社會需求,它們往往都是緊密聯系當前或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而開設的短期職業教育類課程。他們畢業后就可以直接上崗為社會服務。同時,學位課程的增減都是根據本地區的需求以及市場調查來確定的,因此,所開設的課程學位因能較大程度的滿足社會需求而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從學位的教學管理制度來看,幾乎都實行學分制,要獲得學位必須完成所規定的學分。例如美國的加州河濱學院規定要取得副學士學位的學生要修滿至少60學分,相當于約20門課程;澳大利亞的南克羅斯法律大學要求學生修滿16個專業學分及6個非專業學分,共22個學分才會授予其副學士學位;香港的嶺南大學人文科學的副學士學位要修滿21個學分;在日本,兩年制和三年制的初級學院以及技術學院等都對獲得副學士學位的學分有具體的規定。此類學位的學分制注重根據不同類型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設計合理和相對彈性的指導性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同時,也可以使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來選擇自己要學的課程,滿足各自不同的需求。

從學位設置的意義來看,此類學位進一步拓展了學位層次,完善了學位制度。此層次學位的設置使得由專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所組成的高等教育層次,分別對應著副學士、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所組成的四級學位,使學位結構與高等教育結構相互匹配,使每一級學位的授予都代表著相應高等教育階段的完結,以及實現它所對應的銜接與貫通其他層次學位的意義。美國高等教育學家克拉克·克爾說過:“在某種意義上,學位就是紅綠燈,使得學生的車流通過高等教育的各個階段。從副學士到博士學位,各級學位都起著測量和獎勵學習成績的作用,它們影響著錄取政策、課程內容和年輕人在大學中的學習期限。”高等教育專科層次學位的設置促進了高等教育學位制度的完善,適應了社會和學生對高等教育的多樣化需求,從而推進高等教育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謝作栩.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68,84,98,107.

[2]瞿葆奎.教育制度.教育學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03.

[3]美國社區學院模式.http://www.ceaie.org/whatsnew/c519bob.htm.2004—09—15.

[4]梁忠義,饒從滿.日本學位制度歷史與發展(續)[J].外國教育研究,1995,(2):37.

[5]http://www.unesco.org/iau/cd—data/jp.rtf,2004—08—23.

[6]黃福濤.外國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94.

[7]許明.從基礎學位制度的建立看英國職業教育的發展[J].教育評論,2000,(6):57—59.

[8]潘慧斌,張冠增.臺灣地區高等教育縱覽[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9.

[9]鄭旦華,于超美.今日臺灣教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184.

[10]王忠烈.臺灣、香港、澳門學位制度與研究生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71.

[11]澳大利亞新增副學士學位.http://www.hnby.com.cn/papers/dhb/200405/12/204875/204879.html,2004—09—16.

摘要: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學位制度的發展、分化密切相關。本文從歷史的角度論述了高等教育專科層次設置學位的必要性,并介紹了世界各國的設置狀況;在國際比較的基礎上,概括出這一層次學位在設置背景、功能、課程設置以及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和規律。

關鍵詞:高等教育專科層次學位;設置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