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受虛無主義思想影響綜述

時間:2022-05-29 05:37:00

導語:高校生受虛無主義思想影響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生受虛無主義思想影響綜述

近年來,思潮成為對高校和社會影響較大的社會思潮之一,它以“理性思考”、“重新評價”為名,否定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性,直接質疑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選擇和發展道路,解構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與現實成就,給人們的思想造成一定的混亂。大學生由于涉世未深,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受其影響較大,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在思想意識、價值取向等方面的混亂,甚至滋生出種種非理性的政治行為,成為社會的不安定、不和諧潛在因素。應當看到,大學生受思潮的影響是多種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要從結構性角度來分析這些因素。

一、社會轉型期人們思想意識的復雜化是大學生產生受思潮影響的宏觀背景

隨著改革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社會利益關系呈現多樣化,人們的思想意識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社會變遷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種種問題,如貧富差距的急劇拉大,一些國企的轉制、倒閉,大量工人下崗,社會弱勢群體不斷產生;腐敗現象呈高發態勢,許多腐敗分子往往都是黨內和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力的領導干部,“兩面人”形象令人唾棄,等等。這些社會問題的產生給大學生們帶來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

(一)家庭周邊部分人對主流價值觀的信仰淡化,大學生所處的環境發生變化

一些大學生的父母原來都是國有企業的職工,受過傳統教育,在他們看來,國有企業的破產不僅僅是自己失業的問題,更是原先信仰的破滅。這種認識使得他們對國家的主流價值失去了熱情與驅動力。人們開始更加關注物質利益,重現實輕理想、重物質輕精神,或商海沉浮而迷信金錢萬能,或屢遭挫折而對社會心懷不滿。他們的這種精神狀態對當代大學生思想多多少少產生著影響。

(二)以往社會思想意識領域單一化局面不復存在

隨著我國與世界聯系的進一步加強,來自西方的各種社會科學新理論和新思潮不斷傳入到國內,大學生所處的大環境發生變化。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的分化,必然導致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代表著不同利益階層的思想意識具有明顯的多樣性特征,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也日益增強。蘇東劇變后,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們進行“西化”、“分化”,企圖通過抹黑乃至于解構我們傳統的歷史觀來構造其主觀臆測的所謂“真實歷史”。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國內一些人,包括部分知識分子,對我們過去的歷史進行全面的詰難,打著“解放思想”、“反對僵化”的幌子,歪曲歷史,從而給人們思想帶來很大的混亂。大學生往往成為各種社會思潮最直接的影響者,同時也容易成為各種思潮新的傳播者,因此他們是敵對勢力潛移默化影響的重點對象。

二、青年大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特點是思潮產生影響的主體動因

當前,在校大學生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政治意識在他們的認知觀念中有所淡化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這不等于說當代大學生就沒有對政治理想追求的需求與動力。作為朝氣蓬勃、富有創新精神的社會群體,他們在政治觀的建立過程中有著自己主體性特征。正是這些特征,給思潮的滲透、影響提供了主體性動因。

(一)對歷史有著濃厚興趣,但對歷史知識的獲取上呈現“碎片化”的特征

與我們通常看法不一樣的是,大學生們對歷史非但不冷淡,反而有著濃厚的興趣,有時一部電影也能引發他們對某一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熱烈討論,但他們對歷史知識的獲取上呈現“碎片化”的特征,即獲得的知識是單個的而非整體的、孤立的而非聯系的。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轉變,通過搜索引擎來獲取信息成了一個重要渠道,而搜索引擎以及社會化媒體讓我們獲得的知識趨于碎片化。這種“碎片化”的特征,使得大學生無法對自己關注的歷史問題有一個全面的、整體的理解,其了解的僅僅是部分和片段。

(二)有著極強的探求欲和好奇心,但容易鉆“牛角尖”

大學生的好奇心與探求欲,一方面表現在他們有著很強的反傳統意識和批判社會現實意識;另一方面在于他們對一些標新立異的學說,哪怕明顯帶有一定偏激性的,只要覺得新鮮的,就想了解,凡是迎合其心理喜好的,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上。因此,一些大學生喜歡通過各種途徑,如網絡、時新雜志刊物,對一些自我標榜為所謂“鮮為人知的歷史”或相關歷史問題的“解密”、“披露”以及“口述”之類的資料異常感興趣,同時也受其內容影響較深。

(三)具有明顯的情感性,但理性思維的能力相對不足

青年大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具有明顯的感情色彩,他們對歷史觀點,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有時缺乏理性的思考,這使得一些錯誤的歷史觀能在青年學生中產生共鳴并形成誤導。部分大學生們對一些歷史觀點的認識和理解往往具有情感傾向性和思維偏好,因此,他們對思潮中一些表面新穎的歷史說教、宣傳容易輕易附和,并帶有感情色彩地加以評判和接受,一般很少通過理性的思考、判斷、比較與鑒別。

三、思潮本質及其滲透、蔓延的特點是大學生思想受其影響的外在動因

思潮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現象,它根源于一定的社會存在,是社會的經濟生活、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的經濟利益所引起的社會生活中矛盾的反映,反映了社會一部分人在政治上的情感與愿望。思潮在社會現實中既是一種理論形態,又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實踐形態。其運動的內在機制是:首先是部分人的心理情緒表現向著理論化方向發展,即由于某些社會問題引發了部分群體某種情緒性的心理傾向和零散的想法,然后逐步凝聚成邏輯化、系統化的理論,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特定的群體及其政治代表人物,他們不斷對理論進行加工、論證和充實;其次是將理論向社會思潮進行轉化并進行擴散,使該思潮在更大范圍內的人群中實現思想影響、滲透,被他們所接受,形成更具有普遍意義上的接受群體;最后是將社會思潮背后的政治訴求不斷顯現化、逐步外化為實踐行動。社會思潮通過不斷吸收社會的物質力量,從而一步步地走向有組織的社會政治運動。思潮的這種現實指向性,使得它有一種內在的自我實現的沖動,通過在實踐中的不斷滲透、蔓延,來達到影響和控制現實的實踐力量,從而逐漸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其滲透、蔓延的特點有如下幾方面。

(一)方式隱蔽,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

思潮作為一種政治思潮,由于它所宣揚觀點的顛覆性、敏感性和反動性,因此該思潮在傳播方式上非常隱蔽,主要表現在表達渠道和傳播途徑上,它的主要觀點在學術層面上總是打著理論創新的旗幟,以學術研究的面貌,通過學術刊物、研討會和學術著作等表現出來,在社會層面上是以文學、藝術作品,特別是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等形式,來進行隱蔽滲透與影響。

(二)重點突出,注重長遠的戰略目標

思潮的政治勢力代表非常清楚,在現實社會中推進思潮的傳播應當要突出重點群體。所謂重點群體必須符合富有生命力、有助于進一步傳播以及是未來社會的主導者這三個特征,只有抓住這個重點對象,并切實影響他們的思想,使其信服并成為思潮的宣揚者,才能使長遠、戰略目標有可能在將來某一時刻實現。從重點對象的特征來看,高校大學生是最合適不過了。

(三)方向明確,注重向實踐進行轉化

思潮滲透、蔓延的目的并非僅僅為了理論的宣揚、說教,它的方向非常明確,即從思想的影響來達到實踐的改造。如該思潮以所謂的揭露“歷史真相”為名,片面放大黨在歷史上所犯的錯誤,全面責難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就是希望在實踐中達到使人民群眾對黨失去信任,削弱黨的領導,從而達到其企圖某一天能實現“變天”的目的。

四、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主流價值觀引導不足是大學生受思潮影響的基礎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傳播主流價值觀的重任。當前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設置的目的主要就是讓學生正確認識近現代中國革命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規律性,“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1]目前包括“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在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欠佳,對學生的價值觀引導不足已成為一個全社會關注的問題,從而也為一些思潮在高校滲透、蔓延提供了空間與土壤。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從主體上來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素質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隊伍在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中雖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這支隊伍目前還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頗受學生歡迎的骨干教師比較少;低水平教學現象普遍等,嚴重制約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廣大學生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導致了教學效果的低效。

(二)從方法上來說,教學方式和方法單一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還存在著教學方式單一、教師“滿堂灌”和“一言堂”等現象,過分注重理論說教,忽視參觀調研等實踐教學環節,導致教學效果不甚理想,與大學生性格特點、心理特征不相適宜,難以激起他們的興趣。

(三)從教育發展的規律來看,與之前教育的配套、銜接不當

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在教學內容上應當與大學之前的教育相配套和銜接。但從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來看,存在著與之前教育重復的問題,沒有凸顯高等教育的目標指向與價值依歸,一定程度上違背了教育發展的規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這種軟弱狀態,給思潮在校園里滲透提供了機會,這主要體現在:首先,大學生的思想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寒暑表,它總是最敏感地反映時代的矛盾與問題,其中盡管包含著許多片面、模糊的認識,但卻總能觸及到一些最本質、最前沿的問題,如何回應這些疑問,考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而我們的教育還缺乏這樣的說服力,沒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引導,結果導致了他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抵觸、反感情緒。遼寧某大學社科部老師收到了一名學生的來信,該學生在信中說:“在我近十年上政治課的感受中,我沒有從政治課或政治老師那里得到能鼓舞自己、激勵自己的東西。課堂理論對現實問題也不能提供深入、信服的分析。”[2]從中可見一斑。其次,大學生對一些社會思潮產生了興趣,出現情感傾向,但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得不到其認為滿意的答案,就有可能對原先所接受的教育內容和思想觀念產生懷疑,并對現行的制度與道路不滿。“敵對勢力要搞亂一個社會、顛覆一個政權,往往總是先從意識形態領域打開突破口,先從搞亂人們的思想下手。”

五、現代傳媒的發展、網絡的普及是大學生受思潮影響的輔助因素

現代傳媒特別是互聯網迅猛發展,正極大地改變著高校學生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交往方式,對青年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著深刻的影響。當前,我們的網絡信息有著鮮明的幾個特點:一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是當今世界信息化發展的趨勢。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其學習和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二是網絡時代各種信息將越來越打破外在力量對它的控制與封鎖。網絡信息平臺交互性、開放性、及時性的特點,使得任何信息都可以及時、廣泛傳播,超越時空界限。三是網絡信息占主導地位的是西方國家及其思想。目前,西方國家在網絡中無論是語言系統還是思想體系上都居于主導地位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因此網絡上思想斗爭異常激烈,“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還沒有根本改變,新聞輿論領域的斗爭更趨激烈、更趨復雜。”[4]網絡媒體作為一把雙刃劍,它對大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也不可低估,特別是其信息的復雜多樣、魚龍混雜,很難讓涉世不深的大學生分辨真假,容易養成他們對網絡的依賴和偏信,不利于他們心理的成長與健康人格的形成。這些影響具體有:一是信息接收廣泛且多元,容易被有害信息所侵蝕。大學生思想不成熟,一些大學生希望通過網絡來聽到更多的信息,并自信能夠對信息真偽作出判斷,因此從情緒上來看,他們較為容易接受社會思潮中具有反傳統的有關內容,不少學生對網絡上所散布的一些情感言論,注重在表象上的自我感受,對其中所隱含的一些實質性問題則缺乏觀察、思考,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一些負面思潮的影響。二是現在各種思潮其傳播方式隱蔽化、語言生活化,一般不會非常露骨的把自己的訴求公之于眾,而總是圍繞一些話題隱晦的展開,潛移默化式的滲透;在語言選擇上,運用符合大學生年齡段的風格、為其所喜聞樂見的話語。由于大學生思想的不成熟性,多元化的網絡文化有可能扭曲他們原先的價值觀,使其要么面臨著一定的政治困惑與迷惘,要么表現得憤世嫉俗,在政治觀上易走極端。三是大學生不僅是網絡信息的接受者,他們中還有部分人可能是信息的傳播者。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不僅樂于接受信息,而且還喜歡將自己意見與他人進行交流。

目前,大學生網絡交流的平臺主要有校園BBS、校內網、百度帖吧、校友錄、個人博客、各大論壇及QQ等各種網絡聊天工具等。“我發現有些學生不僅看,看了很多,還信,BBS網站上可以隨意亂說,而且我發現很多的持有正確意見的人并不一定發表意見,倒是喜歡發牢騷的人喜歡發意見。”[5]這說明部分受負面思潮影響的學生又可能成為新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