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人學研究

時間:2022-07-11 09:03:27

導語:高等教育人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人學研究

一、高等教育研究中人學視角的缺位

人類歷史上,高等教育的興起時間要遠遠早于中小學教育。由于在古代社會,“接受教育就是少數統治者子弟的特權,因此所謂教育,在古代一直就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質,教育的理論就是高等教育的理論,或者說那時的教育哲學,便是高等教育的哲學。”同時,作為實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機構,大學一直處于“象牙塔”的地位,世俗化程度較低,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關于高等教育的研究一直都是以非教育學者的零星著作的形式出現的,而教育學則主要以中小學教育作為其研究對象。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關于高等教育中“人”的研究散見于各類著作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包含在大學理念的研究中。很多學者從時代精神和自身學科背景出發,撰文探討理想的大學和大學人應該怎樣,而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便是受新人文主義影響的德國古典大學思想??档隆⑹┤R爾馬赫、費希特、謝林、洪堡等人的著作中都或多或少地從關注人的精神和永恒性出發來論述理想的大學教育是怎樣的。譬如,費希特的《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一書中提出學者階層的真正使命是“高度注視人類一般的實際發展進程,并經常促進這種發展進程。”“學者就是人類的教養員……學者只能用道德的手段影響社會……提高整個人類道德風尚是每一個人的最終目標,不僅是整個社會的最終目標,而且也是學者在社會中全部工作的最終目標?!蓖耆菑娜祟惖陌l展來認識大學和大學人的使命。而洪堡則認為人的精神顯現為兩種形態:一是指泛民族、超個人的人類精神;一是指每個民族或個人所具有的精神個性;這兩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人就是有修養的人,也就是大學教育所要培養的具有創造精神的“完人”。同一時期受到理性主義影響的紐曼,其大學理想中也隱含著“人是宗教的和理性的存在、是社會的存在”的人性假設。而在赫欽斯看來,大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完人”,讓人充分發揮理性、道德和精神能力,而不是培養“人力”。存在主義思想家雅斯貝爾斯的《大學之理念》一書,首先論述人的“精神生活”,從人的存在和理性的角度出發探討大學的目標,并且還在大學存在的必要條件中,專門撰寫了一章“人的因素”。二是對大學人所進行的具體研究。譬如,德國學者包爾生在《德國大學與大學學習》一書中分兩卷分別研究了“大學教師和大學教學”和“學生與大學學習”。馬克斯•韋伯在他著名的《以學術為業》和《以政治為業》演講中,對大學教師的職責、大學教師專業化的危機進行了充分的探討。而索爾斯坦•凡勃倫則在他的《學與商的博弈》一書中,專列了“大學教職員”和“學者的命運”兩章來論述了商業文化對學者的侵蝕??傮w來看,這些研究還是比較零散的,但是這兩個方面的研究尤其是第一個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從人學視角來展開的,這既與那個時代的精神密切相關,也與這些思想家或學者的知識背景密切相關。“二戰”以后,伴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和人力資本理論的影響,在全球范圍內高等教育研究的熱潮開始興起。

二、人學視角之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人的問題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中心問題之一,從人類早期在哲學層面上對于普遍人性的假設(比如性善論、性惡論等)到現代社會中許多具體學科的具體的人性假設(比如經濟學中的經濟人、理性人、利益人假設、政治學中的政治人假設、社會學中的社會人假設、教育學中的自然人、預成人、理性人等假設等),很多學科都把對于人的探討作為自己學科的主要理論基石。人學視角對于高等教育研究而言,同樣非常必要。首先,人的問題是高等教育發展所必須重點關注的問題。近代以來的科學技術發展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解放,但也帶來了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僭越和人的異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世界?!凹夹g改變人之間的關系和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它產生客體化、合理化、非人性化。一切似乎都應該被劃歸為數字”。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寄希望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能夠幫助解決人的異化問題。因為,高等教育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精神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當代多元社會,具有科學精神的人格和自我審思的人格,應該說是高等教育育人的理想目標。”但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伴隨著世界范圍內的高等教育大眾化以及普及化浪潮,“全世界都處于無視‘高等教育’的承諾和潛力的危險之中:恰恰在高等教育數量增長(伴隨更多的大學和學生)且成為國家及跨國政策未來的重要部分之時,‘高等教育’這個概念卻消失于無形?!痹谖磥淼臅r代里,高等教育將成為時代的中心,人的全面發展也將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在一個危機和機遇并存的時代里,人的完整性、自由和解放是一個時代的課題。而這樣一個課題的解決有賴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三、高等教育人學的研究內容

今天的高等教育研究已經成為一門“顯學”,無論是作為一門學科還是一個研究領域,都吸引了眾多學者的參與。但正如阿特巴赫在回顧美國高等教育研究時所說的那樣,“很少有人認為,高等教育研究是一個成熟的學術性學科。”而在我國,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熱點趨向”和“研究泛化”現象也普遍存在。因此,提升高等教育研究的學術水平,建構高等教育學的理論體系、基本概念是一個長期任務。在建構高等教育學基本理論的過程中,人學視角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視角。以人學視角來研究高等教育或者說人學與高等教育學相結合所產生的這個研究領域———可以姑且命名為“高等教育人學”,至少可以研究如下4個方面的內容。

(一)人性與高等教育

人性是一個極端復雜且不斷變化發展的概念,在實際生活中,無論是進行學術研究、社會改革還是制度設計都離不開對于人性的探討和假設。以教育學為例,古往今來,在教育學理論中,關于人性與教育的研究不絕如縷。在西方教育史上,從古希臘蘇格拉底的“智慧人”、柏拉圖的“哲學王”到近代洛克的“白板說”、盧梭的“自然人”,再到20世紀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永恒主義、要素主義等理論、都是嘗試著從人性的視角來建構教育理論的典范。而在我國古代,從先秦儒家的“性善論”“性惡論”、墨家的“素絲說”到唐代韓愈的“性三品論”、宋代朱熹的“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之分、明代李贄的“童心說”等都是將教育思想建立在對人性假設基礎上的。由于歷史的機緣巧合,高等教育研究主要是應對培養大學管理人員的需要而誕生的,并將自己的研究對象主要定位于大學,所以其理論形態與教育學很不相同。但事實上,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現實的角度來看,高等教育實踐中都有很多關于人的問題值得深入研究。譬如,在高等教育發展史上,出現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大學人”。從古希臘時期的“智者”“好人”,中世紀大學中的“知識分子”、人文主義時代的“紳士”以及近現代大學中的“學者”、校長等,他們構成了大學史上的一道道風景線和永恒記憶。紐曼認為“我們要使人性變得更完美,不是靠消除人性,而是要為人性添加一些超越自身的東西,并指引它瞄準比自身更高的目標。”而這種超越性的東西離不開大學教育。從人學視角出發對大學人、大學和高等教育進行研究是一項很有意義的課題。就高等教育人學而言,可以重點探討人性觀與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對于人性生成的意義、大學人的特殊屬性、大學人對于高等教育的意義、人性與高等教育精神、高等教育和大學如何完善人性、人性與大學理念的關系、人性與大學制度的關系、人性與知識的關系、學科與人性的關系等問題。

(二)生命與高等教育

生命的成長和人生的意義永遠是一個大問題。古往今來,關于何謂美好的人生、人生的意義、人生的真諦、人應該秉持怎樣的生死觀、幸福觀、是非觀、善惡觀、美丑觀、公私觀、榮辱觀、知行觀、名利觀等問題一直都困擾著人們,尋找生命的意義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從人類教育思想的演進史中可以看到教育家們的不斷思索。就西方而言,從蘇格拉底“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亞里士多德的“求知如求生”、中世紀哲人對信仰和理性關系的思索到近代以來的人文主義、現代的哲學解釋學,存在主義都把幫助人找尋生命的意義看作教育的根本。中國古代,從儒家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道家的“逍遙游”到宋明理學家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都是探討知識人生命意義的理論。其實,細究這些理論,可發現這些理想人格的實現、生命意義的彰顯都離不開高等教育。而從大學發展的歷史來看,大學不僅承擔幫助學生完成人的社會化的任務,更擔負著幫助學生完成精神成長的任務。紐曼將進入大學學習視為“造訪精神之場所,”將大學“看做是一種充滿感情色彩且有著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的教育機構。”在歷史上和實踐中,很多人通過接受高等教育,不但社會地位發生了變化,更重要的是個人精神得到了完善、生命得到了成長、習得了克服人生困難的勇氣和技能。耶魯大學教授安東尼•克龍曼認為,大學教育能幫助學生“應對各種挑戰,其中包括更深刻地洞察自己的使命,為自己完善有目標和有價值的生活的圖景,過一種值得過的且不局限于狹隘的職業生涯成就的生活。”赫欽斯也認為通過接受高等教育,學生可以“經過適當訓練并養成適當習慣的智力,在任何領域都能發揮重要作用?!痹诮裉爝@個時代,高等教育如何幫助人們完善生命、找尋人生的意義,不但是一個實踐問題,更是一個值得仔細研究的理論問題。高等教育人學可以綜合歷史上和現實中各個學科關于生命成長和人生意義的思想理論,進一步探討生命完善緣何需要高等教育、什么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與生命成長、高等教育與幸福人生、高等教育與生命的意義、高等教育與人的自由等問題。這些問題雖然看似平常,但卻是值得反復探討的歷久彌新的話題。

(三)人的價值與高等教育

20世紀以來,價值問題日益成為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由此形成的價值論與本體論、認識論等一起構成了現代哲學的重要研究領域,而對人的價值的探討也是價值論的重要方面之一。無論在哪個時代,教育的基本價值就是促進人的發展,“教育是人獲得尊嚴的主要方式之一,或者說人主要是通過教育去獲得尊嚴關于人的價值與教育的關系問題也是教育學的核心問題。隨著近代工業文明對人的“異化”,關于人的價值問題更加受到重視,存在主義、現象學等理論就是代表。對于高等教育而言同樣如此,而且更重要。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由于高等教育同不同的群體、個人、組織等發生聯系,從而形成了多種價值體系,但無論怎樣劃分,高等教育促進人的發展、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價值是得到公認的。譬如,羅納德•巴尼特就認為,高等教育并非僅僅是“進一步教育”,而是個人發展水平的一個參照,高等教育“意味著最為重要而又不斷推進的心智發展。但是近代以來,隨著高等教育社會價值的擴張,高等教育與人的價值的關系問題被簡約為高等教育培養人才、人力的工具價值,高等教育促進人的價值實現的本體價值受到了遮蔽。因此,從人的價值的角度來認識高等教育是必要的。從人學視角來看,高等教育研究可以探討人的價值與高等教育的理想、人的價值與高等教育的使命、考察人的主體性與高等教育的關系、高等教育對于人的發展的意義、人的價值與高等教育的合法性、人的全面發展與高等教育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探討有助于我們重新認識高等教育的價值和人的價值。

(四)人類與高等教育

近代以來,由于民族國家的強勢,導致學術研究尤其是社會科學的理論框架都是以民族國家為中心的,高等教育研究也是如此。但事實上,高等教育機構誕生的時間是早于民族國家的,甚至可以說是高等教育塑造了民族國家。作為現代大學源頭的中世紀大學,是一個國際性的機構,也是“由人建成的”。中世紀大學的4個學院也都是關注人的,而且在人的層面實現了統一,“四個學院具有相同的科學學習的目標,之后相同的專業實踐目標,也就是說相同的個人生活和人類生活的目標?!钡詠恚髮W逐漸成為一個國家的機構,“正式的高等教育概念是以近代大學為基礎的?!痹谶@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國際性、普適性受到遮蔽,關于整體人的培養讓位于具體國家政治人、社會人的培養。

作者:何淑通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