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畢業生高等教育意愿調查與分析

時間:2022-04-27 11:11:07

導語:高中畢業生高等教育意愿調查與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畢業生高等教育意愿調查與分析

摘要: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后期階段,高中畢業生及其家長的高等教育意愿將嚴重影響今后高等教育的發展。為了了解高中畢業生的高等教育意愿,本課題組選擇潮汕地區作為樣本,發放調查問卷,訪談部分學生和家長,得出了若干啟示,為潮汕地區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依據。

關鍵詞:潮汕;高中畢業生;高等教育意愿;調查

意愿,通常是指個人對事物所產生的看法或想法。高等教育意愿,即是對高等教育的看法或想法,其中包括對高等教育的基本判斷和高等教育各個范疇的需求,如區域、層次、學校、專業等,因研究的取向而定。有學者研究表明:父母的態度和努力,對于子女的高等教育需求影響不大,高等教育需求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受教育者自身[1]。所以,高等教育意愿的研究自然以高中畢業生為主體。2015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40%,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后期階段,高中畢業生及其家長“用腳投票”的權利越來越大。關注高中畢業生的高等教育意愿將有利于高等教育長遠規劃,有利于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科學決策。然而,我們目前只看到有對北京和香港高中生高等教育需求(意愿)的調查研究。為此,我們選擇潮汕地區①作為樣本,調查高中畢業生的高等教育意愿,為區域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依據。

一、調查基本情況

為了使調查結果更加客觀全面,本課題組于2016年9月在汕頭、潮州、揭陽三市隨機發放調查問卷360份,收回有效問卷349份,回收率96.95%。問卷內容既包括不同背景學生對高等教育的滿意度,也包括廣大高中生對高等教育的區域、層次、專業等的需求。調查的對象既有市直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畢業生,也有區縣一般高中畢業生。其中男生占41.83%,女生占58.17%;家庭年均收入10萬元以下占69.34%,10萬元~50萬元的占26.65%,50萬元以上的占4.01%;家里在讀學生1個的占36.68%,家里在讀學生2個的占41.26%,2個以上的占22.06%;父母受過初等教育的占39.54%,中等教育的占37.54%,高等教育的占22.92%。根據其它材料印證,調查對象符合潮汕地區高中畢業生常態,也基本符合全國高中生常態。

二、調查結果分析

課題組將349份有效問卷的數據錄入EpiData3.1,再導入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并訪談了部分學生和家長,調查結果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不同階層人士對高等教育的基本判斷

2016年9月,一篇南京大學教育學院余秀蘭教授的評論文章《底層放棄教育,中產過度焦慮,上層不玩中國高考》在網絡瘋傳,呼吁政府關注社會(教育)不公平現象[2]。筆者的調查結果與這一觀點略有出入。家庭年均收入10萬元以下的學生高中畢業后準備放棄讀大學直接就業創業的比例確實是最高的(12.40%),但就整個群體而言,依然是少數。在調查中,10萬元以下年均收入家庭認為教育值得投資的比例(72.31%)比家庭年均收入10萬元~50萬元的(91.40%)低,但比50萬元以上年均收入家庭的比例(64.29%)高。同時,從表1我們可以得知:家庭年均收入50萬元以上者對中國大陸高等教育最不滿意(50.00%),其次是10萬元~50萬元的家庭(19.36%),最后才是10萬元以下家庭(15.29%),說明絕大多數底層對高等教育還是滿意的,對高等教育還是充滿期待。高考制度是當前社會階層流動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教育和社會系統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當問及對當前的高考制度滿意程度時,選擇“滿意”和“一般”兩個選項的在10萬元以下年均收入家庭最高(84.71%),其次是10萬元~50萬元家庭(77.42%),最后是50萬元以上家庭(50.00%)。當財富不能夠通過高考變現為高等教育資源時,上層家庭子弟更青睞到國外讀大學(42.86%),而底層家庭子弟意愿只有8.27%,中產家庭子弟也不過15.05%(見表2)。這也反向證明,當前的高考制度具備最大限度的公正公平性。

(二)不同性別學生對高等教育區域的需求

潮汕地區高中畢業生讀大學意愿地依次為:省內其它地區(48.14%)、外省(34.38%)、國外(11.46%)、潮汕地區(6.02%)。這說明潮汕地區的高等教育還不能滿足潮汕學子的需求。同時,有研究表明,大學畢業生更愿意到大學所在城市工作,調查也似乎證實這一點。潮汕學子工作意向地依次為:省內其它地區(52.15%)、外省(22.92%)、潮汕地區(14.61%)、國外(10.32%)。對于工作意向地的后兩個名次有所變化,意味著更多的潮汕學子愿意回到廣東和潮汕家鄉工作。但是,家境越好,越是向往到國外工作。有意思的是,通過表3和表4我們發現:女生更愿意到外省學習與工作,分別高出男生17個與6個百分點。這顛覆了我們對潮汕女子不喜歡出門闖蕩的傳統認識。

(三)不同背景學生對高校及專業的需求

2016年,全國高考錄取率已近80%,潮汕地區這幾年基礎教育發展態勢良好,高考錄取率一直高于全國平均,2016年為88.80%(見表5)。在這種情況下,讀大學已基本不成為問題,競爭的目標已轉向重點大學,有39.25%學子根據自身條件希望能到重點大學深造,32.09%的學生希望能考上本科院校,只有20.92%的學生把目標確定在專科院校,剩下7.74%的學生將流向社會。可喜的是,在調查中,70.49%的學生認為“高等職業教育與高等普通教育比較,只是類型不同,無所謂高低”。面對中國幾千年“重學輕術”的傳統文化,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將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為職業技術院校,培養高技術高技能人才。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學生選擇專業的自由度加大,在“選擇專業的影響因素”復合選擇中,“興趣”排第一(47.85%),其后依次是“收入”(34.38%)、“工作內容”(18.91%)、“就業率”(18.34%)、“工作環境”(15.76%)、“其它因素”(8.60%)。這與北大教授陳平原對潮人教育觀的判斷是一致的[3]。交叉分析發現:高收入階層子弟寧愿選擇就業創業,也不愿在國內讀專科(見表6);家境越好,考上重點大學的幾率越高(見表6),興趣對專業選擇的影響力越大(見表7)。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對子女教育的影響

父母教育背景對其子女受教育情況產生重要影響已得到國內外眾多學者論證,對于這一現象的實證研究也可謂汗牛充棟,其子女的教育年限或教育程度、學業成績與父母的學歷成正相關的論斷已為國內外學者達成共識[4]。本調查也支持這一論斷。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學生考上重點大學的幾率越大(見表8)。其原因主要是子女平時容易受到父母的文化熏陶,父母的教育方式更為科學有效,父母對子女學習的關注和指導力度更大、期望值高。調查也發現,父母受過高等教育程度的最支持子女出境留學,高出其他群體最少7個百分點(見表9)。

三、總結與思考

高等教育意愿的研究屬于“需求側”研究,但是出路在“供給側”,這也契合了當前各個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5]。隨著社會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高等教育需要的廣度和深度都在增長。潮汕地區的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瞄準學生的“痛點”。

(一)潮汕地區高等教育的依靠力量

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有“依靠誰”的問題,“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也要依靠人民”(語)。通過調查我們得知,不同階層民眾對高等教育還是基本滿意的,愿意投資高等教育。這是我們進行高等教育改革的社會資本。處于高等教育核心地位的高考制度具有社會階層流動的功能沒有變,盡管功能的效度在降低。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們應當教育民眾,現在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很快要進入普及化階段,早已過了那種投資高等教育就能獲得優厚回報的精英教育階段,未來想單純通過高等教育改變命運是不現實的,高等教育不是就業的充分條件,但應成為必要條件。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子女個數及子女性別對家庭教育投資并未產生明顯影響,說明家長們認識到教育對每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家長所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是認可教育的價值,越愿意投資高等教育,說明這個群體更能理解社會的復雜性和教育效果的長期性。我們應當直面高等教育存在的各種問題,不懈推進高等教育改革,以回應廣大民眾的熱烈期待。

(二)潮汕地區高等教育的宏觀布局

潮汕地區人口眾多,每年約有10萬學子報考大學,他們不愿在家鄉接受高等教育實屬無奈。首先,教育規模上,高等教育供給總量不足。潮汕三市現有本科院校3所,高職院校3所,每年招生數不到1.5萬人(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2016年12月5日剛成立,尚未招生),而且是面向全國招生。其次,教育結構上存在不匹配問題:教育層次方面,本科招生0.5萬人,專科1萬人,完全不能滿足潮汕地區學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愿望;專業結構方面,重復建設多,應用學科偏少,與地方經濟產業結構不匹配,就業不利;區域分布方面,揭陽市還沒有本科院校。最后,教育質量上,沒有辦學特色,特別是幾所高職院校。所以,應通過創建新校、適度擴招、聯合辦學等方式擴大教育規模。河源市也是廣東省6個沒有本科院校地級市之一,也屬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于2016年6月與暨南大學達成協議,在河源市籌建暨南大學河源校區[6]。現有的高校則宜建立靈活的專業調節機制,面向市場辦學,改革培養模式,提高教育質量,辦出特色。

(三)潮汕地區高等教育的微觀發力

潮汕地處沿海,與海外交通便利,歷史上有留學的文化傳統,在二十世紀初就掀起過留學高潮,面對當前國內高等教育的質量相對下降和用人單位對海外文憑的追捧,出國留學的比例(約10%)一直高于全國(約6%)。截止2015年12月,中國在以色列理工學院就讀的學生有69個,汕頭占了其中的31人[7]。出國留學這個趨勢將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繼續加強。潮汕地區高校要吸引廣大學生,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良策。潮汕高校也有這個優勢。換而言之,國際化應成為潮汕地區高校發展的方向。汕頭大學就是很好的例證:該校以國際化、精細化為辦學特色,采用國際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工程教育的CDIO模式。從2015級學生開始,汕大實施“五個一”本科教育質量工程:一張含金量高的文憑;一份雅思(IELTS)考試成績;一次出國(境)機會;一項原創專業作品;一份好工作或創辦一個企業。所以,作為一所非國家重點大學,汕頭大學竟然在2016年本科招生中,所有招生省份普通文理科及美術類全部第一志愿錄滿,分數遠超重點本科線。

(四)潮汕地區普通高校的長遠出路

隨著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需求的非功利性在增長。既然影響學生選擇專業的最大因素是“興趣”,那么毫無疑問高校的辦學特色才最能吸引學生。盡管關于高校的辦學特色包括哪些方面各有說法,但都肯定高校的辦學特色主要體現在專業特色上,體現在課程建設上。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后期,升學機會需求在下降,培養質量需求在上升。一個學校沒有自己的品牌專業,沒有自己獨特的課程,將會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招生市場被淘汰。潮汕地區就有這樣的案例:某高職院校沒有1個省級(含)以上的示范性(重點、品牌)專業,也沒有1門省級(含)以上的精品(開放)課程,招生每況愈下。2016年計劃招生數3720人,發放錄取通知書3879份(其中第一志愿才557人),實際報到2964人,報到率76.42%,逐年下降。那么,培養辦學特色應從校長和教師兩方面著手。校長的辦學理念和教師的專業水準,是高校辦學特色的立足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想評論一個學校,先要評論他的校長。”也就是說,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而教師則是高校的希望所在。引進、培養教師團隊應成為高校首要工作,其次才是如何發揮教師的才能。

作者:賴星華 單位:汕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趙勇.北京市高中生對高等教育需求的實證分析[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5(6):60-66.

[2]余秀蘭.底層放棄教育,中產過度焦慮,上層不玩中國高考[EB/OL].mt.sohu.com/20160906/n467802274.shtml.

[3]鄭健.潮人教育觀:更多地選擇學習的興趣──陳平原訪談錄[N].潮州日報,2013-12-12(6).

[4]都本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意義[N].光明日報,2016-09-18(6).

[5]諶紅桃,楊振華.父母教育背景對子女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影響:城鄉對比[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55-59.

[6]劉遠朋,吳雪.彭建文昨與暨南大學校長胡軍、黨委書記林如鵬一行座談交流就合作共建大學達成初步意向[N].河源日報,2016-06-02(1).

[7]沈叢升.以色列理工學院69名中國學生近半為汕頭籍[N].南方日報,2015-12-17(TC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