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高等教育改革路徑探索
時間:2022-09-20 09:58:48
導語:會計高等教育改革路徑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互聯網+”時代會計高等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基于會計高等教育改革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互聯網+”時代我國會計高等教育現實困境,從會計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考核評估機制四個方面,提出我國高校會計教育供給側改革路徑,為推進互聯網新技術時代會計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會計高等教育;改革路徑
中國會計學高等教育長期推行以供給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以老師傳授學生會計學知識,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利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工作中會計應用問題為導向。然而,在“互聯網+”時代,營商環境巨變,會計信息管理業務的綜合診斷和管理決策作用日益增強,傳統會計學本科教育嚴重滯后于實踐的發展,忽視會計人才職業需求的教學模式無法適應人才市場對會計學畢業生的能力需求。因此,有必要重構“互聯網+”時代會計教育模式,以使我國會計高等教育適應現代社會人才需求,培養具有數據挖掘能力、分析能力、處理能力、創新能力的復合型管理人才。
1中國會計學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文獻綜述
長期以來,會計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動因是人才培養與社會職業需求的供需錯配。美國會計委員會(1986)指出,由于會計職能擴張,會計從業人員需具備管理學、經濟學和計算機應用技術等相關學科知識,會計高等教育改革應從職業內容開始。管理會計師協會(1999)指出會計從業人員應該具備計算機能力、網絡應用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會計改革要使學生能適應未來的職業需求。美國會計高等教育路徑委員會(2012)提出會計高等教育改革應著手教學模式、職場信息等方面進行改革。Andre和Smith(2014)、IMA(2016)指出,由于商業環境的復雜化趨勢,會計職業人才要求具備多元化技能,會計高等教育改革應當對現有會計課程體系進行調整,以培養學生適應未來職業需要的軟實力。Ahmed(2016)認為會計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應包含交流技能、信息技能、研究技能和合作技能,以培養畢業學生適應職業角色的轉變。國內會計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主要基于不同時代的需求,來探討會計高等教育改革。苑澤明等(2018)研究互聯網時代會計高等教育的面臨機遇和挑戰,基于當前我國會計職業需求與人才培養的“供需錯配”,從培養目標定位、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模式創新、考核機制識別四個方面,提出會計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路徑。劉國城和董必榮(2017)提出“互聯網+”時代,理念創新、目標優化與模式變革的會計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之路。張寶賢和唐建榮(2017)認為會計高等教育改革應把握大數據時代脈搏,提出會計高等教育頂層設計的變革措施。欒甫貴(2013)提出會計高等教育應當從原理和解惑方面進行改進,培養學生適應復雜業務能力。可見,當前我國會計高等教育的主要問題是忽略了“互聯網+”帶來的深遠影響,缺乏對“互聯網+”時代會計高等教育系統探索。因此,會計學術界需要對會計高等教育改革進行研究,以形成適應互聯網新技術時代會計高等教育理論需求。
2“互聯網+”時代會計高等教育的現實困境
2.1會計社會職業崗位的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錯配。隨著“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營商環境巨變,正在改變人們生產與生活方式。會計人員作為企業管理決策的參與者,在“跟進”戰略同時,還需要洞察與把控未來的發展趨勢。當前會計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制定缺乏與會計職業界的交流,缺乏學術界的溝通,高校會計專業培養目標制定基本上都是依據教育部的規定,結合高校自身的“傳承”來確定,通常強調學生賬務處理能力的培養,而忽視會計職業素質培養。互聯網新技術時代,會計人才社會需求正在經歷由核算型會計向戰略型會計轉變,現在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無法與“互聯網+”時代會計職業崗位需求的專業、開放和戰略性相匹配。2.2會計社會從業內容與高校會計人才能力培養的錯配。傳統財務會計從業內容是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報告,把經濟業務信息轉變為會計信息的過程。在“互聯網+”時代,會計執業人員的角色由核算向戰略型轉型,會計人才需要具備數據收集、分類、分析、決策的能力,會計執業能力更加強調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與應用和綜合業務的分析與判斷。當前,高校多元化教學的涌現,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教育資源和降低了高校學生的培養成本,但仍難適應“互聯網+”時代會計執業能力需求。會計的高等教育僅依賴課程與信息技術的簡單疊加,無法將“互聯網+”理念貫穿會計教育的全過程,而且信息技術與會計融合師資力量缺乏,更難以將互聯網新技術的業務的應用到教學中,學校與市場的無法形成良性互動。2.3會計人才市場認可與高校會計教學考核機制的錯配。高校本科會計人才培養質量的衡量,應以學生就業后能否在復雜的環境中運用所掌握的會計知識是否具備良好的職業判斷能力為依據,不能僅局限于會計知識掌握了多少和考了多少證為標準,會計人才市場認可程度是對高校會計教育質量最直觀的反饋。但是,固化的考核機制和繁重的教學任務嚴重影響了老師與學生的創新熱情,造成會計畢業生難以獲得市場的認可。現有的教學考核機制主要考慮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對老師的教學理念、方式和過程缺乏必要考慮,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會計本科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的要求。高校會計學科評估以辦學基本條件、教學科研成果和教學管理水平為不要內容,無法客觀真實反映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專業的學習效果。同時事后的評估考核機制難以與互聯網新技術時代實時互動創新教學模式相匹配,難以發現會計教學內容和方式等瑕疵與不足。綜上分析,當前社會會計人才需求與高校供給的錯配是會計本科教育現實困境的關鍵所在(如圖1所示)。
3“互聯網+”時代會計高等教育的改革路徑
“互聯網+”時代會計高等教育強調的是終身學習的觀念,高校會計教育理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充分考慮學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間掌握信息新技術工具分析應用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3.1重視“互聯網+教育”理念,完善會計高等教育的頂層設計。會計高等教育的頂層設計要求是統攬全局和統籌考慮相互關聯的各個層次與要素,基于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互聯網+”時代,會計高等教育需強化頂層設計,重視“互聯網+教育”理念。從“互聯網+”實施條件、大數據云計算的使用和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三個方面,統籌規劃會計高等教育的全局,以形成培養卓越會計人才的推進器,具體思路如圖2。3.2重構“互聯網+”時代會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新興技術所帶來的業財融合,會計人才職業角色由傳統收集數據、驗證數據和報告信息的演變為管理決策的增值角色。為解決基層會計人才“過剩”,高層次會計人才嚴重不足的結構性矛盾,進行會計人才的供給側改革,會計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須強調人才視野的拓展和戰略角色的轉型,應當基于傳統會計核算、會計監督等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結合互聯網新技術會計人才的市場需求作用出調整,構建適應于動態、開放復雜市場環境的多層次目標,以培養學識精通、視野開闊和適應市場需求的戰略型會計人才。3.3加強“互聯網+”時代會計高等教育師資團隊的建設。“互聯網+”時代,會計人才培養模式要突破傳統會計學知識傳授的框架,融合互聯網創新思維。高校會計師資隊伍包括會計學、信息科學、互聯技術、教育管理學等學科教學科研工作者。師資隊伍是“互聯網+”會計高等教育理念與模式的執行者。高校會計師資隊伍建設,最重要的是提升團隊教師的整體素質與修養。會計高等教育老師應與時俱進、求實創新,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核心,引導學生梳理會計知識體系,通過會計、互聯網、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實現會計人才由“會計制度執行者”到“業務決策設計者”角色轉變。3.4優化“互聯網+”時代會計高等教育考核機制。互聯網新技術時代會計高等教育考核機制由傳統靜態、單一、應試式的考核評價機制變革為系統、動態、多樣化考核的評價機制。但長期以來,高校教育質量的考評制度在內容和時效與會計人才培養的目標錯配。另外由于高校科研競爭激烈和教學質量難以量化等諸多原因,科研工作指標作為高校老師的考核制度最重要內容,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教學質量等指標很少涉及。在互聯網新技術時代,會計高等教育的考核評價制度有必要從過去科研指標主導向教學質量指導轉變,由時點考評向過程考核調整。所以,有必要從量化精準、動態考核和優化層次三個方面重構會計高等教育的考核機制,以助推高校會計改革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楊明暉.“互聯網+”時代下國際化會計審計人才培養體系探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9,(06):401-402.
[2]程瑤.“互聯網+”時代會計本科教育教學變革思考[J].財會通訊,2019,(01):40-44.
[3]苑澤明,李田,孫鈺鵬.互聯網新技術時代會計高等教育的改革路徑———基于供需錯配的分析視角[J].會計研究,2018,(08):80-86.
[4]繆啟軍.“互聯網+”背景下會計課程混合教學模式探索———基于藍墨云班課平臺的實踐[J].財會月刊,2017,(33):78-83.
[5]周達勇,耿燁,徐穎,等.國家治理視角下的政府會計發展:理論、實踐與人才培養———第八屆“政府會計改革理論與實務研討會”綜述[J].會計研究,2017,(09):93-95
[6]劉國城,董必榮.“互聯網+”時代我國高校本科會計教育的困境與變革[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7,14(01):102-109.
[7]欒甫貴.論會計教育理念[J].會計研究,2013,(04):20-25+95.
作者:李小奕 單位:廣西民族大學商學院
- 上一篇:美國高等教育中多元理念及實踐
- 下一篇:寫字技能在素質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