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感恩教育論文
時間:2022-09-30 10:02:42
導語:醫學生感恩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大學生感恩意識現狀的研究方面,申正付等認為,女大學生感恩傾向明顯高于男生,并對比做了具體分析,與馬云獻等觀點相反,并且還提出了個體的感恩傾向與來源地有關,城市大學生高于農村,這與農村大學生經濟壓力還有生活中的各種困難有關,而且與張海生等對獨生子女的擔憂不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推廣獨生子女的感恩傾向明顯高于非獨生子女。曹冬雷等認為,醫學生在“知恩、識恩、感恩、報恩、施恩”5方面存在差異,知行分離現象比較明顯。毛磊焱等對免費醫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免費醫學生思想積極向上、內心存有感恩意識,了解一些感恩的意義和價值,但對感恩的內在認識與外在行為不相統一且社會責任感不強。周美等認為當代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主流是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只有部分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消極的、錯誤的。王欣欣等指出了醫學生責任感的缺失的主要表現是學醫目的趨于功利化、責任道德趨于淡化、社會責任趨于自私化、對待病人趨于淡漠化、自我責任趨于輕視化。造成當今醫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可從社會、學校、家庭、自身4個方面分析。院內教育與院外教育的脫節,伊甸園般的院內教育與充滿欲望與功利的院外教育相沖擊,是造成醫學生感恩意識缺乏的重要原因。而針對高校的感恩教育,許兆峰等指出主要是當今高校的教學目標切入點偏離,忽視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以教學為主的社會責任逐漸淡化。家庭是教育的起點,嚴光菊提出醫學生感恩德性的養成必須夯實家庭的養成教育。從自身的角度,曾海金等認為實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護生的道德意識,讓護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實際行動報答父母,回報師長,報效祖國,回饋社會。
2醫學生感恩教育路徑探析
在提高醫學生感恩意識的方法研究上,張靜認為應該創建感恩校園文化,培養感恩意識,開展感恩活動在專業教育中滲透感恩思想,建立感恩教育保障體系。張維佳等認為在提高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中應該在良好校園文化氛圍下側重課程設置,并且有臨床醫生和教師的引導,同時重視網絡平臺教育。嚴光菊認為在醫學生感恩德性養成上應該提升“核心價值”的文化自覺,增強“孝道”的文化自信,增強“德治”的文化自強,完善感恩文化體系,實現“三自教育”,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培育機制。黃曉麗指出提高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要結合醫學生的特點,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系列主題教育,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醫德教育、愛國和集體主義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生命和人文精神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個性化教育中戴啟剛等認為應該在兒科學和解剖學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能夠明確醫學生感恩教育的對象,提高醫學生感恩意識,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王蘭芝等認為孝親感教育能夠提高新護士的職業素養增強其孝親感恩意識和人文關懷理念。楊顯杰等提出了“算賬法”,首先制訂一份學習投資效益分析表,學生根據此表填寫自己每日在各項目上的實際消費數,并以書信形式告訴父母,用此法進行感恩教育可達到很好的鞏固效果。胡友根提出了義工服務是醫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不僅有利于醫學生人文與醫學的融合與貫通,還有利于他們“三自教育”的內化。
3小結
隨著醫務工作被輿論推到風口浪尖,醫學生感恩教育的研究開始逐步得到重視,針對這一群體的特殊性,還缺乏更深層次的了解,雖然有一些研究能夠給醫學院校德育教育帶來啟發,但是缺乏系統性,沒有長效機制。對于醫學生來說,感恩之心也是良好醫德的基礎,醫學生感恩教育應該作為醫學高校德育教育的重點。醫學院校應該建立系統的感恩教學機制,除了提倡授課老師在醫學專業課上滲透感恩教育外,更應該設置專門的感恩課堂,避免講座式、灌輸式等古板教學方法,推薦互動交流式、實踐體驗式等多樣趣味教學形式,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剖析社會醫務不良之風,引導醫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職業道德取向,讓同學們把感恩記在心里、付諸實踐并形成習慣,提高醫學生整體素質。除了讓感恩教育得到醫學院校的重視,政府應該加快感恩教育課程化的步伐,出臺相關政策,避免高校重專業輕德育,避免學生重利益輕道德,以學校為基點,政府制度來輔助,學生來配合,大力發展醫學生感恩教育,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醫學人才。
作者:崔賽劉東玲向夢思蔣婷軼單位:長沙醫學院護理學院
- 上一篇:后進支部整頓自查報告
- 下一篇:項目教學法的計算機教育論文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