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實踐感恩教育論文

時間:2022-02-02 11:01:22

導語:大學生實踐感恩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實踐感恩教育論文

一、感恩教育的地位與作用

(一)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性地位感恩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人德行養成的過程。感恩教育可以激發大學生的孝心愛心,喚醒其親情良知,喚起其感恩父母之情,激起其報答父母之為。這種感恩品質形成之后就會“遷移”到其他優良品質上,從小愛到大愛,懂得對愛心的回報,報答他人的幫助之恩、老師的教誨之恩,社會的關愛之恩,國家的培育之恩;懂得愛國報國,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領悟人生的真諦,實現真善美的追求,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可以說,一個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人,不可能會關心他人,更不可能有奉獻社會、報效祖國的高尚情操,他的道德人格必定是有缺陷的。當一個人懷著感恩的心面對他人、面對生活,就會多一份寬厚、友善和快樂,就會情愿付出,對別人施以愛心,對社會予以回報,就會對生活寄予希望,懂得相互關愛,樹立堅強的意志,為道德的成長奠定基礎。因此,我們認為感恩教育是產生“道德移情”的動力源,從感恩父母這一最基礎的道德起步,喚起個體心存感恩情感,能驅使個體從感恩父母有孝心“遷移”到感恩他人施關心、感恩社會獻愛心、感恩祖國效忠心,升華了感恩的情感,從而完美個體道德人格。感恩教育是培養大學生道德素質的重要基礎、一個行之有效的切入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基礎性地位。

(二)感恩教育能促進社會正能量的傳遞,具有輻射效應感恩是社會和諧的催化劑。感恩能夠通過親情恩情的傳播在群體間和社會中產生輻射效應,形成良性循環,促進社會正能量的傳遞,有利于社會和諧文化建設。道德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好比各細胞與有機體間的關系,相互促進與相互依存。個體感恩意識的提高能帶動社會成員感恩意識的提高,形成人人懂得感恩的風尚。感恩能夠引導社會成員多一些愛心,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友善,少一些對抗;用感恩的心對待社會中的人或事,緩解矛盾沖突。只有樹立知恩圖報的社會風范,整個社會才能處于和諧的氛圍之中。一個缺乏感恩的社會必定是冷漠的、彼此缺乏信任的社會,更談不上幸福與和諧。因此,個體感恩意識的提高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同時,感恩能夠促進愛國主義思想的升華,提高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因為一個人只有懂得感恩,才會情愿付出,才會認為自己有責任去回饋社會。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多少仁人志士胸懷忠君報國的信念,“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豪情和馬革裹尸的壯舉激勵著代代中華兒女,守護了國家尊嚴,鑄造了不朽的民族之魂。在當今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新時期,更需要加強感恩教育,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激發大學生心懷一顆感恩的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奮發有為,積極進取,忠心報效祖國,積極回饋社會,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

二、感恩品質的形成機理

大學生感恩品質的形成不僅受社會、家庭、學校教育等外部環境的影響,而且感恩又是一種心理品質,它的形成同樣遵循心理發展規律,是知、情、意、行的交互作用與內化過程,必須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作用,著眼于主體的內化,引導他們識感恩之理、激感恩之情、踐感恩之行,最終促使知恩圖報成為主體的自我需要,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習慣。一個完整的感恩教育過程應包含認知層次、情感層次、實踐層次。感恩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人德行養成的過程,感恩教育必須遵循道德教育規律。根據“道德移情理論”,道德移情與個體移情、情感的喚起有關、與個體的認知能力有關,因此,必須激情、明理并施之以行,以求情通理達,促進內化。

(一)識感恩之理———對感恩的理性認識是產生感恩之情的基礎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和意志是受認知的調解和支配的。個體只有對感恩的意義有充分領會,對施恩者的愛心行動有充分的認可,才能產生感動和感激的情緒。因此,在感恩教育實踐中,要讓學生認知感恩之理,開設識恩的基礎理論教育課,引導學生懂得“為何要感恩”等基本道理,強化其對感恩的理性認識,促進施恩理念的確立。個體只有樹立正確的感恩理念,掌握正確的感恩方法,才能指導自己的施恩行為。

(二)激感恩之情———情感的激發是產生感恩行為的前提動力感恩教育作為一種情感的啟迪和引導活動,不同于一般的學科理論知識的傳授,它不僅是理性的、邏輯感恩知識的傳授,而更多的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陶冶過程,是一種化育。感恩情感的產生是實施感恩行為的前提。感恩是從內心深處發出的一種真摯的情感,它通過逐步感染和熏陶,喚起受教育主體的心靈共鳴,從而激發起主體自覺的感恩行為。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相對較強,僅靠呆板的說教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沒有情感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甚至會使之產生逆反心理。必須通過情感的疏導來排除其對外部教育的心理阻力。在感恩教育實踐中,作為教育者自身必須擁有健康的情感,堅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把脈學生的情感,運用好情感溝通的橋梁,通過榜樣教育法、情感教育法,設計各種活動平臺等來開啟他們的心扉,見賢思齊,使情感轉化為信念和動力。

(三)踐感恩之行———引導個體施恩實踐是形成感恩品質的關鍵感恩教育過程就是一個從“感”到“恩”的啟發引導過程。其中,人的知恩、識恩之后的“感動”是初始階段,“知恩圖報”和“施恩不圖報”的行為模式的養成是感恩教育追求的最終結果,即感恩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個體的感恩認知、感恩之情內化為感恩行為習慣,升華為自身的品質。而感恩品質的形成過程是在理性認知的基礎上內含情感體驗的生活實踐過程。如果不經歷生活化的情感體驗過程,就無法完成向施恩和報恩的轉變,對感恩的認知也得不到及時的鞏固。可見,情感體驗的生活實踐環節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實踐能讓921學生體驗高尚行為的愉悅、獲得正確的經驗、砥礪堅強的意志,從而固化行為習慣。顯然,只有感恩認知、情感激發是不夠的,缺少實踐環節的感恩教育只能是隔靴搔癢。因此,在感恩教育實踐中,要遵循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回歸實踐,回歸生活,要重視讓學生付諸施恩的反復實踐,可設立“感恩日”,要求學生以各種方式向有恩于自己的人行感謝之為。

三、感恩教育的路徑選擇

我們把感恩教育作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以孝親教育為突破口,以情感教育為主軸,引導大學生踐行感恩,培養學生感恩品質,從而健全大學生道德人格。實踐證明,感恩教育能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為他們的人生奠基,實現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成效的長期機制,促進高校德育良性發展。

(一)以感恩課程為教育主陣地,以求學生情通理達感恩是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認可,并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依據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4]。其中,讓受教育者識恩、知恩尤為緊要。我們編寫《感恩教育讀本》校本教材,按照識恩、知恩、報恩和施恩的思路編排內容,分為知恩篇、感恩篇、報恩篇三大塊。同時,創造性地開設感恩課程,以求學生情通理達。感恩課程安排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德育自身特點,規范各年級教育內容,使之形成有機聯系的序列。大一時,立足于明理,講授《知恩篇———認知感恩理》,讓學生了解古今中外的感恩教育思想,系統領悟感恩基本道理,強化學生對感恩的理性認識,引導學生懂得“為什么要感恩”;大二時,致力于育情,講授《感恩篇———悠悠感恩心》,用古今中外“感恩典范”感染學生,讓學生品味父母養育之恩、老師教誨之恩、他人幫助之恩、社會關心之恩、國家培育之恩,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確立感恩的信念,激發學生施恩欲望;大三時,著眼于導行,講授《報恩篇———踐行感恩為》,循著“感恩父母有孝心、感恩他人施關心、感恩社會獻愛心、感恩祖國效忠心”道德提升的路徑,進行相關內容講授,讓學生懂得“要怎樣報恩”,升華感恩情感。

(二)以孝親教育為突破口,為培養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礎孝為仁之本,仁為德之本。只有首先做到孝敬父母,才談得上其他社會道德。同樣,感恩教育必須以“感恩父母有孝心”為突破口,促使感恩品質升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在感恩課程中,我們安排“難忘父母恩”這一教育內容,讓學生走進父母之愛,體味父母生養之恩,激起他們孝親報恩之情。在感恩父母中,我們具體要求學生做到“四心”:多溝通不耍脾氣,主動向父母問好,讓父母舒心;自尊自愛,心態健康,心胸豁達,讓父母放心;勤儉節約,減輕家庭負擔,主動承擔責任,讓父母省心;篤學修身走正道,學有所成早立業,讓父母稱心。在孝親教育的基礎上,著眼于移情,把對父母的感恩推廣到對朋友、老師和社會的感恩,拓展感恩教育的內涵,共分三個維度:一是感恩老師教育我,增強尊師意識,尊重老師的人格、尊重老師的勞動和創造;二是感恩朋友幫助我,增強關愛互助意識,促進人際關系的良性031發展,增強感情交流能力,形成和諧愉悅的心境;三是感恩社會溫暖我,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回報于社會;四是感恩祖國培育我,樹立振興中華、報效國家的理想,升華大學生的道德人格。

(三)以情感教育為主線,創設學會感恩的校園文化氛圍提高感恩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充分發揮情感體驗的教育功能。通過情感體驗,使得情感與認知相協調,達到內化為感恩信念和感恩行為的目的。我們充分尊重主體,以情感教育為主線,精心設計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感恩的校園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充分激發學生的感恩之情。第一,榜樣激勵,催化感恩。情感的相互影響,更多的靠感染,而不是說教。信息化的時代使得學生有了更強的獨立意識,更多的學生熱衷于從自己的情感出發去對待榜樣。感恩教育的主陣地中,我們充分利用榜樣素材,創設一種促使學生“學會感恩”的校園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感恩意識,催化學生的感恩之情。從三方面入手:一是挖掘古今中外的感恩榜樣。我們用古今中外“感恩典范”的事跡感染學生,還可組織學生集中觀看《道德模范》視頻和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等節目,詮釋著道德的真諦,激起他們道德體驗的共鳴,引導學生熱衷于做感恩模范的粉絲。二是樹立教師的感恩榜樣。我們通過樹立教師中的孝親典范,發揮教育者自身的感染力,言傳身教,增強感恩教育的說服力。三是樹立學生身邊的感恩榜樣。我們通過“校園十大感恩之星”的評選,樹立同齡人的感恩典型,讓其“現身說法”,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濃厚的感恩氛圍中,從校園的感恩環境中受到啟發和教育。第二,創設載體,體驗感恩。要使感恩教育達到潛移默化,必須講究教育載體。

我們精心設計活動載體,多渠道進行感恩教育活動。一是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感恩宣傳與交流。通過QQ群、網站、微博活動平臺宣傳社會上的感人事跡和校園的典型事跡,促進同學之間的交流和道德正能量的傳遞。二是利用主題活動進行感恩教育。通過感恩主題文藝晚會、“家書傳真情”“愛心祝福語傳遞”等形式使學生更加深刻體認父母的恩情,架起學生與家長溝通的橋梁;通過師生互位體驗、師生座談會等形式,讓師生平等交流,懂得尊師重教;通過“朋輩沙龍”“新老生愛心接力”活動、困難幫扶活動等讓學生懂得感恩朋友,增強學生關愛互助意識;通過開設“感恩論壇”,引發學生情感的激蕩。三是利用傳統節日進行感恩教育。通過母親節、中秋節等感恩父母養育之情;通過教師節表達對老師的感恩之情;利用清明節、國慶節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等。為了感恩教育的常態化和持續性,我們規定每周六為“感恩日”,通過持續的活動體驗,促使學生的感恩意識得到強化,為報恩和施恩積蓄了情感力量。第三,社會實踐,深化感恩。實踐是聯結知與行的橋梁。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感恩教育必須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通過親身實踐,才能內化為自覺的行動。我們通過關愛空巢老人行動、民工子弟學校結對幫扶、參與公共服務等志愿者活動,讓學生用實際行動來報答他人和社會的恩情,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我們通過與敬老院、民工子弟學校、社區居委會等合作建立了十多個日常志愿者服務基地;在各地貧困鄉鎮或村建立了二十多個長期的暑期“三下鄉”服務基地;與當地四十多家企業建立了長期的頂崗實習服務基地。同時,我們要求學生在假期參與家庭所在社區的服務活動。這些都為學生的感恩實踐提供了充足的平臺,讓學生用實際行動來報答他人和社會的恩情,增強社會責任意識。這些平臺的構建,加強了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形成教育合力。學生在生動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報恩與施恩的樂趣,并在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共同參與下反復修整,深刻領會自己肩負的責任和義務,促進人生觀的完善。

(四)以評價導向為引擎,把感恩品質納入德育評價體系為了發揮感恩教育的長效機制,固化感恩教育的效果,我們把學生的感恩品質納入德育評價體系中,充分發揮德育評價的導向功能。感恩教育屬于隱性教育,它的教育效果也具有隱形性,無法用一般學科的考核方式進行評估。我們在遵循客觀性、主體性和公平性原則的前提下,采用動態評價和靜態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重視過程評價和縱向評價,建立和健全感恩品質評價體系。一是依托實踐活動進行過程評價,關注個體的參與程度。我們編制了《大學生感恩成長記錄冊》,對學生的感恩實踐活動情況進行每周一登記,每月一匯總,結合活動項目進行量化;二是采用學生自主評價和互相評價的辦法,鼓勵學生客觀主動地總結和評價自己和同學,找到差距與不足,督促自我完善;三是建立家、校、社會反饋評價制度。我們充分發揮校內外各種教育資源對學生的思想行為表現進行反饋和評價,在學校評價的基礎上,結合家長意見反饋和企業社會實踐的評價反饋,進行評價。在全面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每年評選出“校園十大感恩之星”“校園微感動人物”。總之,在綜合評價時,既要重結果,也要重過程,全面看待,建立起有效的評價體系,才能提高感恩教育的實效性。

作者:劉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