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受資助困難學生感恩教育研究

時間:2022-12-24 11:12:59

導語:高校受資助困難學生感恩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受資助困難學生感恩教育研究

摘要:國家資助政策體系在高校的實施已經基本健全,“獎、助、貸、勤、補、免”六位一體等資助體系也基本覆蓋全部家庭困難學生。這些政策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困難學生的經濟壓力,也給了他們成長和成才很大的動力。但是,部分受資助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感恩意識方面卻有一定的缺乏,出現了“攀比消費”、“自我”“一味索取”、“以怨報德”等錯誤的價值觀導向。因此要加強對受助學生的感恩教育,積極引導他們,讓他們更好的成才。

關鍵詞:高校;困難學生;感恩教育;途徑

教育是立國之本,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出臺了很多的資助政策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黨的報告中提出“要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要求,高校也建立健全學生資助工作,不讓一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失學,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受到了國家的資助與關懷。隨著資助項目增加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雖然在經濟上得到了一定緩解,但是他們在心理上的滿足感在不斷下降,感恩的意識缺失。下文是對受資助困難學生感恩教育的分析。

一、高校困難學生在感恩意識方面的現狀

高校學生在思想道德和人文方面不斷提高,對于感恩的認知也在不斷地加強。但是依舊有少部分的學生對于感恩的意識比較淡漠。一些困難學生在收到資助與幫助后認為理所當然,不懂得感恩與回報,以自我為中心,很少或者幾乎沒有意識參與公益性的志愿活動幫助他人;有一些學生在收到資助后,與同學之間攀比,購買奢飾品,昂貴的電子產品、鞋包等,甚至超前消費絲毫不體諒父母的艱辛,也沒有意識到這些給與他資助的意義。所以高校對于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二、高校困難學生感恩意識缺失原因分析

(一)學生自身思想和心理上的貧困。對于國家和學校的資助也產生極大的依賴性,思想上產生懶惰,不去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如用學習成績,勤工助學,兼職等方式來改善自己現狀和鍛煉自己,只是等著國家和學校來補助,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怨天尤人,不愿靠自己努力去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甚至有一些學生因為攀比的心理,只顧著享受物質上的快樂,卻從未思考過這些資助金的真正意義。還有一些學生因為家庭貧困在心理上表現出極度自卑,不愿將自己家庭情況公開,甚至拒絕別人的同情與幫助。不愿與他人交流,性格和自尊心極度敏感。(二)家庭環境的影響造成了不知感恩的意識。現在很多家庭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所有人圍著孩子,為了讓孩子考上好的大學,只注重學習成績和物質方面的提供,不關注他們在思想上的教育。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享受精神,甚至一些學生衣服不會洗還要寄回家的現象,總認為自己是全世界中心,一切以自己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家庭過分的保護,尤其在面對困難時,不敢面對只是一味的逃避。(三)學校教育。學校在教授學生思想道德上只是以理論形式灌輸,缺少實踐。注重學生專業技能傳授,提升了學生就業的幾率,卻忽略在綜合素質方面的提高。而忽視了對感恩等德育教育的培養。一些感恩誠信的活動較為單一,這也加大了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

三、高校困難學生感恩教育培養途徑策略

(一)注重受助學生積極心理的調節。經濟困難的學生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在與人交往中缺乏主動性缺少交往的技巧,總是表現的較為沉默害怕與人交流,甚至有的認為自己與集體格格不入,在性格上內向敏感等,這些羞澀,害怕,怯懦的表現長期累積導致學生不自信,在與人交流中經常感覺到不好意思,難以走出人際交往第一步。因此對于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輔導教育尤為重要。要強化正向引導,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立自強品格的培養。對于經濟困難學生在進行心理輔導時保護他們個人隱私并要引導學生的積極心理,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進行設計教育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培養他們自信,樂觀,自強的精神。在學習中注重學生思想德育教育,多與學生溝通,多觀察,發現并反饋學生的閃光點,并鼓勵他們發揮自己長處,幫助學生走出自卑,樹立自信心。(二)積極開展感恩教育實踐活動。組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能力培養、實踐鍛煉、宣傳教育、志愿服務等四大類育人活動,創建受助學生愛心傳播平臺和能力提升平臺。還可以通過宣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強自立的感人事跡,引導更多的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長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讓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資助與人全過程,通過實踐活動來培養他們對國家對社會的感激和感恩之心,提高受助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教育他們自覺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三)要讓貧困生從自身做起,將感恩意識付諸于行動。對于學生的感恩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塑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優良品格,可以適當的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設立一定的目標,比如在受資助期間,要完成一定的義務勞動公益活動,社會實習或者學習成績必須有一定進步之后,才可以收到后續的資助,來激勵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以此來培養經濟困難學生的韌勁,也讓學生在參與義務勞動公益活動中學會“知恩、感恩、報恩”更好的實現自我發展。

四、結語

切實做好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任重而道遠。要堅持資助只是基礎,育人才是根本,更多的關注這些困難學生群體,積極引導學生自強、自立、誠信的意識,讓學生們在生活中懂得感恩,促進困難學生的健康成長。我們還要不斷探索適合受助學生成長成才的新途徑、新方法,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感恩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力量,是一個大學生所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質。當代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中流砥柱,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對于構建富強和諧的國家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呂璐,仲會.高校受資助貧困生感恩教育長效機制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7(20):21-22.

[2]石云.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個性化資助管理服務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智庫時代,2019(39):18-19.

[3]趙奕,潘球武.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中的誠信感恩教育研究——以××學院為例[J].知識經濟,2018(21):178+180.

[4]李大卓.高校資助體系下的貧困生感恩教育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16):223-224.

作者:董佳佳 單位:長春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