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助推精準扶貧路徑分析
時間:2022-03-04 11:20:07
導語:感恩教育助推精準扶貧路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感恩教育是圍繞感恩所進行的教育者采取各種方法和形式對被教育者實施的使其具備知恩、報恩的心理及行為動機的教育行為。隨著精準扶貧進入尾聲,返貧和扶不起現象易發多發。利用感恩教育,讓貧困群眾認識到國家惠民政策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從內心堅定脫貧信念,是實現真正扶貧的有力手段。本文基于對黔西南州的調研,試從政府、學校、村支兩委及派為主體出發,探究感恩教育對于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路徑。旨在為“精準扶貧”研究提供新的視野和路徑,為其取得進一步成效提供實踐路徑。
【關鍵詞】感恩教育;精準扶貧;實施路徑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國自古就有“魚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銜環結草”“土能生白玉,地可產黃金”等知恩報恩的良好美德。感恩教育是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對受教育者進行識恩、知恩、感恩、報恩的一系列教育活動的總和。黔西南州作為一個典型的連片貧困地區是貴州貧困程度最深的市州之一,通過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黔西南的“精準扶貧”工作已達到良好效果,目前已有部分縣市實現了“脫貧摘帽”,但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一部分群眾感恩意識缺失,“等靠要”現象多發,且抱有“認窮命”等想法,這些情況不僅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也不利于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與取得成效,必須加以正確引導。通過對黔西南州興義市兩所中學及黔西南州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大學、望謨縣、德臥鎮、安龍縣等地進行實地調研,發放《感恩教育助推精準扶貧調查問卷》,了解黔西南州精神扶貧現狀,并對感恩教育助推精準扶貧有效路徑進行思考,有助于黔西南州實現“脫貧不返貧”“真扶貧”。
一、調查結果分析
(一)調查對象的感恩心理現狀分析。根據調查數據可知調查對象具有較為強烈的感恩意識。在調查對象中有85%的人認為得到國家資助更應該懷有感恩意識。對于“生命中有太多我覺得要感謝的”表示有些同意和相當同意的人分別有33%和49%。與之相反,不同意“當我環顧這個世界時,我看不出多少要感謝”的人有近80%??梢钥闯霎斍叭藗兊母卸髦奶幱谳^高的水平,尤其是在“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現自己更會感謝對我成長有影響的人和事物”上近80%的人表示同意中被佐證,且體現人們感恩心理隨年齡的上升呈不斷強化趨勢。此外,調查對象中“認為感恩很重要”的人高達90%,對于其能夠幫助困難群眾提高脫貧意識方面只有12%表示不太同意,表示感恩的確能幫助提高貧困群眾的脫貧意識的人占86%??梢姼卸髯鳛橐环N強大的精神動力,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為人們所認可,其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作用同樣得到重視。(二)當前“感恩”的不足。1.感恩相關教育宣傳活動不足。根據調查數據,就“政府或學校開展的感恩教育活動較多”表示非常不同意、相當不同意、有些不同意的人數比例分別是5.6%、10.6%、30%,僅有13%的調查對象表示相當同意。證明當前政府和學校對于感恩意識培育及行為引導方面工作還需加強。此外,黔西南州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其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文化內在的包含了許多感恩內容,但其倡導培育方面還存在短板。根據調查對象對當前扶貧工作的不足之處的看法來說,就有46%的人認為感恩教育過少是一個重要方面。2.對當前開展的感恩工作滿意度較低。對“認為應該關注貧困人群的心靈方面的問題”而言,有85%的人達成了一個共識,即關注貧困人群的心靈精神是很重要的。意味著開展感恩教育有關工作活動是加強人們感恩意識助力貧困致富的重中之重。而在調查中發現“對于學校針對貧困生的工作很滿意”表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的人占比近60%,感到非常認可的人只有13%。在對自己的幫扶責任人工作滿意程度方面,表示有些不同意、相當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比例分別是22%、8%、6%。由此可見,不管是在政府工作還是學校工作中,感恩工作所取得的效果不盡人意,滿意度較低。3.感恩的理論意義與實際地位。發生脫節調查對象中“認為感恩很重要”的人高達90%,表示感恩的確能幫助提高貧困群眾的脫貧意識的人占86%,受到外部環境的感染下,會想要做出感恩行為的人有69%,證明感恩的意識在人們心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是也要看到,人們對于感恩的認知和其實際行為之間存在斷層。例如,當受到外部刺激時,90%的人認為感恩很重要卻只有63%的人表示會作出實際行為。可見人們當前的感恩意識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層次,但是人們能夠將其轉換為實際感恩行為的能力較弱。但這并不是說感恩無用,相反,人們對于感恩的高度肯定恰恰證明其重要作用,而如何將其轉換為實際行為正是感恩教育的重點。
二、原因分析
(一)感恩教育實施方式單一且抽象。感恩是推動精準扶貧的有力手段,有助于提升個人品格,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如果貧困戶自己并不認為得到了幫助,消極面對,不懂知恩圖報,就更不會發憤圖強,那么無論多好的政策或是多大的幫助在他們看來都是該得的,而且還應該得到更多。當前感恩認知和實際行動間出現脫節的部分原因就在于感恩教育錯位,學?;蛘_展的一些感恩教育活動是“走流程”,流于表面、形式單一、缺乏精神內涵,難以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一些學校偏重于專業的理論知識,而對于實際行為的引導與培養并沒有引起高度重視。(二)貧困群眾自主脫貧動力不足。對于當前扶貧工作開展的弱點來看,農民自主脫貧意識不強是最大阻礙。梁小菊提到,下一輩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等直接與其受教育程度和個人素質的高低息息相通,同時也深刻影響地方經濟的發展[1]。在部分農村地區會抱有“我窮我有理、政府兜到底”的想法,這直接反映了部分群眾心中所想。根據調查,針對當前扶貧工作的不足原因的回答中,有69%的人認為農民自主脫貧意識不強是主要因素。缺乏對脫貧的正確認知,不能明白脫貧還需靠自己,不求上進、不知感恩。這對于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效產生諸多不良影響。(三)缺乏對民族傳統感恩價值的闡發。黔西南州是一個以布依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自治州。三月三、八月八等民族節日以及阿妹戚托等民俗風情在當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像在布依族三月三節日當天,很多人都會穿上盛裝,載歌載舞,以感恩先祖,感恩自然,感恩社會。感恩教育不僅有助于培養個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使其樹立堅定的信念和理想。而且還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最重要的是能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2]。但部分群眾對這些節日多重形式,而忽略了其精神內核。就調研組下鄉調研發現,不乏有人借傳統之名行私欲之事,就比如望謨縣調研過程中,就有一戶把節日祝酒的傳統異化成每日酗酒以滿足自己的欲望,整日不見清醒還美其名曰踐行傳統習俗。這種依個人意志隨意解讀民族文化的情形不一而足,不管是對于社會發展還是民族文化繼承都十分不利。
三、感恩教育助推精準扶貧路徑探討
(一)充分發揮學校“立德樹人”。功能,推進感恩教育入人心。國之重器教育為本,“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學校教育是培育學生良好品德的關鍵一環,是引導學生懷有感恩之心,激發學生形成感恩習慣的重要主體。在“立德樹人”中培養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立德樹人的根本訴求[3]。”在學校教育中,以“立德樹人”為依托,建立感恩教育機制,是推動精準扶貧取得新良效的關鍵一步。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是以學生為主體規劃感恩教育課程體系,根據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的階段性特點設置科學的課程安排。要更有針對性的進行感恩教育,使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從內心堅定感恩之心,培養其感恩意識;第二是依托各種節假日開展感恩教育主題活動,引導學生親身實踐,做出感恩行為,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的轉變,培養其形成感恩習慣;最后,高校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也應安排精準扶貧同學有一定比例,讓直接受助的學子身體力行感恩之舉,激發其感恩之心。此外,學校全體教職工都應參與到感恩教育中,以身示范,給學生樹立良好榜樣,提供現實模板,潛移默化營造良好氛圍。(二)強調村基層組織“自我教育”功能,實現感恩教育融鄉情。精準扶貧主要是在農村地區開展,打好脫貧攻堅戰,要發揮好村基層組織作用,必須充分調動村支兩委工作熱情,規劃切實可行,符合實際,穩定長效脫貧戰略部署,強調“自我教育”功能,助力鄉風村貌和清美。在村級組織中有效運作的主要是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及共青團等社團組織,這要求村支兩委在開展扶貧開發工作時,一定要將扶貧扶智作為始終,擺在全局位置。加強感恩教育活動,利用“壩壩會”“道德講堂”等形式向群眾解讀國家惠民方針政策,激發其對黨和國家的感恩之情;打造勵志脫貧案例,大力宣傳脫貧致富典型,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樹立堅定脫貧志向,消除“等靠要”不良想法;成立專門的精神扶貧小組,不定期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引導群眾從身邊做起并從中獲得成就感幸福感,激發其改變貧困現狀的積極性主動性,促使群眾精神面貌實現質的轉變。村基層組織的作用具有具體化,直接化的功能,堅持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在扶貧工作中堅守工作底線,處理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是推進扶貧工作進一步取得成效的要點。(三)突出派“文化服務”功能,促進感恩教育展活力。派因其成員為科技文教界中高級知識分子對于文化服務有先天的優勢,早在1990年黔西南州就被納入科技扶貧規劃,“星火計劃、科技扶貧”,有力推動黔西南州科技脫貧的前進步伐,形成了“晴隆模式”“者樓模式”“頂壇模式”等扶貧開發項目。統一戰線參與民族地區建設,已經成為加快黔西南州發展、推動區域精準扶貧工作落實的重要舉措,成為多黨合作服務科學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生動實踐,成為國家深入推進科技扶貧的成功范例。[4]目前除了對于強調派在科技促進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外,我們也應充分激發其文化服務作用,為實現精準脫貧提供智力保障。首先要在加強自身思想建設的基礎上,加強對農村感恩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廣泛收集信息,提出切實可行,有理有效的意見建議,助力政府部門做出科學決策;其次根據黔西南州民族特色,強調民族文化價值,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內涵,利用布依族六月六,苗族四月八等民族感恩節日大力進行文化創新,轉變思想觀念,為精準扶貧提供長足動力;最后,充分發揮好派的人才優勢,為感恩教育增添新內涵,創造新路徑。在高校中集聚了各派人士,他們對于高校建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派人士投身于教育工作中,不僅有利于直接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且因為掌握許多新知識新技術,對于政府政策,經濟發展也會有更多深刻的體會,這對于感恩教育的開展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四)依托各級政府“統籌協調”功能,建立感恩教育新機制。黨中央對脫貧攻堅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論述,指出精準扶貧的實施不能只抓物質扶貧,要把精神扶貧擺在突出的位置,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推動“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是政府扶貧工作中的重要戰略,感恩教育應貫穿其始終。首先應當加大輿論宣傳,營造奮發向上,頑強拼搏的脫貧氛圍,幫助貧困群眾立志脫貧樹立堅定信心。拓寬宣傳渠道,除了利用張貼宣傳標語、發放宣傳手冊、舉辦相關活動和傳統大眾媒體的使用外,也可以采用自媒體,廣播電視等渠道進行感恩教育宣傳,喚醒人民心中的感恩之情;其次,注重對基層干部的培養學習,使其成為直接實施感恩教育的重要主體?;鶎痈刹渴侵苯优c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人,群眾感恩不感恩、對國家惠民政策了解不了解很大一部分要看基層干部的工作到位不到位。加強對基層干部的感恩培育,使其堅定扶貧信心,提升扶貧本領才能更好的作用于貧困人民,促其脫貧;最后,建立健全扶貧實效監督體系,為各項政策的落實提供制度保障。黔西南州目前已經采用精準扶貧大數據支撐平臺,不僅可以有效整合扶貧信息,還可以加大對扶貧實效的監督。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強調媒體、高校、社會其他力量等進行監督,定期公開工作情況,充分保證知情權,才能更好的實現監督。
四、結語
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感父母之恩、韓信尋漂母報一飯之恩、伯牙絕弦感子期知遇之恩,這些感恩報恩的事例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在新時代背景下,如國家領導人所言:“面對美好歲月,要有飲水思源、懂得回報的感恩之心,感恩黨和國家,感恩社會和人民?!狈鲐氻毾确鲋?,攻堅脫貧進入了最后關鍵期,在為脫貧取得顯著效果喝彩的同時也須對返貧、等靠要等情況多加警惕,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窮且志短。通過以上幾種路徑實施感恩教育,激發貧困戶對所擁有一切的感恩,激發自我脫貧的志氣,樹立堅定的脫貧志向,才能為長效脫貧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梁小菊.民族地區農村文化精準扶貧問題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8.
[2]陳秀蘭.感恩的缺失與感恩教育的策略[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3]馮建軍.立德樹人的時代意義[J].江蘇教育研究,2015(02):1.
[4]趙一存,靳賢鋒.為“脫貧夢”插上科技的翅膀——統一戰線參與黔西南“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區建設巡禮[J].中國統一戰線,2013(06):8-10.
[5]鄧維杰.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4(6):78-81.
作者:袁佳 劉立 單位: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 上一篇:淺談感恩教育在初中班級管理的實踐
- 下一篇:高校學生社團安全管理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