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物理教學藝術探析

時間:2022-04-23 09:01:44

導語:中學物理教學藝術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物理教學藝術探析

一、課堂教學的導課藝術

1.實驗導入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又與生產和生活緊密相連,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利用教學儀器做實驗能把學生引入奇妙的世界,激發他們的創造思維,也便于喚起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仔細地觀察、認真的思考。如在學習“摩擦力”這節時提問“:同學們,你們能用筷子提起一杯米嗎?”學生感到驚訝不已,表示不可能后,教師成功地用筷子提起了米,學生充滿好奇,很快進入了主題。再如教師做“覆杯實驗”時,看到一杯水竟然給一張紙給托住了,真是不可思議!這樣自然引出了“大氣壓強”。

2.故事導入

比如在講“運動和靜止”這一課題時,我曾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法國飛行員,在兩千米高空飛行時,發現一個小蟲似的東西在身邊蠕動,他伸手一抓,大吃一驚,原來抓到的竟是一顆子彈。學生聽了十分驚疑,產生一種強烈的探究心理。“出現這個情況是什么道理呢?我們今天要學的課題‘運動和靜止’就要探討這個問題。”于是,這種既有故事性又有啟發性的導課設計給了學生一個充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能夠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個別想到一般,收到啟發思維的教學效果。

3.猜歇后語、謎語、填成語導入

上課前,請學生猜一歇后語: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為什么是這樣的呢?學生沸騰了,導入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規律的教學也就水到渠成了。在“物理學家———伽利略”的教學中,讓學生猜謎語:存款不計息(打一物理學家);在比熱、重力等教學中,讓學生用物理名詞填成語,如:今非昔()、()火朝天,不知輕()、()大無窮等,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的調動了起來!

4.小魔術導入

在講“簡單的磁現象”一節時,我用“會飛的紙鳥”這個小魔術引入,具體做法是:在剪成鳥型的硬紙板上,一面涂上顏色,一面粘上小鐵片,將這只粘有鐵片的紙鳥放在作為布景的紙板的前面,布景后面用磁鐵來吸引,小鳥飛來飛去。這個實驗一做,學生既感神奇又產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球面鏡”教學中,我取出了一副撲克牌,讓學生任意抽出幾張,我都能用手“摸出”具體是哪張牌,學生覺得很驚奇,這時我亮出手指縫中的“秘密武器”圖釘,從而引出球面鏡,學生感到興趣盎然。

5.游戲導入

在介紹“什么是力”時,請兩位學生上臺做游戲:兩人面對面站立半蹲,互相擊掌,看誰能使對方后退失去平衡。結果一位抬手不動者獲得勝利,而另一位主動進攻者卻反而被震了回來。為什么會這樣?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驗教學過程,感受參與樂趣的同時進入了又一新知識的學習!

6.懸念導入

設置懸念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引起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理解和掌握。如講“安全用電”一節時,一上臺就設下這樣的懸念“:有一只小鳥,落到幾千伏的高壓線上,將會發生怎樣的情況?”引入“光的折射”這一課題時,講叉魚的情景,然后問學生怎樣瞄準才能叉到水下面的魚?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這樣想,有的學生那樣答,盡管他們一時找不到正確的答案,但他們強烈的求知欲給調動了起來!同時也為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提供了條件!

二、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

一堂物理課,從學生心理和生理特點來看,都要求我們不能只注意體現物理的科學性、嚴密性,只體現物理學的難、抽象等等,更應注意語言表達的藝術性,充分把握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特點和教材內容,充分利用漢語言文學的寶庫,加入一些合理的幽默,使課堂松馳有序,使學生心理和生理都能得到調節,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在藝術的氛圍中學習物理,使他們聽得輕松,學得自然。同時能使學生感到物理的趣味性和對物理教師的親切感。物理學的許多內容給我們提供了幽默風趣的材料,許多概念和規律都可以用一些對聯、口訣、謎語、成語和俗語來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我們應當充分地加以利用。例如:在講解牛頓第三定律時,給學生出這樣一副對聯:他蹬地,地也蹬他,雙方運動為何地沒動;我打你,你也打我,等值二力為何你覺疼。橫批:說清有獎。同學們當即活躍起來,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和牛頓第三定律解釋了這一現象;又如:未受外力運動狀態永不變;沒有摩擦機械能量總守恒。橫批:注意條件。這副對聯是描述慣性定律和機械能量守恒定律的,朗朗上口,很容易理解和記憶;再如:兩球落斜塔雙音一響,八馬拉半球一聲雙分。橫批:學史奇觀。上聯是描述比薩斜塔實驗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下聯是描述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一副小小的對聯將物理學史上兩大實驗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物理學中物理量數不勝數,物理概念更是多如繁星。我們則不妨采用謎語的形式方便學生記憶。如屢教不改———慣性;異口同聲———共鳴;鬧矛盾———摩擦;景德鎮的作坊———磁場……中國的成語和俗語燦若星河,我們亦可大加運用。例如牛頓第三定律可以用成語“以牙還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語言來表述。楞次定律可配以成語“:恩將仇報”“、以怨報德”等。而自感現象則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這些豐富多彩的對聯、謎語及成語等,使學生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實現了由“厭學”到“愛學”的轉變,課堂氣氛活躍而和諧,形成了獨特的教學藝術和風格。課堂教學中由于各種原因,隨時會發生變化,有時一個意外或一個錯漏,也可以成為我們充分發揮教師語言藝術的機會。例如:當提問一個問題時,若明顯出現兩種不同的觀點(或幾種觀點)時,后面回答的學生有明顯的支持前面某種觀點的傾向,我們可以乘勢加上幾句,如女同學畢竟支持女同胞,同組的觀點還是相同的!連鄰居都不支持你(指前面回答的同學)是否考慮“投降”吧!……老師根據持不同觀點的情況可先支持一種觀點(可以先支持錯誤的),如果多數人錯誤,可以說看來還是少數服從多數吧!我也只能選擇他們的觀點了,少數人若不服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但結果卻是少數人正確,自己又可以找個“臺階”下,看來我也站錯了隊,有時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的觀點確實有道理。反之,如果少數人錯誤,我們也可以用類似方法進行分析,使學生聽你的課有一種神秘感,不聽到最后不能妄下結論。在語言藝術方面,還應包括必要的形體語言的配合,教師的一個點頭,一個微笑,一個轉身,一個停頓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語言魅力是無窮的,我們應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地利用它,使其能充分發揮其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三、挖掘、展示物理學科的藝術之美

羅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物理教學同樣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學,要想使物理教材從枯燥的鉛字變成閃爍美的光彩的科學詩篇,關鍵在于我們教師平常教學中是否認真發掘物理科學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學特征,是否去創設美的意境,讓學生潛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學美的陶冶,這就是教學的藝術。

1.展示物理學美學特征

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大到天體,小到共振粒子,從實體到另一形態的場、光等都是物質的。物質又是運動的,如機械運動、分子熱運動、光波傳播,實際上是不同形態的物質的不同運動形式,它們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簡單的、有序的,因此,科學家們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往往以科學美作為追求的目標,通過他們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論,在內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簡單、和諧,放射出美的光輝。教師平時教學中應向學生展示物理知識的美的一面,激發學生愛美天性。例如:物理內容的簡單美,表現在物理概念、規律的表達上,科學、準確、簡潔。“熱”是眾多物理學家爭論了一個多世紀的問題,卻以“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十個字做了結論;物理學的對稱美,給人一種圓滿、勻稱的美感,運動與靜止、勻速與變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電”和“電生磁”、平面鏡成像、電荷的正負、磁場的兩極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質存在、構成、運動及其規律的對稱性而產生無盡美感。物理學理論內部相互間的自洽而展現和諧美,自由落體、豎直上拋、下拋以及各種直線的勻加速與勻減速運動都可以統一于運動學的速度和位移兩個公式中,牛頓力學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體與天上的星體統一起來。由此可見,教學中只要我們善于發掘,物理學的“簡潔美”、“對稱美”“、和諧美”等美學特征在中學物理中便有許多例證。我們要讓物理學美的素材震撼學生的心田。

2.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學能否產生藝術效果,有賴于教材、教師的精心備課和表演水平,還要看學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藝術情趣,而影響學生藝術情趣的因素之一就是審美能力,所以教師在展示科學美的同時,要著重培養學生對科學美的審美能力。物理科學美的體驗不光是視覺或聽覺的,更多的是靠學生的心智去體驗,由學生的體驗產生的美的感受和愉悅程度與學生的審美能力有關。所以,教師平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奧秘,使他們在探索中領會事物的本質與聯系,感受到知難而進,解疑釋惑,獲得新知識的愉快,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發展的藝術

1.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使學校教育失之偏頗,走入應試教育的誤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應試機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學要依賴于學生發展的一個方面,忽視了教育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采取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使教學處于教師“給”與學生“收”的單調局面,學生在學習物理中處于被動隨從的地位,這對促進學生的發展毫無裨益。要想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其智力,首先必須使學生的大腦積極主動地思維起來。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設計一些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問題,讓學生思維,可以通過設計實驗情景,故事情景,習題情景,漫畫情景等激發學生思維。如在教“壓強”應用時,可出示一張漫畫,題目是“三毛應該怎么辦”,畫的是三毛陷入沼澤地里,正在下沉,情況萬分危急、周圍又無人幫助,請你為三毛出主意,設計這樣緊扣學生心弦的情景問題,把學生帶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學生善良的天性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大家都主動地為三毛出主意,達到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目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獨立學習

所謂獨立的學習,是指學生離開教師,甚至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后也能學習的一種能力。在物理教學中,是引導學生獨立地學習,還是“抱著”學生學習,既是一個教育觀念的問題,也是一個教學藝術的問題。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授人以魚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其捕魚的本領。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使他們能夠不斷地獲取新知識。葉圣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這對我們教學思想有著很重要的指導意義。教學過程實際上是體現著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性活動,學習是學生主動求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作為教師關鍵是要立足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引導啟發學生積極地去學習、去探索。有時,還要經過一段過程,使學生在設疑──質疑──釋疑的幾個反復中,逐步建立起正確的認識,讓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經過自己的獨立思維,要求自己想通;在學生感到自己無法解決矛盾時,教師再適時予以引導點撥,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中,教師設計的題目應該有一定的難度,以起到激發學生興趣,刺激智力發展的作用。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自己獨立思考自行解決問題時,學生就能夠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和喜悅,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如:教學“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時,教師提出,要想使濕的衣服盡快變干怎么辦?讓學生結合平時生活經驗想出自己的辦法,辦法越多越好。于是學生會想出許多辦法,諸如用電熨斗燙、放在爐火旁邊烘、用電風扇吹、盡量把衣服攤開等,再引導學生分析多種辦法,總結歸納出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來。這樣在引導學生獨立學習的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也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物理課堂教學藝術的表現遠不止這些,其它諸如課堂提問、板書設計、課堂評價的藝術等,一節課的成功教學,是多種藝術因素的綜合作用。真正的課堂教學藝術,應該是師生雙方配合協調共同努力達到的一種和諧、完美的教學境界,它必將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發展。

作者:李華軍工作單位:賓川縣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