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課堂教學藝術的有效性
時間:2022-04-23 10:21:24
導語:生物課堂教學藝術的有效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導入藝術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作用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巧妙地設計一個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序幕”,就會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開啟思維的機器,使得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到課堂教學的情境之中。這好比文章的開頭,好的開頭可以使讀者產生濃厚的興趣,形成一種強烈讀下去的渴望心理。常用的幾種導入藝術方法有:新舊知識聯系法、懸念法、趣味法、情境教學法等。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要根據自身教學風格、教學內容以及自己和學生的個性特點,不可生搬硬套。下面以“DNA重組技術的基本工具”為例,比較兩種不同的導入方式。1.1常規導入法教師開門見山“: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我們在必修2模塊中學習過的基因工程的三種基本工具,還有印象嗎?”……1.2情境教學法首先請學生觀看PPT(在觀看的過程中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這段視頻傳遞了哪些信息。播放學生感興趣的我國科學工作者培育轉基因抗蟲棉過程或其他基因工程的視頻),接著發問:“通過視頻你們了解到了哪些主要信息?”絕大多數學生回答:“我國科學工作者已成功培育出了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此時教師表揚并再問:很好,究竟如何才能培育出轉基因抗蟲棉呢?學生:讓蘇云金芽孢桿菌的毒蛋白基因在棉花細胞中表達,可培育出抵抗棉鈴蟲害的抗蟲棉。此時教師給予肯定并再問:很好!我想請同學們一起回憶一下要實現這一過程需要哪些相應的工具?學生“:分子手術刀”———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分子縫合針”———DNA連接酶;“分子運輸車”———基因進入受體細胞的載體。此時教師給予肯定,接下來和學生一起分別學習DNA重組技術的這三種工具。很顯然,第一種導入方式直白、平淡,不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而第二種方式通過創設情境(以視頻介紹現代生物科學和技術中的前沿領域,開拓了學生視野,增強了科技意識),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同時也激發了學習興趣和動機,提高了教學有效性。
2提問藝術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作用
提問與回答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亦是教學過程推進和發展的重要動力,使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學生掌握的知識不是由教師直接提供,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思考、師生間、生生間互動交流所獲得。在教學過程中,提問與回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比如說:提問要適時、適度、適量,提問要面對全體學生,提問藝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要有針對性、啟發性和回味性。例如,在學習DNA重組技術的“分子縫合針”———DNA連接酶的作用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提問:可見DNA連接酶的作用是將雙鏈DN段“縫合”起來,即恢復被限制酶切開的兩個核苷酸之間的磷酸二酯鍵。在此,我們一起回憶一下,是否還記得我們曾經學過的另一種可以連接形成磷酸二酯鍵的酶,它“姓甚“”名誰”呢?學生隨即想起“DNA聚合酶”。老師接著再問:“DNA連接酶與DNA聚合酶是一回事嗎?”學生立刻就活躍起來,進行熱烈的討論,探究得出結論:不是一回事。DNA連接酶和DNA聚和酶的相同點:形成磷酸二酯鍵。DNA連接酶和DNA聚和酶的不同點:①DNA聚合酶只能將單個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鍵;而DNA連接酶是在兩個DN段之間形成磷酸二酯鍵。②DNA聚合酶需要以一條DNA鏈為模板;而DNA連接酶不需要模板。教師這樣適時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通過學生間的互動交流、探討總結,讓學生自己探究出準確的答案,既避免了學生對概念的混淆,又使新舊知識融合,深入理解領會學習內容。另外,對學生的作答,教師或者讓學生或者自己及時給予引導、修正、補充,力求答案正確清楚,確保了教學的有效性。
3啟發藝術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作用
啟發藝術是指教師在適當的時機進行巧妙的引領。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啟發藝術的表現方法亦多種多樣,如誘引法、點撥法等。在教學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對教師所提的問題難以理解和接受,回答也就不得要領,此時,教師可以采用點撥法對學生加以啟發引領,因勢利導使學生解答接受。如:學習“分子運輸車”———載體必須具備的條件內容時,教師可從下面四個思考題入手,逐步分析作為載體必需具備的條件。(1)作為分子運輸車———載體,如果沒有限制酶切割位點將會怎樣?教師適時點撥、設疑:限制酶切割位點的作用是什么?師生互動、解疑得出:限制酶切割位點可以被限制酶切割,進而目的基因才可以插入。(2)霍亂菌的質粒有多個限制酶切點,能否用它來做分子運輸車?根據學生的反應情況,教師適時點撥、設疑,霍亂菌對受體細胞來說是一種怎樣的細菌?并進而歸納出霍亂菌是一種致病菌,其質粒對受體有害,將影響受體細胞新陳代謝,進而使轉入的目的基因也無立足之地。(3)假如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后不能復制或不能轉錄,轉基因生物能有預想的效果嗎?根據學生的反應情況,教師適時點撥,導入受體細胞的目的基因不能復制或不能轉錄,我們將不可能獲得基因產物,實驗將失去意義,而且目的基因在細胞增殖中會丟失。(4)目的基因有沒有進入受體細胞,如何去檢測呢?教師適時點撥,如果載體上有遺傳標記基因,這樣,在載體進入受體細胞后,就可通過標記基因的表達來檢測。對載體必須具備條件的分析是本節的難點。要想突破這個難點,教師只有通過適時的點撥、引導,才能讓學生領悟,只有使學生真正想到科學工作者實際工作中這方面的困難,才會明白預先為什么要選具備某些條件的載體。另外,這樣也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調節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從而確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4結束收尾藝術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作用
“有始有終,方為上善”,教學過程的藝術不僅要求開始“引人入勝,具有吸引力”、過程“波瀾起伏,抑揚頓挫,體現節奏美”,而且結束收尾要“更加精彩,給學生、聽課者及參與者留下深刻而回味無窮的印象”。在教學中,教學藝術水平高的教師往往更加重視結束收尾的藝術性,對這一環節精心設計,亦能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DNA重組技術的三種基本工具這一課的結尾,筆者以一道與開始視頻相關的題目來結束課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具有強烈的成就感。學生學習后根據所學DNA重組技術的基本工具及其作用,完成相關知識網絡表格。這樣的結束收尾,既復習了本節課所學DNA重組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鞏固了新知識,又讓學生學有所成,感到現代生物科學和技術中的前沿領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困難,激發了學生探究生命奧秘和熱愛生物科學的情感,同時也激起他們對下一節教學的強烈渴望。課堂教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它包括了許多種藝術類型,各種藝術類型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影響。只有在新課程標準理念引領下,積極探索、創新、運用各種教學藝術,使之相互協調、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才能提高每一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而實現高效教學的目的。
作者:甄宗秋工作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
- 上一篇:課堂教學藝術的影響
- 下一篇:思想政治多媒體教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