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多媒體教學藝術

時間:2022-04-23 10:22:45

導語:思想政治多媒體教學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多媒體教學藝術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藝術的內涵

當前,理論界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藝術的理解,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教學方法上的藝術;二是教學風格上的藝術。可以肯定,無論是教學方法藝術還是教學風格藝術,都忽略了教育理念的發展與創新對課程的決定性意義,回避或淡化師生的思想情感基礎,師生被當作是傳授與接收的機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藝術應以師生的思想情感為基礎,以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的創新為指導,以多媒體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和技術手段為媒介,使其教學創新在醞釀、呈現和表達階段實現有機協調,是教學的一種理想境界。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藝術強調的是教學創新在醞釀、呈現和表達階段的有機協調;它是創造美、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它是政治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藝術的理論與現實依據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藝術源自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基于特殊的目標要求、面對復雜的教育對象和教育環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藝術內在要求其應超越于技術,表現出活動主體的創造性,它抵制技術層面的復制,倡導藝術是不可復制的。而且,這種藝術化也內在地要求其要融入參與者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藝術內在于其活動的創造性,并且要融入教師、學生和管理者的思想情感。教學活動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它以思想情感為基礎。以情感為基礎要求信息的加工、處理與傳輸的藝術化形式。思想政治課教學生活化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已向我們揭示了傳統的“灌輸”教育的種種弊端。它不僅是不道德的行為,也是一種“在教室里扼殺了個人的尊嚴、價值”的行為[2]。因此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藝術化是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倡導人文關懷、彰顯個性自由的呼喚。教學中,教育工作者面對差異化的教學對象,由于他們的專業知識背景、認知結構和非理性表達方式的差異,即使是相同的內容,也要求教師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表達。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同樣的表達在不同的專業學生中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應。差異化的教學對象使得創新性教學在任何環節都顯得尤其重要。對象的差異性伴有環境的復雜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環境,尤其是隱性環境中存在著“隱性藝術化不夠的問題”[3]。其實,不管是顯性環境還是隱性環境,宏觀還是微觀,大家在其藝術化方面的重視程度都顯得不足,環境之間相悖并存,甚至于相互沖突。有時,再“藝術化”的理論說教也抵不過一個社會事件的影響力,在教學探索中,很多教育者都表達過這樣的無奈。可見,環境的復雜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育中應夯實其藝術基石。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藝術化的現實途徑

基于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藝術內涵的理解,依據其理論與現實的矛盾,提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藝術的深層理念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完善其藝術化理念呢?做好三方面的轉化應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即在多媒體教學中應注重將教學理論轉化為育人理念;將教材體系轉化成教學體系;將理論語言轉化成教學語言等。

(一)教學理論轉化為育人理念,呈現創造美

馬克思說:“……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以,教育教學需要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來指導。當然,它在解決實際的教學問題時,還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創新,因此說,只有不斷創新的科學教育教學,理論才能促使其長足發展。面對教學中存在的諸多現實問題,其解決之道應以先進的教學理論為指導。教學中,首先要求教師應做個孜孜不倦的理論研究者,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持續不斷地在教學中踐行先進的教學理念。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重在育人,以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其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重在育人是其應有之義,所以科學的教學理論轉化為育人理念應是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內在要求。在多媒體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實現育人理念的貫徹呢?根據筆者的教學體會,教師應發揮其主導作用,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在授課中第一要做到思想育人,即有意安排教學內容的理論碰撞,讓科學的理論放射光芒。第二是辯論育人,在教學中讓學生有機會參與討論或辯論,讓他們做一個思考者而不是一個“留聲器”。第三是實踐育人,教師在教學中應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道德與法律在實踐中的意義和可能存在的困境,使他們對相關內容有更加豐富和直觀的理解。如果這些育人方法能和學生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結合起來,就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激情,并能實現師生在教學互動中的情感交流,從而克服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在育人層面收效甚微的窘境。

(二)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實現內容美

針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許多學者和專家都提出了自己別具一格的解決方案,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但也有不少存在著不切實際的地方。據筆者了解,很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壓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學時的情況,拿“基礎”課的課堂教學學時講,有的高校實際教學學時都不到三十個,用如此短的課堂課時,按課程體系,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主導與教學主體的良好互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應該說是不可能實現的事。那么“,按章教學”的教學思路能行得通嗎?可以肯定地說,“按章教學”的教學思路對有的高校來說也是不切實際的[4]。所以,面對現實情況,教師應將課程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藝術蛻變是現實的必然要求。教學藝術依賴于教學美的全方位呈現,而其中的基礎是內容的科學美,同時,教學體系應建立在對現實問題的解決之上。教師在應對實際課時壓縮、教學要求提高的現實中,應深度挖掘所授內容的科學性;展現其藝術性;不斷超越功利,追求并滿足個性自由,充滿激情地創造,實現教與學的和諧。所以,在教學中,老師應重新編排教材內容的內在合理邏輯,從而突破學時限制,使內容豐滿,教學藝術充分展現,并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基礎”課中,我們可以將緒論第一節“適應人生的新階段”,第一章的“理想與信念”和第六章第二節的“大學生擇業與創業”的內容聯系起來講授。其聯系的內在合理邏輯表現在:個人追求各自的理想與信念時必然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生問題,學會適應,堅定信念,立足現實,是通往個人實現理想的必經之路。具體的課件制作可用“問題”(這里的問題是指大學新生常常會碰到的常見問題)來引導教學,“問題教學”不僅能吸引學生,也能為教學的藝術性做好鋪墊。

(三)理論語言轉化成教學語言,體現形式美

教學藝術呈現不僅需要科學美的內容,還需要語言美的包裝。教科書中的語言是高度理論化、概括性語言,它們雖很嚴密,但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的理解,也使許多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所以,理論語言轉化為教學語言是一堂成功教學的重要因素。教師在多媒體教學中運用其幽默、機智的語言,投入真摯情感化的教學語言,其合理運用往往能起到出奇制勝的教學效果。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教師刻板的形象;化解學生對課程枯燥乏味的錯誤認識,甚至能改變學生對課程地位的固有心理認知。多媒體教學中的語言不僅僅指PPT上所呈現的文字,還應包括影視語言、教師配音和現場講解等。所有這些語言都應與大學生知識結構和群體心理特點相吻合,語言應呈現時代性、青年化等風格。特別是教師課堂用語應形象生動,富于感染力,起碼應做到言之有趣。當然,這種有趣性語言應建立在言之有理、言之可信的基礎之上,其目的應是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服務教學,而不是為了迎合學生或是為了投其所好。如:講人生價值時可運用網絡流行語“神馬浮云”的語言形式來引導,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杯具”來提問等,可以說,這樣的語言文字的呈現可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利于主題的不斷深入;再如,講愛情觀時可用學生感興趣的案例語言:“坐在自行車上笑,還是坐在寶馬車里哭”來展開討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值得一提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藝術化在深層次理念層面的實現與其政治性也是高度統一的。用藝術化的形式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漁”的形式為廣大學生所接受,同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以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教育為導向,以課程內容為枝干,以問題教學為枝葉,以理論升華為花朵,這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的藝術之花才能更加絢麗多彩。

作者:吳玉明工作單位:銅陵學院思政部